《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通用15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 篇1
杭州 袁浦中学 徐忠华
师:雨果有一句诗,大家一起来念一下。(出示诗句)
生(齐读):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雨果
师:雨果说的是什么事件啊?
生:火烧圆明园!
师:由于英法联军的破坏,我们只能见到圆明园的残亘断壁了(出示图片)。没有被破坏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一下资料,女生一起把第二节念一下。
女生(齐读):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师:我们来看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一景。(出示“方壶胜境”图画)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来谈谈你对圆明园的印象。(依次请一排同学回答)
生:壮观。
生:我觉得圆明园是个梦想天堂。
生:非常非常美丽。
生:很大很漂亮。
生:太了不起了。
师:这伟大的建筑是属于谁的?
生:属于中国人民。
师:普通百姓能随便进去享受它吗?
生:在当时,它是属于皇家的,只有皇帝才能享用它。
师:就这个意思,资料里面有一句非常好的话,谁能找出来?
生: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师:不错,皇帝们把全天下的风景移到圆明园是给自己享受的,是“在君怀”,而不是“在民怀”。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在雨果眼里,圆明园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前三节,然后告诉我答案。
学生阅读约三分钟。
师:很多同学找到了。
生:圆明园是个奇迹,世界奇迹。
生:雨果说圆明园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生: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恍若月宫的建筑。
生: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生:是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吗?
生:就是说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缩影。
师:也就是说它是亚洲的代表,看一下文章里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
生: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师:在雨果眼里,圆明园是中国甚至是东方的象征,那么,雨果认为这个奇迹属于谁?
生:属于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师(手指圆明园废墟图片):现在这个应该属于人民事实却属于皇家的伟大建筑被毁了,雨果说它是被什么毁了。请同学根据文意填空:圆明园被 毁了!
生:圆明园被强盗毁了。
生:圆明园被欧洲人毁了。
生: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了。
生:圆明园被野蛮人毁了。
师:稍等一下。我看到作者在文章里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里是野蛮人”啊,怎么这个同学说是被野蛮人毁了?
生:这句话是反语,雨果在讽刺他们。
师:那我们一起把雨果谴责这两个强盗的4、5、6三节文字读一下吧,注意要把雨果的愤怒与讥讽念出来。
生(齐读):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师:文章写的真好,大家读得也真好。现在我想知道一下写出这么好文章的雨果是哪国人?
生:法国人。
师:雨果是法国人,他在文章里大骂欧洲人是“野蛮人”,英国、法国是“强盗”,身为法国人却骂法国——雨果是不是不喜欢法国,他不爱国?
生:不是。雨果骂法国是希望法国有一天变得“干干净净”。
生:正因为爱国,所以才会骂自己的国家是强盗。
师:看来俗话说的好:“打是亲,骂是爱。”爱国是要自己的国家变得文明,而不是包庇自己国家的缺点。还有没有补充?
生:他骂的是法国的一部分人,不是骂整个法国。
师:具体一点。最好从文章里面找。
生:他骂的是法国政府。课文里是这样写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
师:说得很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念一下好不好,念整句。
生(齐读):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
师:大家看到了,这句话里有个分号。分号是表示并列的,这句话里分号前后有两对同义词,看谁能找出来?
生:治人者就是政府,治于人者就是人民。
师:好,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圆明园被 毁了?雨果的回答是强盗,是英、法政府。我们同学有没有别的答案。
生:是被清朝政府毁了。
生:是中国自己的腐败无能毁了圆明园。
生:科技落后毁了圆明园。
师:大家想得都不错,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也是毁坏圆明园的罪人。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呢?我们来看一个资料。(发有关资料)
五分钟后。
师:不知道现在大家怎么想?
生(很痛心的):我觉得难以相信,竟然是中国老百姓自己毁了圆明园。
师:看到这些文字很令人痛苦,但这是事实。谁来用资料里的文字概括一下当时国人的表现。
生:军队都是怕死鬼:“马队则望影而逃,步队亦闻风而窜”。敌人列队入城之时,清军士兵还夹道跪迎,只有几十个人进行了抵抗。真是我们的耻辱。
师:百姓呢?
