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通用15篇)
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教学重点: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教学难点: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图画-- 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想一想怎么记?
3、范读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课文,评议。我在每个组请一个同学读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当一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细长的葫芦藤“藤”藤字怎么记:这长长的顺着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芦藤。点雪白的葫芦花绿色的葫芦叶可爱小葫芦)你知道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能用先……再……最后……来说一说吗?绿色的葫芦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看课件葫芦的叶、果的关系。葫芦根葫芦茎和葫芦叶向小葫芦输送养分小葫芦渐渐长大了。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他从心底里发出感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记“哇”字这是什么句?应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2、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小葫芦你喜欢这棵葫芦吗?我也好喜欢这棵葫芦我要用的朗读来告诉它。范读。你想试试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划一划找一找(四人小组)
(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都”“几次”说明什么?你能用每天说一句话吗?
(2)“他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指导看图,认识“盯”,理解“盯”(像这样眼睛都不眨的看叫盯)、“自言自语”的意思;你看这里一下子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这个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找一样东西代替葫芦演一演这个种葫芦的人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4、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种葫芦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吗?看课件咦长得好好的葫芦怎么都落了呢?看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心情怎么样?那该怎么读呢?自由读指名读
五、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又有种葫芦的人天天看,细心呵护,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
下节课我们要帮种葫芦的人找找原因了!
六、巩固生字
“葫 芦 藤 哇 盯”
1、齐读 2、开火车读
七、学写生字“挂哇每”注意“每”的笔顺。
“挂”和“哇”的右边是两个土组成
仔细观察范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它们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哇的口字旁写的比较小)
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2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能写对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能力目标
会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只想要葫芦,不管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简单的看待问题。
2.懂得有错就改,才能及时避免更大损失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不孤立的看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故事说明的道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单元了,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会接触到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道理,在我们认识生字朋友的同时我们也要开动脑筋,多思考课文里面的道理。今天学这个单元的第一课,题目是(大家一起说)《我要的是葫芦》,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提醒注意“芦”读轻声。(出示葫芦或画有葫芦的图片)这就是葫芦。
二、初读课文。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读的时候,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读过两遍以后,把课文中含着题目“我要的是葫芦”这一句话画出来;再把田字格中的生字在课文中画出来。
2.学生各自读课文,画句子和生字。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治”是翘舌音;“满”“言”“慢”“变”都是前鼻音。
2.讨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一段都讲了哪些内容?(可以要求围绕“葫芦”来回答。)
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葫芦长的很好(叶子上还没有出现蚜虫)。
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葫芦上开始出现了蚜虫。
第三自然段的内容:邻居提醒他要治葫芦叶子上的蚜虫,他不听。
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四、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小组讨论:
①这段有几句话?(5句)哪几句是讲这棵葫芦的样子的?找出来读一读。(读第二、三、四句)
②从这几个句子可以看出,葫芦先长什么,后长什么?(先长藤和叶子,后开花结葫芦)什么时候结小葫芦?(花谢以后才结小葫芦)“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花瓣脱落的意思)
③说说它们的样子。(葫芦藤细长;叶子很绿、很多;花是雪白的;小葫芦很可爱,挂在葫芦藤上)为什么说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④读这段的最后一句,这一句说的是什么?(说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都去看几次是什么意思?(就是天天都去看几次,没有一天不去看几次)他为什么每天都去看几次?(因为小葫芦很可爱,他太喜欢这些小葫芦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指导识记和书写这一段中出现的生字:挂、都、次
1.讨论: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的字形?写这几个字时,哪些地方要注意?
2.抄写这三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3.这一段告诉我们,葫芦开始长得怎样?从哪些地方看出葫芦开始长得很好?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有什么变化?继续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小组讨论:
①这棵葫芦后来有什么变化?(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蚜虫是害虫,专门吸植物的幼苗、嫩叶的汁液。
②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他是怎么想的?“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是什么意思?(有几个虫子没关系;有几个虫子,不怕)
③种葫芦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什么叫“盯着”“自言自语”“赛过大南瓜”?
