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之一
常熟市冶塘中心小学 孙建新
一、教学要求
1、体会望灵车、追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慈祥”“不约而同”的意思,为第三课时造句作铺垫。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部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
从感人的场面,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次我们讲到等灵车
[打出投影片]
不管是老人、青年,还是小孩都而地等待着灵车的到。(板书:焦急、耐心)
提问:说焦急是因为,说耐心是因为。
(以旧带新,为学习新课作知识和情感的准备。)
看,灵车终于来了。[放录像]
(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当年万人泪下的十里长街。)
(二)1、书翻开来,自由轻声读第二节,用直线划出写灵车到来的句子,用曲线划出人们的表现。
[出示卡片]思考:人们的心情怎样?
从哪里看出来的?[打出投影片]
[出示卡片]品词句:你是怎么理解“不约而同”的?
四人小组讨论,提示从意思、表现、程度等方面展开讨论,然后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相互启发,有利于拓宽思路,营造既合作又竞争的学习环境。)
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都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组织教学,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体会发现的愉悦、成功的快乐。)
行动的一致反映了什么?
思想感情的一致:对总理的爱戴,失去了总理的悲痛。
下面我们请个别同学读读这几句,看他能否读出人们当时的心情。
[出示卡片]读出感情
谁来读得更好?适当指点,归纳。
自由练读,齐读。
2、望着灵车,人们想到了什么呢?
自由轻声读下面一节
[打出投影片]填空,接读第二段,教师读句头,学生接读每句剩余部分。
[打出投影片]比较:1、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
2、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很多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很多次人民群众。
练读,读出自豪感。
那么,你是怎么理解慈祥的呢?
出示周总理像,帮助学生理解。
周总理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看着周总理的灵车,看着周总理的画像,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请三到四个同学发言。
“然而今天”,再接读这句的剩余部分。
(以情促读,通过比较朗读,想象训练等手段不断加温,帮助学生读好课文。)
体会到什么?
(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营造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指导背诵
3、归纳第二段学法,下面我们用这一学法学第三段。
①读,思:写人们心情的句子
a、牵动(板书)
b、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引导理解“牵动”,如果当时你在场的话,你想说些什么?
(设身处地的想象,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这一句
读第二句,引导学生体会随着车子远去,人们的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
读这一句,读好“!”,请几个同学比赛,谁读得好。
(通过开展竞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语感。)
找出体现这种心情的人们的表现。
②品:人们正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
人们正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读好第二句
③读这一段,读出感情
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能背吗?请二、三个同学背,并引导学生总结能背出来的原因:读得投入,倾注了情感,就能很快背出来。
(适当的归因,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
(三)简要小结,完成板书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背出来。
板书设计 :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
↑ ↑ ↑
焦急、耐心不约而同牵动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语文文章,课文记叙的是千千万万人都知道的事件,即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课题暗点了文章的中心,也照有照显的情感色彩。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敬爱与关怀周总理的思想情感。
2、 能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3、 能有感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概括段意,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想象首都人民送总理的悲壮场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1976年1月8日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医院病逝了,噩耗传来,举国悲痛,人们都冲破四人帮的重重阻力,佩戴黑纱,在11日请清晨,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2订在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向入宝山公蓄途经的长安街两侧,等待着总理的灵车。含着巨大的悲痛与总理最后告别,今天,我们就记下当时那难忘场面后一篇课文。
2、 提示课起。板书:22、十里长街送总理。
提问:送,送行、送别。都是什么意思?(不舍分离、不放心、友情深双都活着。)
提问:你从课题中的“送”体会到一种什么情感?(周总理虽然逝世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首都人民多么希望仍然像过送总理出国访问那样来“送”。表现了人民热爱总理、怀念总理之情。)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 课文是按什么顺写的,可以分成几段?
(2)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按灵车到来的时间顺序写的,可分成三段)到来前(清晨)―――到来时(夜幕降临)–––––远去(夜色苍茫)板书: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
4、 学习第一段。
(1) 指名朗读,要求尽量有感情。
思考:这一段深课文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几层意思?为什么这么分?层与层之间有什么联系?