生:敌人列队入城之时,北京居民观者如市。
师:鲁迅所骂的看客。还有呢?
生:中国百姓也抢圆明园,是“散乱的刁民细贼”。
师:看来雨果这句话有问题啊: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吗?雨果错了?
生:雨果只看到他们那边的人民。
师:哦,那是我们中国人民比法国人民低一等?我们来看一段录象吧,看完了我们就知道雨果有没有说错了。
(放刘晓庆主演《火烧圆明园》片段。约2分钟。)
师: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刚才的电影有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生: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宁予洋人,不给家奴。既然宁予洋人,那老百姓还不抢?
师:找到一半了,里面还有一个成语:心腹之患。谁是清政府的心腹之患?
生:是农民起义军。
师:梁启超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大家一起念一下。(出示文字)
生(齐读):役之如奴隶,防之如盗贼,则彼亦以奴隶、盗贼自居。
师:谁来意译一下?
生:政府对待百姓像奴隶,防备百姓像盗贼,那么老百姓也就自认是奴隶、盗贼了。
师: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暴徒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现在我想请同学来概括一下刚才那份资料里面中国的“奴才”、“暴徒”在1860年的表现。
生:奴才们在旁观、迎接;暴徒在抢劫。
师:还有一种人没概括进去。
生:还有那些尽心抵抗的士兵,那个殉职的圆明园总管也是奴才。
师:对这样的人好象我们应该赞美的啊?你怎么说他们是奴才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那位叫任明亭的八品军官的墓志铭上写的是:念食厚禄,必要作忠。圆明园总管文丰死前下跪向北拜说:“奴才负恩。”这说明他们都是忠于皇帝的奴才。
师:说的真好。他们是因为皇帝给了他们厚禄,忠于皇帝而死,这种人只能叫奴才。我想雨果“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这句诗感叹的不会仅仅是圆明园被毁,他可能更叹惜于我们中国没有一个站直的“人”。我们再来把这句诗念一下吧。
生: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
师: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生:我觉得他会去推翻清朝政府。
生:只有推翻腐败清朝政府中国才能站起来,雨果肯定会用他的笔号召大家起来革命。
生:他会像他在法国时反对法国政府一样反对清政府。
师: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
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录象: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放《火烧圆明园》中圆明园被焚烧场景,约三分钟。下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 篇2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生:(观看大屏幕)
师:看过影片后,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不平静的,谁来说一说?
生1:我很气愤,英法联军把我们的国宝都抢走了。
生2:我也很气愤,把不能拿走的瓷器都砸碎了。
生3:我看到自己国家的宝贝都被这些强盗抢走了,我想什么时候国宝能回到中国来呢?
生4:我想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不再受人欺侮。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心声。老师同样相信同学们在课下一定收集了一些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现在就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生:(前后桌四人一小组交流资料。)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
生:我介绍一下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内容略)
师:圆明园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财富于一身被誉为“万圆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那么法国作家雨果如何看待这件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板书题目作者)还有哪一位同学展示一下。
生:我介绍一下这篇文章写作时的情况。(内容略)
师:他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展示“背景介绍”)
(点评:在课起始时让学生观看圆明园的影视资料,很好地烘托了学习气氛;以四人一小组相互交流资料,并且让学生互相介绍资料,这种方法很好,使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而且让学生产生了极大地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把自己预习的字词、文学常识在小组内交流。
生:(四人一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准加线的字(生字由屏幕显示)
琉璃珐琅晨曦箱箧赞誉缀满瞥见制裁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作者雨果?
生1: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生2:他是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师:非常好!两位同学筛选了作家重要的信息,希望同学们都能这样做。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体裁?