④种葫芦的人自言自语说的话应该怎么读?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各人小声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小组讨论:
①“一个邻居看见了”,看见了什么?(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看见种葫芦的人只知道看葫芦,不想法子治虫)
②邻居是怎样劝他的?什么叫“别光盯着葫芦”?(就是不要只是盯着葫芦看,不干别的事)什么叫“快治一治”?(就是赶快想办法消灭蚜虫)
③种葫芦的人听了邻居的话是怎么说的?“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有个问号是问别人吗?(不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
④种葫芦的人为什么说叶子上的虫不用治?他不知道蚜虫会吃叶子,是害虫吗?(他知道,但是他想,他不要叶子,要的是葫芦,所以叶子上有虫没关系)
⑤邻居说的话和种葫芦人说的话应该怎样朗读?(邻居的话要读出着急的语气;种葫芦人的话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3.练习分角色朗读这一自然段。先同桌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四、理解第四自然段。
1.邻居劝种葫芦的人治虫,种葫芦的人听了没有?(没有听,他没能治虫)结果怎样呢?看看图,再把讲结果怎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2.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3.学生小组讨论:
①这段有几句话?(两句)
②第一句讲什么?“更多了”是什么意思?
③第二句讲什么?什么叫“变黄了”?(小葫芦原来是绿颜色,后来变成黄颜色了)为什么说“慢慢地变黄了”?(小葫芦不是一下子变黄的)“都落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一个一个都落了”?(因为几个小葫芦不是同时掉的,有的先掉,有的后掉,最后全部掉光了,所以说“一个一个都落了”)
④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原因是什么?(小葫芦要靠叶子提供养料。开始时葫芦藤上长满叶子,小葫芦长得很可爱。后来叶子上生了许多蚜虫,叶子被蚜虫吃了,就不能给小葫芦提供养料,小葫芦就一个一个都落了)
4.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多可惜啊。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指导认读二、三、四段中出现的生字:言、语、邻、居、奇、怪、更。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我们上节课认读了剩余的生字朋友,现在哪个小组能正确认读呢?
找小组代表认读二、三、四段的生字
2.分别识记这些生字,教师指点,“语言、邻居、奇怪、”都可构成词语。“邻”和“都”的右半部分相同。“言”字的第二笔横要写长了。当堂练习书写。
二、讨论: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1.先讨论邻居对他提的意见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2.小葫芦开始长得多好呀,后来都落了多可惜呀!种葫芦的人会怎么想?(怨自己不听劝告不治虫子。)
3.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了呢?
叶子上生了虫他不马上治。
邻居告诉他要治虫他不听。
(他不知道叶子和葫芦是有关系的,只顾葫芦不管叶子,结果葫芦都掉了)
4.葫芦一开始长的好的时候,它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什么原因葫芦没有结果呢?(叶子与葫芦生长的关系)
5.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事与事之间是有联系的,看问题不要看一方面、要全面。)
三、谁能自己说说这个人种了葫芦却得不到葫芦的原因?
四、作业:
1.做练习题。
2.续写故事:第二年,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3
1、看图,说话,激趣。
师:(出示课文两幅插图)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生:人的表情不一样:一个是面带微笑,另一个是张着嘴,瞪着眼。
师:满脸惊讶。
生:葫芦的叶子不一样:第一幅图上是绿绿的叶子,第二幅图上是枯黄的叶子,叶面上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孔。
生:葫芦不一样:第一幅图上葫芦挂在藤上,第二幅图上葫芦却掉在地上。
2、读文,质疑:学习课文第一段与第四段。
师:看看文 中哪几段写了教学挂图的内容?
生:第一段与第四段。
(1)师:我们先来读第一段,看看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
(生自由朗读)
生:葫芦长得不错,从“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生:小葫芦长得很可爱,从“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就可以知道。
师:回答得真不错!那么你说怎样才能读好这两句话呢?
生:要用高兴的语气来读。因为小葫芦太可爱了,人人见了都 会喜欢它的,都会很高兴的。
生表演完有葫芦的叶子 和花也很漂亮,我觉得也该读出喜欢它的语气。
师:好!就让我们愉快地朗读第一段吧。
(生读)
点评:以读激发情感,注重语言的感悟与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授课伊始,我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开口说话交流汇报观察到的情况,由图入文,营造了一种自然、和谐、主动探究交流的氛围。
(2)师:这么可爱 的小葫芦后来收获了吗?(没有)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来?(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读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生:蚜虫是什么?生:小葫芦为什么会变黄?
