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通用15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 篇1
【浙江省平湖市南市中学 沈伟梁】
〖巧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能力·运用插图实施德育,练习写作〗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相当必要。
插图形象直观,的确有帮助学生讲读的功效。其实,插图还有创设情境,拓展思维,展开想象,训练表达,培养创新的作用。
记得教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课后有一习题:“书前插页中有两幅关于圆明园的图片,一幅摄于圆明园被毁当日,是由一位外国人赶在英法联军动手烧毁之前拍摄的,一幅是圆明园遗址。对照这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在对比分析之后,小组发言踊跃,除了更增加对侵略者的仇恨,对雨果公理至上正义感的颂扬,同时想到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还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纷纷表示要珍惜学习时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挖掘插图的这些丰富的内涵,正是运用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课文的编者把这些插图放在书前,恐怕就有这样的意图。
【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一中学 张 翀】
〖布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板书“布白”〗
对学生来说,琐细的板书其效果不一定很好,一方面,学生需用大量的时间埋头抄写板书内容,从而忽略听课;另一方面,学生将做课堂笔记简单地看成抄板书。长期如此训练,学生的听、记能力得不到发展,思维的活跃性亦受到阻碍。再者,学生养成抄板书的习惯,无形中使他们产生惰性,课前、课后失去了对知识难点的探究。由此看来,课堂板书不宜太多太满,教师应该在这块“黑土地”上适当地留些“空地”,让学生参与“间作”、“套种”,使这块神奇的“土地”获得一茬茬大丰收。
课堂板书要粗简,并不是越少越好。板书上的“空白”要留得恰到好处,授课的主要内容不能省,一定要在板书上科学地、整体地体现;易混淆的知识概念不能省,一定要在板书上有所对比。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的板书可设计如下: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世界奇迹圆明园[文明] 全部赞誉
征求意见 消 [谴责]
失
给予赞誉 两个强盗洗劫[野蛮] 反语
立场鲜明,爱憎分明
【广西南宁市横县峦城第一中学 覃燕飞】
〖浅谈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教材内容信息量巨大,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它们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因素,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不可以忽视这样良好的资源和时机,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时,同学们首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尤其是对火烧圆明园的大量史实,以及火烧前后的圆明园的图片,并且了解了当时世界的局势,许多同学对英法联军在暴行感到无比的愤怒,也为自己国家的落后及当时的政府的腐败感到悲哀,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感受交流。并且站在作家雨果的立场去体会作者的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让学生从更高一层次去体会,什么是爱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和探索精神,积极向上等心理品质。在深入学习阶段,要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等方法更深刻的了解人物心理;通过实物和幻灯演示更好的再现了当年英法联军的暴行,引导学生的讨论。这些都可以使课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得到很好的发散,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
【山东省滨洲市博兴县实验中学 谢 欣】
〖东风夜放花千树·大量阅读,以读带悟〗
“操先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在教学中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达到心灵共鸣的效果,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如出吾之心”。
许多诗篇名文的妙处,大都是要在诵读中体会到的。在古代诗词、古文言文教学,我一般分“在读中思,在读中疑,在读中问,在读中摘”这几步设计教学的,如: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我采取的是先边看视频录像,边听范读;然后师范读;再点名个别同学读,在点名读的过程中,正音,扫清字词障碍,接着分组读和听读相结合,课文共八段,分四组,每组两段,在读的过程中,其它组听并在脑中试着跟读,接着再大声的自由朗读一遍(在听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内容稍留印象,但还模糊不清,自己再自由读一遍,是为了加深印象,也可照顾全体学生,并要求他们边读边画边批注),接下来再练速读,然后全班齐读一遍(部分好的同学可以不看课本跟读),最后试着背读,教师可视情况再进一步点拨、研析,进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古文诗词如此,现代文中疑难语句的理解也是如此。在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几名学生对“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质疑:“圆明园应该说是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这里给以否定?”我先未设计讨论与解说,而是让学生找全这一句话齐读“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话。”读完之后,看似还不理解,我又加以点拨:“同学们自己试读,看哪些字词重读,抓住句子主干。”两分钟后,有同学站起来给同学们加以了范读,抓住了重点词:“这不是一件……作品,这是……幻想……的典范,如果……”时机成熟,予以肯定,生再齐读后,讨论为什么这样读是正确的,大多学生也从而领悟了,热烈讨论中,不仅明确了作者对圆明园高度评价的本意,而且更深理解到最后一小句“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这一假设句是后置句,应放在“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后,顺序可调为“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话,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理解层次骤然升华、提高!所以,在读中悟,在读中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读为先”!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五中 朱 群】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注意师生关系是不够的,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增强求知欲望,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我在教《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我运用电教媒件,先展示了圆明园的美景,再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使学生身临其境,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时,学生也就课文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也有许多精妙的答语。此外,朗读法、表演法、比较法都能将学生带入质疑情境,产生良好的效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 篇2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瞥见( ) 劫掠( ) 晨曦( ) 给予( )
偷qiè( ) zāng物( ) 赞yù(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2.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三、下列词语中与“不可名状”中的“名”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理名言 b.名副其实 c.莫名其妙 d.名正言顺
四、下列作品不属于雨果的一项是
( )
a.《九三年》 b.《巴黎圣母院》 c.《复活》 d.《悲惨世界》
五、选择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b.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六、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七、阅读
(一)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 )花园,( )水池,( )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个;一只只;一汪汪
b.一座座;一块块;一条条
c.一座座;一方方;一眼眼
d.一个个;一只只;一眼眼
2.如何理解“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句话?
3.文中用“请您想像”“请您用”“请假设”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突出圆明园价值的一个词是什么?