(可分为三层意思(1)天气阴冷;(2)总写人多;(3)分别写了老、中、青三祖代表人物。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2) 仔细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表达人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练习有感情朗读。
(3) 找出描写天气和人和人多的词语,谈体会并说说应该怎样读。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表现出人们的心情沉重,用压仰的语气读。写人多的词:挤满、不见头、不见尾、说明周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人发群众不顾天气阴冷,不约而同地来到长安街上送别总理。)
(4)第4句中有一个共同的的字是什么?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是个“都”字,说明人们的动作一致,心情一致,表达了人的无限热爱周总理、 .怀念周总理的心情。)
(5)为什么说人的即焦急,又耐心、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焦急”表达了人们恨不得马 上看见总理的心情,“耐心”表现了时间再久,也要等下去的心情,共同表达了人民 群众与总理决别时的深刻情感。)
板书:心悲痛
(6)有感情地朗读读第一段,总结段意: 人们怀悲痛的心情,等待周总理灵车的到来。
5、 学习第二段。
师:首都万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央泪雨与衷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到来了,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
(1) 默读第二段、按不同内容分层。(第一层:人们看到的;第二层:人们的心情;第三层;人们想到的。)
(2) 指名第一层:人们看到什么?(灵车的样子、装饰、给人一种离肃穆、庄严的感党。)
(3) 指名读第二层,思考:当时人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从“不约而同”眼睁睁”“无声地指挥”等词中体会到总理的灵车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全国人民都深深地爱戴,怀念周总理。)
师: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心急如焚,然而又没有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眼睁睁”这个词把人的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板书:心欲碎。
(4) 指导朗读,用低沉的语调,轻声慢读。
(5) 人们望着灵车想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陪毛主席检阅,迎送国际友人,体会到总理工作繁忙辛苦,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说明总理经常出现在人民群众中间,和人民心连心。)
师:同在长安街上,同是一个总理,同样的人民群众,产生这样的联想是自然的,回顾当时幸福情景,更曾加了今日的悲痛。
(6)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并试背诵。
(7) 总结第二段段意。灵车来了,人们眼望灵车,回忆起总理的光辉形象。
(8) 齐读、试背第二段课文。
6、 学习第三段。
(1) 自由读第三段,找出描写人的动作,心理的词句。谈体会。
(“牵动”:拉动,好像总理的灵车把人们的心也拉走了,灵车每往前一步,人们的心情就增加一人分悲痛,望着远去的灵车,人们的心都要碎了。) (“追着灵奔跑”表现了们对总理的怀念与眷念。想再看上总理最后一眼,悲痛难忍的心情,是时总理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情况,)
板书:心相随
(2) 指导朗读,总结段意:灵车远去了,人们久久不肯离去。
7、 播放亿万人民群众在长安街上迫总理灵车的实况录相。
8、 总结全文、提问:全文总的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附: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 组词:槐( ) 挽( ) 泣( ) 陪( )魁( ) 搀( ) 拉( ) 部( )
2、从下面的词语中找出八组近义词,填在( )里。庄严 沉痛 慈祥 等待 庄重
焦急 移动 身躯着急 缓慢 悲痛 身体 慈善 缓缓 等候 挪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之二
佚名
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语文文章,课文记叙的是千千万万人都知道的事件,即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课题暗点了文章的中心,也照有照显的情感色彩。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敬爱与关怀周总理的思想情感。
2、 能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课文昨连段成篇的。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级第二段。
教学重点:
能概括段意,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教学难点 :
能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想象首都人民送总理的悲壮场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1、谈话导入
同学们,1976年1月8日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医院病逝了,噩耗传来,举国悲痛,人们都冲破四人帮的重重阻力,佩戴黑纱,在11日请清晨,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2订在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向入宝山公蓄途经的长安街两侧,等待着总理的灵车。含着巨大的悲痛与总理最后告别,今天,我们就记下当时那难忘场面后一篇课文。
2、提示课起。板书:22、十里长街送总理。
提问:送,送行、送别。都是什么意思?
(不舍分离、不放心、友情深双都活着。)
提问:你从课题中的“送”体会到一种什么情感?(周总理虽然逝世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首都人民多么希望仍然像过送总理出国访问那样来“送”。表现了人民热爱总理、怀念总理之情。)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课文是按什么顺写的,可以分成几段?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按灵车到来的时间顺序写的,可分成三段)到来前(清晨)―――到来时(夜幕降临)–––––远去(夜色苍茫)
板书: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
4、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要求尽量有感情。思考:这一段深课文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几层意思?为什么这么分?层与层之间有什么联系?
(可分为三层意思(1)天气阴冷;(2)总写人多;(3)分别写了老、中、青三祖代表人物。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2)仔细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表达人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练习有感情朗读。
(3)找出描写天气和人和人多的词语,谈体会并说说应该怎样读。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表现出人们的心情沉重,用压仰的语气读。写人多的词:挤满、不见头、不见尾、说明周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人发群众不顾天气阴冷,不约而同地来到长安街上送别总理。)
(4)第4句中有一个共同的的字是什么?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是个“都”字,说明人们的动作一致,心情一致,表达了人的无限热爱周总理、 怀念周总理的心情。)
(5)为什么说人的即焦急,又耐心、这不是互相矛盾吗?(“焦急”表达了人们恨不得马上看见总理的心情,“耐心”表现了时间再久,也要等下去的心情,共同表达了人民群众与总理决别时的深刻情感。)
板书:心悲痛
(6)有感情地朗读读第一段,总结段意:
人们怀悲痛的心情,等待周总理灵车的到来。
5、学习第二段。
师:首都万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央泪雨与衷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到来了,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按不同内容分层。
(第一层:人们看到的;第二层:人们的心情;第三层;人们想到的。)
(2)指名第一层:人们看到什么?
