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通用7篇)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篇1
教材简介
《血染的实验报告》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作为代价,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实验,完成了一份血染的实验报告,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赞颂了施密特博士为了科学事业贡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
以读为媒介,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桥梁。引领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用心灵去体验、感悟科学家的崇高品格。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2.通过对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词语“血染”解释,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检查生字
燥热 噪音 花岗石 蜷 捐躯 殷红
读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更加流利。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看视频,问:想到哪个词?现在就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南北洲毒蛇?(指名读)
2.请画出描写毒蛇动作的词语(透、盘、吐、蜷、抬)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蛇这样凶猛,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示?
5.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做实验的时候,施密特博士不小心被蛇咬伤了。被蛇咬之后,实验室里空无一人,在求救无果的情况下,施密特博士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6.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字后的标点符号?表明感情怎么样?(坚定、强烈)
7.那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试一试。(生读)
8.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施密特博士当然知道被毒蛇咬伤意味着什么。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懊恼无法和亲人做最后的道别。而是要记录这次特殊的实验?你是怎样理解特殊这个词的?
9.默读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画出博士所做的实验记录的内容。
再用“ ”画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记录的,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师:谁来说一说你所画的第一处记录。
生:“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
师: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发过高烧?什么感觉?
生:发热、头痛、四肢乏力、浑身酸痛,很想睡觉。师:然而施密特博士想到过休息吗?为什么?
(2)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继续坚持记录的呢?
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但他还是
顽强地记录着
师: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艰难地记录,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湿了实验报告。我们被这一幕感动了。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生读)
(3)师:施密特博士忍受着这样的剧痛继续记录着,那么他所做的第二处记录是什么?
(4)师:真让人心痛呐!时间啊,你过得快一点,让老人别在忍受这样痛苦;时间啊!你过得慢一点,让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吧。可惜,时间听不到我们的祈求。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老人记录的艰难?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5)师:疼痛不断加剧,记录越来越费劲。但是施密特博士没有放弃,他艰难的写下了最后的记录?
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施密特博士,七窍流血,浑身乏力,还不忘写下这最后的感觉。
10.我们回头再看这份珍贵的实验报告。你发现什么?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能读出什么?
11.在被蛇咬伤五个小时后,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在人生的最后五个小时里,他忍受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克服了我们无法估量的困难。这真是:
四、情感升华:
同学们,这位可敬的老人竟这样离开了人世,他走的是那样匆忙,竟来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又是那样艰难,忍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此时,凝视着卡尔施密特博士的墓碑,你想说些什么?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其实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下节课汇报。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具:
相关的图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模式:
三段五环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预习作业
1、深读课文,说说施密特博士哪些行为最使你感动?
2、从这些行为中你认为施密特是一位怎样的人?
3、为什么说这份报告是“血染的实验报告”?
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但是很多人为了他热爱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芝加哥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看看他是何以生命为代价完成那份——血染的实验报告。
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出示视频材料)
——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师: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他咬伤而死去,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施密特博士用它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但不幸的是实验中他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那他会怎样做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单位通过解决这几个问题来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任务中的问题。
1)、深读课文,说说施密特博士哪些行为最使你感动?
2)、从这些行为中你认为施密特是一位怎样的人?
3)、为什么说这份报告是“血染的实验报告”?
2、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讨论的问题。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解析上述问题,并从读文中悟情会意。
(1)“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2)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3)“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4)“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
四、质疑解惑:
同学们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五、情感升华
1、同学们这位可敬的老人竟这样离开人世,他走的那么匆忙,竟来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是那么艰难,忍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此时凝视这份血染的实验报告,你想对施密特博士说些什么?
2、此时我们非常难过,一位科学家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但我们又感到欣慰,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科学财富,让我们再一次带着对他的崇敬之情齐读文中最后两句话。
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科学工作者为了造福于后代,不惜一切甚至生命。卡尔施密特博士只是其中一个,还有许多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比如:牛顿、居里夫人、布鲁诺等同学们课下读读他们的故事,相信你的心灵再次会受到启迪和震撼的。
板书设计:
蛇毒研究
血染的实验报告 科学事业
挽救生命
教学反思:
本节是《血染的实验报告》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在“三段五环”的教学模式下,轻松愉悦的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体会到了老科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的无私而伟大的奉献精神。这篇课文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记叙的是施密特博士在研究巨型毒蛇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他忍着巨痛,在5个小时里认真记录了被毒蛇咬伤后的生理反应,最后献出了生命。这件事反映了施密特博士认真求实的科研品格,赞扬了科学家为了科研事业,为人类健康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我的教学反思有如下几点:
一、预习前移、导学指导
我在课前的前一天,提前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围绕“预习作业”做一个简单的预习,将预习目标具体化。这三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体现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也是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完整呈现,通过问题和习题细致有序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二、课件运用恰当
在教学中,我课件出示南美洲毒蛇,让学生说说看到蛇后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毒蛇可怕与凶猛,为下文学习施密特博士被蛇咬伤后忍受着极端的痛苦做个铺垫。在这个环节中从学生的表现中不难看出蛇给孩子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着积极探索的欲望,课件的展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组合作探究真实有效
学生因为提前预习了,对课文内容重点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小组长带领大家交流探究时,能够按照平时的训练,切实有效的完成合作要求,在此期间,我在学生中间巡视,做过细的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差学生,了解他们在自学讨论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把自学中自学讨论所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抓到手,为什么说这份报告是“血染的实验报告”?这一问题学生认识的不是那么深刻,我就决定展示点拨环节解决。
四、抓重点词、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在学生进行交流、质疑、点拨阶段,我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在肯定学生对问题的正确分析之时,继续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子的理解,通过读与思相结合,采用了引读、评价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蛇的凶猛,令人恐惧,来体会施密特博士所受的巨大痛苦,从而感受博士为了科学事业,为了人类的健康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有着坚强的毅力与伟大。
五、质疑解惑,注意生成,情感升华。
在质疑解惑环节,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被蛇咬了之后会不能动弹?被蛇咬了之后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来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