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精选3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经过找师傅和教研组长评课,有如下认识。
一、本节课设计的可取之处
1、 课文内容上详略得当,直抓重点。《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我执教时从“课文讲了哪些事入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并顺势点明本文突出优点“详略得当”。接下来直奔重点——议花生。把握课文重点,抓紧上课节奏,避免了课堂的拖沓。
2、 联系实际,理解文章重点《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出示许地山的个人事迹,用实例告诉许地山笔名的含义。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自己身边的“落花生”一样的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落花生的品质,更希望学生日后能学习落花生的品质。
二、本节课的不足
1、 课堂上对学生语言规范不到位。语文不只要求老师使用优美合理的语文语言,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五年级的学生足可以讲话说的规范。但我平时课上强调较少,导致学生语文语言差。
2、 课堂各“任务”间过渡语表达不清晰。课堂过渡语使连接课堂的关键。老师明确清晰的进行过渡才能使所有学生了解接下来的课堂节奏,不至于是学生跟不上老师节奏。但我课上的过渡句使用不好,可也是会有学生走神的关键因素。日后的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3、课外拓展没有发挥实用。
《石灰吟》是学生接触过的“借物喻人”的古诗名篇。我原本的设想是通过《石灰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但是,我没有对《石灰吟》中借哪些物喻那些人进行解释,没有达到目的。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今天这堂课经历了3次的试讲,改教学设计4次,最终得以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虽然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但之前试讲的“没有抓住重点”“时间分配不合理”“课堂节奏拖沓”“教态软绵”这些问题都改正了。经历了之前为了这堂课的磨练,我想到了一句诗“宝剑锋从磨砺出”。希望我可以越练越好,越练越进步。
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2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什么事?(种花生,过收获节)理解详写和略写。联系旧知,本节课的口语交际和下一环节的引入做好铺垫。以课文为例,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
二、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一)默读“过收获节”部分,理清思路。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①出示:“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②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哪个是重点写?
(谈花生)详略得当。非重点一带而过。引出本文的重点难点。
(二)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1、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谈花生”段落。
2、三个孩子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
3、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品质?
①出示父亲说的话,齐读。
②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
③落花生呢?矮矮地长在地上!你觉得落花生怎样?
4、指导朗读。
5、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
6、读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说说对父亲的话的理解。
过渡:这次“收获节”作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7、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将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齐读。
②谈谈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8、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
三、总结深化
1、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3
今天讲《落花生》这一课,昨晚十二点之前把这一课教学简案梳理了一下,今天在讲课时,虽然遭遇电脑刚开始的不给力,但因为提前的备课充分,从拼音生字书写、词语理解、到看似很随意的质疑,课上的还算顺利。
用谜语切入时,还没出谜面,孩子们就说一定是花生,于是,我说既然是花生,那你猜猜我这谜语里为什么是花生?“青藤藤,黄花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一个孩子说:“因为花生是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是啊,花生就是这么低调。
课刚开始,睿同学就趴在桌子上,书也没打开,问他怎么了?回答:“头不舒服”经过沟通经他同意没有给他家长电话联系。谁知,我让孩子们猜谜语时,他竟然一下子坐了起来,并举手回答说出了谜底,随后,就又趴在桌子上,讲课空隙随手摸了一下他的头部,也不烧,看来不是感冒了,可他的行为,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因为是两节课,当第二节上课时,他依然是趴在课桌上,睡着了。课间给他家长微信联系,也没联系上。这孩子,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是昨晚没休息好,可不是什么不舒服,刚开学,第一节这个孩子对老师的那种态度,到今天他的这种表现,让我感到如果家长不介入、不配合老师的话,他将很难有好的未来,因为,他在堕落。
在品读感悟课文环节,我重点指导第一段和第九段的朗读,使学生感悟到在荒地里经过买种、翻土、播种、浇水后,居然收获了的那种惊喜。第三段到十一段是对话描写,用分角色朗读更合适一些,分组后,小组展示时,三个同学配合还算默契,只是声音比较小,还没有一点点感情,致使大多数孩子都在交头接耳,这时候,我一方面告诉孩子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一方面用范读的形式读出不同身份的人。果然,接下来的朗读就好多了。
课堂上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我抛出“茅亭”是啥意思时,子浩同学说应该是厕所,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追问了他一句,吃花生会在厕所吃吗?不料,他说:“老师,是不是在茅厕的旁边?”这时候,全班同学都笑了,宸浩同学给了他一个很正确的解释,这个小插曲才结束。哈哈,我喜欢这种课堂上有疑问,有交流,思想的碰撞,这说明孩子们在思考,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样的精彩还有一处,是关于“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明明是一家人,为什么要说父亲也来了?记得我小时候学习这篇课文时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遗憾的是我没有问老师,老师也没给我解释,今天我讲这一课,不但自己要把它搞清楚,也一定让我的学生弄明白。当我抛出问题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父亲在外打工的,不常回来,所以很难得。”我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我又补充了许地山的一些资料,他们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几十年过去了,积压在我心里的疑问终于消散了,这样的方式真好!
回到家后给老公交流课堂上的插曲,老公问落花生是啥意思?我说一方面是作者许地山的笔名,另一方面,因为花生开花后,不是在树上结果,它的花落到了地面,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结成了果实,所以叫落花生。老公说,其实你应该告诉孩子们,落花生就是咱们这里的方言“laoguashen”这样子解释,相信孩子们会更喜欢的。唉,错失了一个方言和普通话的结合教学,如果当时考虑周全,相信今天的课堂会更和谐。
今天的课堂,缺憾美,也是美。
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