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案
《牧童》教案(通用12篇)
《牧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栖蟾的《牧童》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到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一首描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题目就叫 读课题—《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 “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1.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1) “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出示:
郁郁葱葱 青草繁茂 绿茵遍野 绿毡铺地 绿草如毯 铺青迭翠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生机盎然 绿草茸茸 绿草如毡
(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 再读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板书:自由!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 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板书“弄”字)
1.组词: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低了 引读
3.(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是地点不同
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 心态也不一样呢
4.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5.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一、二句都写下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6.交流。回读第一二句。
7.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吗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
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什么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3.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回读生齐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清]
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牧童》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牧童之歌》,了解牧童的生活。
2、能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并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活动。
教学难点:
《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演唱。
教学重点:
能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牧童之歌》。
教学准备:双响筒若干、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生活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听音乐拍手进入教室(图片展示美丽的草原)
2、师:欢迎同学们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画,你们看画中画的是什么?
生:我看到了大草原……
师:对,有一位小牧童说要带我们去领略一下大草原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你们想去吗?
三、歌曲教学
1、播放《牧童之歌》,师:那可要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仔细了!这个美丽的草原在什么地方?
1)学生回答:天山
2)介绍天山
师:天山是一座著名的雪山,它蜿蜒起伏,重峦叠嶂,气势磅礴,仪态万千,那似水晶的雪岭冰崖,晶莹剔透。山顶上的天池更是闻名于世,它处于海拔1910米的天山博格达峰山腰,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湖面呈半月形,湖水清澈,晶莹如玉。近距离的观察天池水,真的是清澈透底,从不同的角度和远近看,湖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的绿、有的蓝。天山的雪融化成为甘甜的水流向山下的草原,抚育了草原上的牧民。草原一望无际,牛儿、羊儿在快乐的奔跑着。(在《牧童之歌》伴奏乐中,边讲解边播放多媒体课件)
2、听范唱
师:小牧童的生活环境是多么令人向往呀,他的放牧生活更是悠闲自得,让我们跟随着小牧童一起去感受他们幸福的放牧生活吧。仔细听,歌中唱了哪些内容?比一比,谁听得更认真!(放歌曲)
3、朗读歌词
(多媒体展示歌词)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下面听听老师是怎样朗读歌词的。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附点地方单独训练,可以加上手势。
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小牧童怎样的心情?
4、用“啦”延长歌曲旋律。
师:小牧童用歌声来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情,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跟老师用“啦”来哼唱歌曲的旋律。
5、轻声哼唱歌曲。
师:你们学得可真快,现在能不能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词放进去唱一唱呢?一起来试试吧。(琴伴奏慢)
6、解决附点的演唱
师:唱得真不错,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还没有把小牧童骑在马背上放牧时高兴的心情完全体现出来,跟老师来唱一唱这两句!(跟唱)
师:现在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歌曲,思考:你感觉跟刚才有什么不同?(琴伴奏稍快)
(如果学生唱的还没达到老师的要求,教师可以夸张的模仿学生唱一唱,让他们直观的看到自己的不足)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小牧童放牧时高兴的心情,让我们再次尽情地唱一唱这首歌吧!(放伴奏录音演唱)
8、指导多种方式演唱
师:刚才我们用了中速来演唱这首歌曲,给人欢快活泼的感觉,不知道用慢速来演唱效果怎么样?我们来试试!(放悠闲版的伴奏)
师:用慢速也很舒服,感觉悠闲自在。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速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唱得也不错,我从同学们的声音里、表情里都能感受到,小牧童快乐、高兴的心情。在这美丽的草原上,除了小牧童快乐的歌声以外,还会有什么声音呢?谁能模仿一下?(风声、牛羊声、马蹄声、铃铛声)
9、尝试各种处理方案
师:天山的小牧童骑的是马,我们学过的哪种乐器可以模仿马蹄的声音?(学生选择乐器双响筒)
师:(找学生试敲)敲得怎么样?找几个敲得好得演奏。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棒!要让我们的歌曲更欢快,还可以怎么做呢?
(没有拿到乐器的跟着老师一起做骑马的姿势跳舞。)
五、拓展
师:在这草原上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你知道有哪些吗?这些少数民族人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把草原装扮得如此美丽,让我们来欣赏欣赏他们的丰姿吧!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快乐吗?在快乐地学习中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附点;知道了牧童是怎样放牧的;明白了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速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学会了《牧童之歌》这首歌曲……)
今天,我们去了新疆的天山,和那里的小牧童共唱了欢乐的《牧童之歌》,最后让我们一起走上乡间的小路,唱起快乐的歌儿吧!
学生在《乡间小路》的歌曲声中走出教室。
《牧童》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因为一幅《斗牛图》,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故事。画家的从善如流,牧童的大胆率直,是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现的两种品质。而这两种品质都蕴含于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述之中。
教学设想:
一个距离学生一千多年的故事,怎样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那时那刻,那景那情,唯有将学生带入文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方能体验。所以,此课的教学思路,就是创设情境,师生同步进入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进入戴嵩作画的地方,进入不同的角色,去让故事重现,实现学生与文本最近距离的对话。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悟不同人物不同时刻的心理想法。
2、从文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并有所启发。
学习过程:
一、联系学生实际,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
2、从了解学生的爱好出发,领会什么人才称得上是画家。
3、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知道什么人是牧童。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反馈读书所得: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
3、师生一起小结并板书:牧童批评画家。
三、创设情境,进行文本对话。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看画家的画好在哪里?
(学生汇报时,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一……就……”进行说话训练。另外还让学生体会其它反映画家画画得好的词:没有不、争着、大价钱)
2、指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朗读。要求:读了让人觉得画家的画确实画得好。
(学生练读,汇报读,师生互相评价)
1、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要求用笔画出描写戴嵩作画的句子。
(读,体会,谈:轻松、认真、速度快等)
2、围观的人什么反应?
(学生抓词抓句)
2、师扮演戴嵩,学生扮演围观的人,对戴嵩的画进行夸赞。
1、请一学生扮演牧童,其他学生帮助分析牧童该如何出场。
(抓出文中牧童的动作:挤、喊 语言:画错了!画错了!)
2、牧童出场,人们的反应如何?
(学生表演。师朗读: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人们一下子都呆住了。)
分析:为什么会呆住?
3、在人们呆住的时候,如果你是戴嵩,你心情如何?文中的戴嵩是什么态度?
(抓重点词“和蔼”,学生表演当时的戴嵩。)
4、请学生扮演牧童回答戴嵩的问题后,讨论:牧童的批评的对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借此机会阐明两点:
一,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从文中“传说”一词可以看出;
二,戴嵩是唐朝有名的画家,擅长画牛,画得栩栩如生,原因在于能认真观察,细心揣摩。
2、尽管戴嵩把《斗牛图》画错了,但文中两个主要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分析人物的品质。在分析时师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具有相似品质的人进行回忆,再次整体感知。如:打碎花瓶的列宁、动手做做看的伊琳娜等。)
四、剧情表演,升华情感体验。
1、师生共同确定剧情需要的角色。
(在确定角色时,可以把围观的人根据课堂上的拓展多确定几个
《牧童》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