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正比例教案

2024-06-052

正比例教案(精选11篇)

正比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总复习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二)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学会区分正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法学法

  自主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帮互学

  教学准备

  表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③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④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比的知识:

  1. 谁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列举:“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例)

  2. 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 完成教科书p83“回顾与交流”的3题

  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 )÷( )(b≠0)教师问:

  1. 你会填写这个的等式吗?学生填好后,再问:

  2. 你的根据是什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3. 那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呢?

  4. b为什么不能等于0?小组议一议,再交流。

  5. 谁来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它们有什么联系吗,谁来说说?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填空:(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尺的知识

  什么是比例尺?

  (四)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

  (1) 小组合作:把有关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成知识网络图。

  (2) 班内交流,全班分享

  (3) 全班同学进行优化, 形成知识网络图。

  变化的量---正比例(意义、图象、应用)--反比例(意义、图象、应用)---图形的放缩---比例尺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 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学生独立思考

  (2) 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a自然语言 b 列表 c 画图 d 关系式

  2. 举出生活中正、反比例的例子

  3. 完成课本84页巩固与应用

  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 一捆100米长的电线,用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

  (3)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4) 一个数与它的倒数。

  五、完成后班内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

  比 比例、应用

  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本课时有以下特点:

  1、抓住复习起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讨论复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2、借助表格的方式来整理复习,更直观地体会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和不同之处。

  3、能整合所有的知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知识。

正比例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数学教案-正比例应用题。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 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 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 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 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 探讨新知

  1、 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 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 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 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 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 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正比例应用题》。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 分析判断

  2. 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 设未知数列等式

  4. 求解

  5. 检验写答语

  四、 练习提高

  1、 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 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 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 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 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 探讨新知

  1、 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 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 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 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 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 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

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案(精选11篇)正比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总复习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