(二)圆明园残简
一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
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诵之吟之,如痴如醉。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串珠玑带断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
她原本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
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像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像力之大成的灿烂的宝窟,有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园。如果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她……”
如今我却不能读到她,不能在梦中看到她。
1860年10月的一天,雨果看到“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我梦中的圆明园哟,我捧玉心焚的圆明园!
二
这儿叫“大水法”,那是老佛爷给它的称呼。西洋人叫“喷泉”,一个很文明的名词。
大水法,圆明园最壮观的喷泉。那只威风凛凛的大铜狮,头顶喷出7层水帘;菊花形椭圆喷池中心的梅花鹿,鹿角喷水8柱;两侧10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左右那两座13层的方形喷水塔,塔顶与四周88根喷管交织成网。若喷泉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
当年,老佛爷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个奇景。英国那个“文明”的使臣马戛尔尼,也在这儿瞻仰过大水法奇观。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大水法应该搬到英吉利去叫大喷泉,如同将香港掳掠到米字旗下,那美丽的海湾就取了那位女皇亚历山德丽娜的名字,叫做维多利亚湾。
于是英吉利开来坚船利炮就这样做了。英法联军闯入这宫廷禁地,将珍宝财物抢掠一空,焚火三天,烟尘蔽日。万园之园,顷刻化为劫灰。
如今的大水法,孤寂在一片苇丛之中。
如今的大水法,那石龛式门洞如同一颗不屈的头颅,如同一副不倒的铮铮铁骨,昂然屹立在翠绿的苇丛。
它不会流泪了,喷泉早已干涸;它不会声如山洪了,它已喉干嗓哑。
我百年蒙屈的大水法哟,我撕肝裂胆的大水法!
三
不知道应该怎样称呼你,一米见方的一尊大石雕。当年你应该嵌砌在那册简牍的哪一个部位?
无论你嵌砌在哪一个章节,无论你组合在哪一个句子,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标点,你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完美。
我在天an门城楼上见过你,我在天坛祈年殿外见过你,还有华表,还有金水桥。你的学名——叫汉白玉。
汉白玉,白如雪,洁如玉,一个多么圣洁的名字。一见到你,我就在心里呼喊,你是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汉子。你裂身为二,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躺在大地母亲的怀里,你仰面朝天,经受着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洗刷,仍然棱角分明。你孤身自守,展示着百年前的愤怒。
有小草与你为伴,绿茵衬托出你威武不屈的英姿。牵牛花爬进你撕裂的伤口,你就有了生命。你是一种精神,你是历史的铁证,你是中华儿女不屈的身子骨。
我摄下你的身影,我把你珍藏在我的画册里,我把你嵌砌在我这篇简牍里,你是最美的一个标点、一个句子。
我白如雪洁如玉的汉白玉哟,我宁为玉碎的汉白玉!
1.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
读:
(2)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简毁珠散:
2.选文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试简要概括。
3.选文第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引用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有什么意义?
5.找出描写英国使臣的内心活动的语句,说说这样描写的目的。
6.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你裂身为二,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7.阅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
一、piē lüè xī jǐ 窃 赃 誉
二、1.惊骇:惊慌害怕。 2.洗劫:把财物抢光。
三、c 四、c 五、b
六、1.统治者所犯下的罪行决不能归咎于人民,真正的强盗是统治者,而人民是无罪的。 2.作者在这里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极为愤怒的心情:自以为“文明”的欧洲人却对中国的文明成就干了极野蛮的事。
七、(一)1.c 2.说明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地位之高。 3.引导读者进行想像。4.奇迹 (二)1.(1)读:在这里有品味、研究的意思。(2)简毁珠散:这里运用了借喻,指圆明园被焚毁。 2.第一部分总的介绍圆明园的美丽,却被英法联军焚毁;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大水法”这一景观;第三部分具体写汉白玉的精神。 3.文中用圆明园的“原本”的样子和现在的残骸进行比较,以此来突出英法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4.引用雨果的评价更能体现出圆明园是一个浓缩了人类文明精华的奇迹。 5.“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里刻画了英国使臣马戛尔尼阴暗丑陋的内心世界,他的骄横,他的强盗逻辑,他的贪婪卑劣的心理都很具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对此人的描写,来揭露西方列强的本质,使人窥见了历史的悲剧皆源于罪恶的心理。 6.赞美汉白玉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苟且偷生。实则赞颂中国人的气节。 7.圆明园虽然被焚毁了,但她的精神不死。她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气节,威武顽强的精神。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 (两则驴的故事)
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
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
zhuì chóu fà láng piē xī qiè cái
缀 满 绸 缎 珐 琅 瞥 见 晨 曦 箱 箧 制 裁
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答案: 总评:“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 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问题二答案: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说明:教师在归纳完学生答案后,用多媒体展出遭受空前劫难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并了解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体会到本文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进而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PPT展出)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来看,雨果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二)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但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也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说明:此处是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8、教师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作业 :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 篇4
李芳婷 2004-9-8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步骤:
1、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导入
知道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吗?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3、让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师作补充: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体面 给j‹予 独一无二 珐f‚琅l‚ng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箱箧qiˆ 制裁 赃物 4、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文章两大内容板块: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
【讨论】: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⑵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哪些是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板书】:
世界奇迹 “赞誉”
破烂
惊人杰作 讽刺、 谴责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国人民
5、课堂练习
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 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 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⑵ 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德育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作家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䜣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䜣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3、圆明园:
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⑴ 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⑵ 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⑶ 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联系课文第1段思考。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5、学生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粗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教师示范分析第1句: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生独立品味以下几句。
明确: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第3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第4句,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第5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