师:带着问题请大家自由读第二、三段
3、学习第2、3段,解疑。
(1)初读,交流。
师:读了这部分,你想说点什么?
生:他看见了蚜虫不去治。
生:他想让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
生:邻居劝他治虫,可他说:“叶子 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2)分角色读,分级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现在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它同学在文中找找:他看见了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邻居看见了什么?说什么?他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读、听、想、划)
(3)汇报,全班交流:
生: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
生:他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生:他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我不怕!”
师:有几个虫子 他不怕,还真是满不在乎的。
生: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生“自言自语”就是小声对自己说话。
师:他为什么会自言自语呢?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因为他心里老想着一件事,就是希望他的小葫芦快点长大。
生:那几天,我家老是停电,奶奶就会自言自语地说:“快来电呀,快来电呀,要不然今儿晚上又要摸 瞎子了。”所以,我发现人很急的时候常常会自言自语。
点评:抓住关键词语“自言自语”的教学,让学生感悟、理解,从而体会到种葫芦的人那种急切希望葫芦长大的心情。“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本节教学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巧设问题,再一次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为下一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奠定了基础。
师:你们说得很对,我们课文中的那个人就很急,他急切希望小葫芦长大。
师: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什么?
生:邻居劝他“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 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 吧!”
师:他怎么说?
生: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他这样说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他感到奇怪,心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虫又不是长在葫芦上,我要的是葫芦。
师:学了课文,同学们可以告诉老师刚才的问题了。
生:因为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叶子对植物来说很重要。
师: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生:因为要想得到好葫芦,就得缌保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
师:植物的生长应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
生:不听邻居的劝告。我爸爸就常对我妈妈说:“听人劝,吃饱饭。”
师:虚心听取他人的劝告,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师小结:种葫芦的人不懂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虚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所以犯了错。我们可不能犯这样的错哟。
总评: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先是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然后质疑问难,接着进行句子比较,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学文解疑,最后感情朗读,显得很有章法。教学活动中我着眼放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领悟、总结学习的基本规律,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老师真正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保证。
二、重视了读书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领悟,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明理。读方式方法多样;自由读初步感知语言;抓住重点语句品读解疑明理;分角色读,读中感情得以升华,思路更加明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读书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也是学习这一课的主要手段。
三、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第2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那种急切希望小葫芦快长大的心情,就必须抓住对“自言自语”这个词的理解,这是本段的关健所在。老师以细微处着眼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四、重视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教师的积极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想说、敢说,有助于引导学生表达,让学生能说、会说。当然评价还要本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对课文的理解才会多层面,才会更透彻,课堂才会有创造的火花,教学才会有声有色。如教学完课文的四个自然段后,让学生回答“葫芦为什么会落?”这一问题时,有的从叶子与葫芦的关系方面回答,有的说“小病不治,会得大病”,有的从“他不听劝告”方面回答,甚至连“听人劝,吃饱饭”这样的谚语都能用上,真可为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些回答,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与引导。这样相互交流,大家对文章就有了全面的认识及深刻的理解。
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4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其中不仅蕴含了“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而且更渗透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本课
学生本节课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在教学本课时,我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
二、成功之处
1.课上我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
3.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引导学生看图激趣,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这样识字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了识字能力。
三、不足之处: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所以处理不够到位。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应该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这些与自己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也有关。
3.课上教师提问的有些问题,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说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4.课上自己说得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够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完成任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炼,明确语言的指向性;使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另外,要多听课,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5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6
课标要求:
1.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和习惯,进行词和句的训练.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积累优美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互相有联系的。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通过看图和学习课文,培养识字能力,创新能力 。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做事情都 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培养识字能力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 之间的关系。
2、难点:通过理解课文,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课件、葫芦实物。
学生:课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收集有关叶子作用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活动目的 一、导入1、( 出示实物)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吗?课文中也有一个像你们一样喜欢小葫芦的人,现在我们就去看看他是如何种
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