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24-06-051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1

  《温馨的港湾》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名字的故事,明白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包含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希望,进而理解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

  2.激起学生的幸福感和对长辈的感激之情,从而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希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怎样回报父母的爱与希望;

  2.理解每个人的名字寄托了家人对自己的爱与希望。

  教学准备:粘贴、名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黑板上出示一幢房子图形。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房子。

  师:还可以是什么?(引导:如果房子里住着爸爸妈妈和你)   生:我的家。

  2.师:对,这就是我们温暖的家。每个孩子都有家,在每个家里都会发生许多温暖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家里的故事。

  二、名字的故事

  1.师: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领来了三个新朋友,想知道他们的名字吗?翻开书,自己认识一下吧。

  学生自己看书,可说给同学听。

  2.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吗?从他们的名字看,你认为他的名字实际上体现了爸爸妈妈对他们的什么心情?(学生答“爱”)

  师:对,体现了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板书:爱)

  指名扮演介绍名字的故事。

  师提问:(1)你叫什么名字?

  (2)你的名字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

  (3)从名字中,你体会到父母希望你成为怎样的人?

  (4)你喜欢你的名字吗?为什么?

  生:上台表演,与老师、同学交流。

  师引导:

  ①介绍张扬时,强调张扬是父母的姓连起来,说明他的父母特别爱他,父母关系特别好。

  ②介绍谢凌寒这个名字时,引导学生回忆王安石的《梅花》,体会她的父母希望她像冬天的腊梅拥有坚强的品质和毅力。

  ③王振华的名字寓含着振兴中华,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小结:刚才咱们班同学帮了这三位同学一个大忙。我想,在咱们班同学的名字中故事一定比他们更多、更有意义。

  全班分成四人小组进行采访交流,交流时,其他三位同学可以充当小记者采访。

  全班交流,老师进行点评:喜不喜欢这个名字,为什么?引导说出父母对大家的关心和爱。

  小结:一个名字的诞生,寄托着家人的希望,记载着一段温馨的故事。听了同学们名字的故事,老师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对你们那份真挚的、无私的爱。

  三、同样的爱

  1.师:从名字中,我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其实那只是父母对我们所有的爱的一方面。从我们出生后生活的每一天,他们都在用无声的爱呵护我们成长。

  2.你能说说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  先四人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小结:多么好的父母,多么好的家人。为了让大家不受一点委屈,他们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其实是父母对你们深情的爱。小朋友在接受这种爱时会感到幸福。但孩子们有时也会犯错误,当你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后,当你因粗心成绩考差后,当你对年迈的爷爷奶奶没礼貌时,你的父母又是怎样对你的呢?   全班交流。

  3.师引导:这时,你觉得他们还爱你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这也是爱,父母责备、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为孩子好。其实这也是一种爱,是一种严格的爱,它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

  4.看看书中哪几幅图表现长辈慈祥的爱,哪些表现了长辈严格的爱。填写完成书中的小诗,补充妈妈的爱是什么?(引导: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填)

  全班齐读小诗。

  四、写名字的故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聊了名字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刚才小朋友都说得不错,那你能把你名字的故事写下来,制作成一张名片卡,送给他们吗?

  学生制作名片卡。

  小结:四十分钟匆匆而过,小朋友真能干,让我们彼此能记住对方,永远记住爸爸妈妈的爱与希望,让我们的家永远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爱的方式有很多中。父母不管是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是严格的责备、批评。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我们健康成长,长大了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姓氏来由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50xx年前)就有了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并且,姓氏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字。姓字的古形字是 “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

  《我和爸爸有个约定》

  【教学目标】

  1.知道温馨的小家庭,不仅需要父母付出,也应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2.激发对家庭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养成探究的能力。

  3.感受家庭的温馨。

  【活动准备】图片,学生留心观察,了解各自家庭需要努力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温馨的家是我们的避风港,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你准备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呢?

  过渡:我们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怎么为温暖的家出一份力。

  二、看图(书中插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强有个什么坏毛病?他的爸爸也有个什么坏毛病?

  2.为了使自己的家更温馨,他们准备怎么做?结果怎样?

  三、家庭总动员

  1.平时,你们家的家务活都是谁干的?不做家务的人都在干什么?

  2.你觉得你们家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的?