(灵车的样子、装饰、给人一种离肃穆、庄严的感党。)
(3)指名读第二层,思考:当时人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从“不约而同”眼睁睁”“无声地指挥”等词中体会到总理的灵车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全国人民都深深地爱戴,怀念周总理。)
师: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心急如焚,然而又没有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眼睁睁”这个词把人的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板书:心欲碎。
(4)指导朗读,用低沉的语调,轻声慢读。
(5)人们望着灵车想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陪毛主席检阅,迎送国际友人,体会到总理工作繁忙辛苦,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说明总理经常出现在人民群众中间,和人民心连心。)
师:同在长安街上,同是一个总理,同样的人民群众,产生这样的联想是自然的,回顾当时幸福情景,更曾加了今日的悲痛。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并试背诵。
(7)总结第二段段意。
灵车来了,人们眼望灵车,回忆起总理的光辉形象。
(8)齐读、试背第二段课文。
6、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找出描写人的动作,心理的词句。谈体会。
(“牵动”:拉动,好像总理的灵车把人们的心也拉走了,灵车每往前一步,人们的心情就增加一人分悲痛,望着远去的灵车,人们的心都要碎了。)
(“追着灵奔跑”表现了们对总理的怀念与眷念。想再看上总理最后一眼,悲痛难忍的心情,是时总理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情况,)板书:心相随
(2)指导朗读,总结段意:
灵车远去了,人们久久不肯离去。
7、播放亿万人民群众在长安街上迫总理灵车的实况录相。
8、总结全文、提问:全文总的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课后练习:
1、 组词:
槐( ) 挽( ) 泣( ) 陪( )
魁( ) 搀( ) 拉( ) 部( )
2、从下面的词语中找出八组近义词,填在( )里。
庄严 沉痛 慈祥 等待 庄重 焦急 移动 身躯
着急 缓慢 悲痛 身体 慈善 缓缓 等候 挪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师:首都百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在泪雨与哀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开来了。这时人们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这一段里哪一部分写人们是怎样做的?谁给大家读读这一部分?
(生读“人们心情沉痛……擦去腮边的泪水。”)
师:请大家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内容。自学之前,先请大家想想第一段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生:我们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是:首先找出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再理解这些词语,然后体会这些词语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补充两点。一是我们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它的本义,还要理解它在课文中的意思。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
生:我认为还应该强调一点,就是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只有运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多种解词法,才能理解得全面、深刻。
〔在阅读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归纳读书方法,并运用于阅读实践中,使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
师: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大家总结得很好。请同学们运用以上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
(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点批画,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师:谁能谈谈自己重点抓了哪些词句,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不约而同”这个词语。“不约而同”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在课文里指人们虽然没有经过商量,但是“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等这些动作是一致的。
生:(抢答)这里还应该联系“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来理解。“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其实是没有人在指挥。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来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人不计其数。这么多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统一,何况没有人指挥呢?
师:老师与你有同感。那千千万万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一致,现在无人指挥,彼此的行动却这么一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从中体会到全国人民同样爱戴周总理,同样怀念周总理。
师:对。我们就应该这样,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认真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我有不同意见。说根本没有指挥是不确切的,我认为是有指挥的。只是这指挥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人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在指挥他们这样做。
师:有创见!应该这样理解。只有人们对总理的感情一致,行动才会这样一致。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这里的“老人、青年、小孩”,从年龄上强调了周总理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怀念。
师:说得好,同学读书多么仔细,考虑问题多么全面。
〔老师随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面的意思,还理解了重点词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体会了内在的思想感情。〕
师:这几个词语,我们不仅理解了意思,还体会到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谁能谈谈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我还理解了“眼睁睁”这个词语。“眼睁睁”就是目不转睛的意思……
师:说得有道理。“眼睁睁”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目不转睛。那么在本文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再读读这一句,并联系前文体会一下。
〔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掌握联系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方法。〕
生:“眼睁睁”比“目不转睛”还多了一层意思,就是没有办法,束手无策。
师:体会得太好了。那么这里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呢?
生: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都能表达人们想多看几眼总理的思想感情,用“眼睁睁”还可以进一步表达人们不忍心与总理分别,想把总理永远留住的思想感情。
师:体会得太深刻了。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然而,他们又有什么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呢?没有,丝毫没有!“眼睁睁”这个词语把人们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由此看来,有些词语的理解必须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谁能运用这种方法继续理解其它词句?
