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2024-06-012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6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体验平均分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18页,例4,练习四中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在沟通图画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难点:理解掌握除法运算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竹笋图片、盘子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1.出示12个竹笋。

  看见什么了?谁看见了,再说说。

  2.出示4个盘子。

  这幅图什么意思?互相说一说。

  指名汇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3.出示:每盘放几个?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二)开展活动,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含义。

  1.到底每盘应该放几个?谁愿意上来分一分。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2.刚才我们干什么了?就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见了?(可以指图,也可以指题目)3.这幅图还有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板书:12÷4=3(个))

  (1)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读一读。

  (2)12表示什么意思?4呢?

  (3)这是除号,“÷”表示什么意思?

  (4)12÷4什么意思?

  (5)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多少?3在哪儿呢?

  (6)12÷4=3表示什么意思?(图、文字、动作等具体说说)

  (三)在图、文字语言、动作语言和数学符号的转化过程中,体验符号化思想。

  1.根据题目要求列算式。

  看图列除法算式。小结:

  ①观察得到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题目不一样可是算式却都一样呢?

  ②你能再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也用这个算式来表示吗?

  ③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除号前面的数都表示什么?除号后面的数都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数都表示什么吗?监控:

  这幅图什么意思?从哪儿知道的?这个意思还可以怎样表示?

  在这儿,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20÷5=4,你能用动作或者图画来表示这件事吗?小结:通过前面的研究你有什么体会?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出示P18页做一做。

  (1)告诉我们什么了?

  (2)动手分一分,填写算式。

  (3)汇报:说说每道除法算式的含义。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

  (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

  (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

  (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

  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诀来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

  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课一开始,就以小精灵明明过生日给大家分橘子,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活,为下面的学习开拓了空间。

  在学生已比较熟练地把一个具体数量平均分成几份后,我铺设了一情境障碍: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怎样分才公平?这一源于生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橘子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在交流中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后记]

  1.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这时一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这时又一学生说:“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样性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节课从引入体会平均分到练习应用,我都设计了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学生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

  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

  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6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