  3.请几户家庭分别说一说“立约”的内容,并做一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家是最完美、最温馨的家。

  四、画一画

  1.每位同学制作一幅《欢乐家庭》画,把自己家庭最温馨的一刻展示出来。

  2.同学互相交流。

  教学目标】

  1.知道温馨的小家庭,不仅需要父母付出,也应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2.激发对家庭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养成探究的能力。

  3.感受家庭的温馨。

  【活动准备】图片,学生留心观察,了解各自家庭需要努力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温馨的家是我们的避风港,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你准备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呢?

  过渡:我们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怎么为温暖的家出一份力。

  二、看图(书中插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强有个什么坏毛病?他的爸爸也有个什么坏毛病?

  2.为了使自己的家更温馨,他们准备怎么做?结果怎样?

  三、家庭总动员

  1.平时,你们家的家务活都是谁干的?不做家务的人都在干什么?

  2.你觉得你们家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的?

  3.请几户家庭分别说一说“立约”的内容,并做一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家是最完美、最温馨的家。

  四、画一画

  1.每位同学制作一幅《欢乐家庭》画,把自己家庭最温馨的一刻展示出来。

  2.同学互相交流。

  《今天我当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父母为家庭的温馨付出的辛劳,明白家庭的幸福、自己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无私付出

  2.明确“学习”和“做家务”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用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家庭分忧。

  3.使学生体验“当家”的辛劳,提高自己料理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辨析引题:讨论辨析: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必做家务。

  二、播放录像,体验父母的辛劳

  1.播放录像(一位家长一天的工作)。

  教师:这位家长一天中做了哪些事?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父母这么辛劳,我们可以怎样来帮帮他们呢?

  2.说说自己动手做一做的家务:洗菜、洗鱼、剥豆……

  3.反馈交流。

  (1)你是怎样做这些家务的?

  (2)对自己的表现如何评价?

  (3)劳动中你想到了些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你还能为你的父母或长辈做些什么呢?

  三、制定“今天我当家”计划表

  1.学生自主制定计划表

  2.收集典型计划表,实物投影

  四、课堂延伸:课后按照计划实施,并填好“当家反馈表”(表见书中)。

  妈妈的手

  【教学目标】

  1.感觉家人的手与自己的手的差异,了解家人的手是由于操劳而产生了变化。

  2.能以感性的语言表达对家人的尊敬。

  3.愿意分担父母的辛苦劳累,并由此产生愉悦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一张表格。

  【教学过程】新-课-标-第-一-网

  一、猜谜导入

  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二、体验妈妈的辛劳

  1.说一说:握家人手的感觉;自己观察到的家人的手有什么特点。

  2.比一比:把观察到的家长的手和自己的手画下来,再观察自己的手与家人的手有什么不一样。

  3.议一议:家人的手为什么这么粗糙,而且还有茧。

  4.填一填:

  早晨六点起床,忙家务___个小时;

  中午十二点下班,做中饭___个小时;

  下午五点下班,做晚饭,忙家务___个小时;

  上班工作 个小时;休息睡眠___个小时。

  一天中属于妈妈自己的时间是___个小时。

  5.谈一谈:自己成长过程中一件印象最深刻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关心自己的事。

  三、深化认识,具体行动

  1.讨论交流: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做“心手相连”的游戏。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3.了解和欣赏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4.尝试运用传说,文物资料等拖册和再现历史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远古时代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考察吧。

  小组交流自己缘故的故事,全班交流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他们生活中会有哪些苦难和危险生:汇报自己的资料。: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中,严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补从野蛮走向文明。

  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查字典“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社会方面与最初给人类有哪些变化?

  1.自己阅读熟食的故事,从吃生食----吃熟食

  2.出示教材,图片,刀耕水种,人拉犁,牛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思考: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3.出示小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二课时

  古人的歌谣

  1.出示课前农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调查表

  天气的农谚

  节气的农谚

  自然的农谚

  其他

  2.学生说说这些农谚,告诉了我们什么(自然现象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3.农历有二十四节气,我们在日历中找一找它们的名称。再设想一下,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中华食文化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

  今天我们来谈谈的食文化P31——P32。

  1.你们了解了什么?(出土的石器、面团变面条、饺子的做法、屈原的故事、筷子的使用)除了书上的介绍,你还知道什么?(从习惯、讲究、礼仪等方面引导)

  2.全班齐读《奇妙的筷子》,读后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反映出祖先聪明的例子吗?