生:这是一封书信。
师:请同学们回忆书信这种体裁在格式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1:第一行写称谓,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内容,正文结束后写祝福的话,再写日期姓名。
生2:在落款处先写署名后写日期。
生3:我补充的是在正文后写上“此致敬礼”。
生4:有的书信还有题目,例如感谢信。
师:同学们掌握了书信的基本格式,谁能具体说一下“称谓、此致、敬礼、署名和日期”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1:“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正文结尾。
生2:“署名日期”写在正文结束后右下角,而且“署名”和“日期”不能调换。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雨果,一起聆听雨果的心声。(点击大屏幕)请同学们带着大屏幕上的问题,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整体感知课文。(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生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写这封信的原因。
生2:评价并赞美了圆明园。
生3:作者认为英法联军不应侵略中国。
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全面,如果语言再简洁一些就更好了?
生:我认为第一个内容可以概括为“介绍写信原因”。
师:可以,很简洁。(板书:介绍写信原因)
生:赞美圆明园、谴责抨击英法两国的侵略行为。
师:不错!很好。(板书:赞美圆明园谴责抨击英法两国的侵略行为)
生: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英法联军的谴责抨击。
师:(板书:赞美谴责抨击)
师:作为享誉世界的作家,雨果在书信中的情感是爱憎分明的,有对圆明园这一世界文化瑰宝的高度赞美,也有对强盗政府的强盗行为的辛辣讽刺。(点击大屏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体现作者爱憎与坚定的立场的语句?看谁找的语句又快又准!(大屏幕问题: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以及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做一点分析。)
生:(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读课文,找语句或词语)
师: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赞美圆明园以及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现在就与同学一起交流一下吧。交流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
生:(学生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求同存异。)
师:现在开始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首先汇报“文中赞美圆明园语句,并做一点分析”。
生1:赞美圆明园的句子是“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那就是这座名园”。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我国圆明园的建筑材料、陈设、装饰、园林景观,语言中流露出赞美之情。
生2:我们小组找的句子是“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从全世界、全人类的眼光肯定了它的艺术价值。
生3:我们小组还找到了含蓄地表达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这句话是“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表明圆明园是属于世界的亚洲文明杰作,含蓄地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
师:同学们汇报的非常好,不仅找到了直接赞美的语句,而且含蓄运用比喻的句子也找到了;不仅从内容上分析,也从语言表达上去体会。下面请同学们汇报“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做一点分析”
生1:“有一天,一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后文写到“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作者直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生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其中第二个“文明”就是反语,用来讽刺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
师:这个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指出了语言的特点是“讽刺”。(板书“讽刺”)他还提到一个词语“反语”,你能给同学们讲一下吗?
生:我在一本书上看过,意思是本来是正话但要反着说,它是一种修辞方法。
师: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这与她平时喜欢看书是分不开的,希望你也能经常看书,吸取书中的营养,提高自己。老师补充一点,这种修辞能够使语言具有讽刺意味。
师:你还能找出文章中使用反语的语句吗?
生1:第四段称英法联军为“两个强盗”,又说他们掠夺是“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生2:我认为第四段称英法联军为“两个强盗”是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但不是反语。因为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没有“正话反说”。
师:他说地有道理吗?
生:(同学们点头。)有道理。
师:(面对生1)你还有疑问吗?
生1:没有了。
师:还找到其他运用反语的句子吗?
生:最后一句话“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其中“赞誉”是反语。
师:以上我们共同分析体会了作家雨果强烈的爱憎情感,还学习了一种新的修辞方法“反语”。同学们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生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这句话中为什么说“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其中“破烂”是说他们抢走的东西在搬运的过程中损坏了呢?还是在有意贬低我们的国宝?
生2:我觉得不是,如果在搬运中损坏就不能拿出来展出了。
生3:我认为雨果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对圆明园怀有赞美之情,对中国人怀有敬意,他不是贬低我们的国宝。
生4:上文提到“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是不是作者认为他们展出的是掠夺的赃物,所以说是“破烂”,进而表达作者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谴责与讽刺。
师:理解得很正确。我很欣赏这位同学能够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析体会词语的作用。还有问题吗?