生:我可以用这个方法理解“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一处。人们望总理的灵车,连擦去腮边泪水的一瞬间都舍不得错过,这充分表达了对总理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师:是啊,亿万人民群众对敬爱的周总理是何等的爱戴,何等的怀念!怎样读才能把人们的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呢?
生:应该用低沉的语调,轻声慢读。
生:以上我们理解的这些词语,都应该读得重一些,才能更好地表达人们的心情。
师:说得对。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要求练习读读。
〔在学生自己练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名读,并引导学生评议。〕〔发动学生思考应如何表达感情,既可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情上的感染。〕
师:当时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景呢?你们都出生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没有目睹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但是电视屏幕却可以把我们带到1976年1月11日的长安街上。
(播放亿万人民群众在长安街上迎送总理灵车的实况录像。)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师:你们刚才看到的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站在为总理送行队伍里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渐远去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含着热泪,气愤地)我会说,敬爱的周总理,听说您是被“四人邦”迫害死的,我要把他们抓来,让他们永远跪倒在您的墓前。
生:(泪流满面地)我会追着总理的灵车跑得很远,很远。一边跑,一边喊:周总理啊,您么这么早就离去了,我们不能没有您啊,全国人民不能没有您啊!
生:(深情地)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心;不会忘记您在生与死的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生:(泣不成声地)我要对总理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作家,我要写一本书,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这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由于老师引导得法,体会得深,所以学生的思维是自觉的,情感是真挚的。〕
师:看来,尽管同学们都出生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但是由于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由于我们在读议中抓住了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用多种方法理解,所以大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你们对总理的怀念是深切的,对总理的爱戴是真挚的。谁从以上的学习中,又悟出新的学习方法?
生:我觉得展开想象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用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师:体会得完全正确。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主动运用这种方法。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实录之一
师:首都百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在泪雨与哀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开来了。这时人们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这一段里哪一部分写人们是怎样做的?谁给大家读读这一部分?
(生读“人们心情沉痛……擦去腮边的泪水。”)
师:请大家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内容。自学之前,先请大家想想第一段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生:我们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是:首先找出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再理解这些词语,然后体会这些词语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补充两点。一是我们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它的本义,还要理解它在课文中的意思。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
生:我认为还应该强调一点,就是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只有运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多种解词法,才能理解得全面、深刻。
〔在阅读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归纳读书方法,并运用于阅读实践中,使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
师: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大家总结得很好。请同学们运用以上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
(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点批画,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师:谁能谈谈自己重点抓了哪些词句,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不约而同”这个词语。“不约而同”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在课文里指人们虽然没有经过商量,但是“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等这些动作是一致的。
生:(抢答)这里还应该联系“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来理解。“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其实是没有人在指挥。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来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人不计其数。这么多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统一,何况没有人指挥呢?
师:老师与你有同感。那千千万万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一致,现在无人指挥,彼此的行动却这么一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从中体会到全国人民同样爱戴周总理,同样怀念周总理。
师:对。我们就应该这样,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认真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我有不同意见。说根本没有指挥是不确切的,我认为是有指挥的。只是这指挥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人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在指挥他们这样做。
师:有创见!应该这样理解。只有人们对总理的感情一致,行动才会这样一致。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这里的“老人、青年、小孩”,从年龄上强调了周总理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怀念。
师:说得好,同学读书多么仔细,考虑问题多么全面。
〔老师随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面的意思,还理解了重点词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体会了内在的思想感情。〕
师:这几个词语,我们不仅理解了意思,还体会到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谁能谈谈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我还理解了“眼睁睁”这个词语。“眼睁睁”就是目不转睛的意思……
师:说得有道理。“眼睁睁”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目不转睛。那么在本文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再读读这一句,并联系前文体会一下。
〔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掌握联系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方法。〕
生:“眼睁睁”比“目不转睛”还多了一层意思,就是没有办法,束手无策。
师:体会得太好了。那么这里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呢?
生: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都能表达人们想多看几眼总理的思想感情,用“眼睁睁”还可以进一步表达人们不忍心与总理分别,想把总理永远留住的思想感情。
师:体会得太深刻了。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然而,他们又有什么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呢?没有,丝毫没有!“眼睁睁”这个词语把人们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由此看来,有些词语的理解必须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谁能运用这种方法继续理解其它词句?
生:我可以用这个方法理解“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一处。人们望总理的灵车,连擦去腮边泪水的一瞬间都舍不得错过,这充分表达了对总理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师:是啊,亿万人民群众对敬爱的周总理是何等的爱戴,何等的怀念!怎样读才能把人们的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呢?
生:应该用低沉的语调,轻声慢读。
生:以上我们理解的这些词语,都应该读得重一些,才能更好地表达人们的心情。
师:说得对。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要求练习读读。
〔在学生自己练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名读,并引导学生评议。〕〔发动学生思考应如何表达感情,既可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情上的感染。〕
师:当时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景呢?你们都出生在敬爱的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