  3.古代与现代食文化有哪些联系呢?(以饺子为例教学P85)

  4.刚才有的同学说喜欢肯得基、牛排,那它们属于——西餐。对,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存在着差异,所以在食文化上也不相同,我们比较一下,中、西两餐各有什么特点?P33除书上的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5.:这两课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生活状态,以食这一话题,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及对现代的影响,除了食文化,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再次感受这些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当矛盾发生时》。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五年级的孩子对社会上和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更多的感受,常常因为与家长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看法不一致,处理方式不一致,引发矛盾和冲突,进而出现诸多成长的烦恼。面对与长辈之间亲密与疏离、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应该如何与父母交流、沟通,如何向长辈表达内心的想法和利益诉求,他们渴望得到指导与帮助。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他们社会性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正是我们的责任和教材追求的目标。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特别是与自己的父母在学习、生活等很多方面很多问题上意见不统一,当与父母意见不统一时又总是很冲动,并没有坐下来和父母好好谈一谈,因而容易发生矛盾。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学会正确处理和父母之间发生矛盾的方法,感受到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要正确看待它。作为子女要学会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想法,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激励化解矛盾。教学难点是:学会与父母沟通,从而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多种互动形式,通过多样的主题活动和表演创设情景教学,以此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和互动效果,突破与父母沟通,理解、体谅父母这一教学重难点。

  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感体验、师生交往的教学活动,关注学生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培养行为习惯。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尊重父母长辈的情感。让学生正确看待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能做到多与父母进行沟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

  能力:学会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父母的矛盾,常与父母交流。

  知识:

  知道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并懂得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爱。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和父母长辈之间的矛盾。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处理和父母之间发生矛盾的方法,感受到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要正确看待它。作为子女要学会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想法,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激励化解矛盾。

  教学难点

  学会与父母沟通,从而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采访部分学生家长,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

  了解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并记录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36-P37页内容,话题为“爱的碰撞曲”。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38-P40页内容,话题为“学会沟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情境导入

  师:大家都很喜欢看《家有儿女》吧!我这里请大家看个片段,并说说这个片段说了件什么事情。

  播放《家有儿女》片段:刘星要去打棒球,妈妈不让,非要他在家写作业。

  小结:随着我们的成长,在一些问题上和家长的看法不同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处理事情的方法,很容易与父母产生一些矛盾。

  【设计意图:用《家有儿女》的片段开课,深受学生欢迎,而且所选片段紧扣本主体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和父母间的矛盾作了铺垫。】

  活动二敞露心扉

  1. 现场调查:在家里,和爸爸,和妈妈有过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的同学,请你举起手来,老师统计出全班95%的同学在家里都和父母亲有过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

  2.看来,同学们和父母发生的矛盾还真不少,带来了不少的烦恼。你们都是因为什么事情和父母发生矛盾呢?

  师生交流,依据学生的发言相应板书:生活中、学习上、交友时……

  小结:看来,同学们因为学习上、生活中、业余时间的支配等方面和父母发生过这样的、那样的矛盾冲突。其实发生矛盾冲突是一件很普通的、很寻常的事情,每个家庭里都会发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将自己与父母发生的矛盾说出来,并帮助孩子了解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与长辈之间出现矛盾是很正常的事,并不可怕,为同学们的学习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愿意敞开心房,讲述自己遇到的矛盾,这些矛盾来自于学生,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真实可信。】

  活动三 真情告白

  师:我们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都会和父母发生矛盾,为什么随着我们的年岁的增长,这样的矛盾冲突会越来越多呢?你们想知道爸爸妈妈他们是怎么想的吗?

  现场采访家长,听听家长的心里话。

  交流:了解了父母的想法,你们现在心里在想些什么?

  小结:了解了父母的想法,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多一些理解,虽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父母对我们的爱。看来,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业余时间上和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源自于父母亲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关心爱护。如果,她们不爱你们,就不会对你们做出这样那样的限制。所以,我们把这些矛盾冲突称为“爱的碰撞”。

  【设计意图:请家长到课堂上跟孩子面对面的交流,家长说出自己的真实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通用13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1  《温馨的港湾》  教学目标  1.知道...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