生1:我很敬佩雨果,但我一点不太明白:中国是被掠夺国家,我们中国人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掠夺行为,是很自然的,可以理解的,而雨果是法国人,为什么不迎合巴特勒上尉,而要谴责抨击他们的行为呢?
生2:因为他胸怀宽广。
生3:我觉得他有正义感,不顾个人得失。
生4:他尊重中国人民,同情我们中国人民。
师:同学们谈得很有见解,老师补充一点: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人类的立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我们要学习雨果,做他那样的人:正直无私,尊重他人,有宽广的胸怀。
(点评:在课堂上,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局部探究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师:读完雨果的这一封信,你是否对“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一句话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认为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生1:我认为要实现这一夙愿,就必须使中国尽快强大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生2:中国必须在体育、文化方面强大起来,得让其他国家对我们另眼相看。
生3:在经济、国防科技方面更要强大,这样在国际社会才能取得应有的地位。
生4: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这个夙愿的实现做出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师:听到同学们的心声,作为老师感到很欣慰。(点击屏幕展示圆明园被毁后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你看后有什么感想?你觉得中国当年被侵略者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历史课所学内容加以评析。
生:(讨论,评析。)(内容略)
师:中国是千年文明古国,我们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被掠夺的何止圆明园。作为中国人,要勿忘国耻;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多长本领才能为国多做贡献,国家强盛才能不被欺侮。
(点评:值得称道的是老师不仅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图片资料,而且在课堂上极力引导学生面对图片谈感想引发思考,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师:(点击屏幕展示基础知识练习)学习了本文,我们来测一测你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1、给加线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琉璃珐琅晨曦箱箧dàng然无存丰功伟jī眼花liáo乱
2、填空。
雨果(1802—1885)国作家,代表作品有:、《九三年》。
生:(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练习)
师:(点击屏幕展示基础知识练习答案)同学们课下积累文章中运用反语修辞的句子。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
何丽新老师的这次教学是成功的。课的设计非常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我们区初二语文的一节研究课,它给我们参加实验的老师以很好的启发。
何老师从语文教材出发,但又不局限于语文教材,而是延伸开去,恰当地选择了关于圆明园的影视图片资料。按四人小组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适时点拨和评价及互助互动的形式也充分地展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另外,这节课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书信的格式,抓住关键问题品味语言以及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都做了适当的点拨,因而显示出老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评点者抚顺市东洲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新萍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讽刺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感受雨果以人类的名义,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所体现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而努力。
【教学与过程】
一、导入:
(副板书:雨果圆明园)
让学生畅谈自己对雨果和圆明园已有的了解,教师补充。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洗劫,昔日富丽堂皇的殿堂如今已是一片废墟。对于1860年法军的行为,作为法国公民的雨果是如何看待的呢?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果当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指定几位学生读,一人读一部分)
2、解决朗读过程中的字词障碍
三、研读课文
运用圈点精读法,把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别画出来,细细体会。
四、畅所欲言
1、谈谈你对雨果先生的看法。
2、昔日恍若月宫,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如今已是断壁残垣,芳草凄凄的一片废墟(看课本插图),作为炎黄子孙的你,面对这一片废墟,你有什么想法和感慨。
五、迁移阅读,拓展探究
1、阅读余秋雨的《废墟》,归纳其中的观点。
2、阅读《读废墟有感》,吸收别人的不同见解。
六、小结
简评同学们学习情况:这堂课,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很好地把握了表达的机会,锻炼了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希望你们今后能继续保持这种积极发言的好习惯,在我们班上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课堂氛围。让我们记住舒婷的那句诗:我表达了自己,我获得了生命。
【相关教学资料】
废墟
余秋雨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呢,我比他们年长,已没有如许豪情和精力。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大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留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惧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