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剧本
《三顾茅庐》剧本(精选13篇)
《三顾茅庐》剧本 篇1
(多幕剧)
时间 在三国时期的一天
地点 刘备的府中、诸葛亮的茅屋中
人物 刘备:三国时期的蜀汉王
张飞:刘备的生死之交,结拜兄弟
关羽:刘备的生死之交,结拜兄弟
诸葛亮:无所不晓料事如神的旷世奇才,号称卧龙仙
童子:诸葛亮的弟子
[幕起,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站在府中的客厅里]
刘备 今日天气尚好,何不再去孔明先生家拜访一趟?
张飞 哼!(气呼呼地)此次犯不着大哥亲自去,他若不来,小弟只要用一根麻绳就能将他捆来!(挥了挥拳头)
刘备 小弟,你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才,(生气地)依我看,这次出行你就不必去了!
张飞 大哥你莫生气嘛!我这不是替你着急吗!我不再无礼不就是了?
刘备 不行!(坚决地摇头)
张飞 大哥,小弟真的不会再犯了,不然我向天起誓,我张……(举右手作发誓状)
刘备、关羽 行了行了!小弟你去后定要注意礼节呀!(不放心的)
刘备 是,(满脸堆笑地)多谢大哥原谅!
张飞、关羽 好了,上路吧!
[第一幕落,第二幕起]
刘备 隆中景色真是秀丽宜人,你看那山峦蜿蜒起伏,似乎一条卧龙,真乃是美景之最也呀!
张飞、关羽 是,(点头)是。
刘备 孔明先生家就在前方,我要下马步行了!
张飞、关羽 您小心。(忙去牵缰绳)
[刘备轻轻敲门,童子上]
童子 你好,这位官爷,请问您找谁?
刘备 找诸葛孔明先生。
童子 我家大人正在草堂午睡,要我将他叫醒吗?
刘备 不用了,让先生好好睡,我在此等候吧!
[童子点头,下场]
张飞、关羽 大哥,有什么吩咐?
刘备 没什么,你们在这儿休息吧!
[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诸葛亮在床上睡觉,半晌功夫,他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去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刘备 (鞠躬)诸葛先生,在下终于见到你了,久仰您的大名,请受在下叩见。
诸葛亮 不敢当,(忙扶起刘备)不敢当,草民只是一名老百姓,怎受得起皇亲的叩拜?
刘备 (哈哈大笑)哪里哪里,在下今日来有一事相求,希望孔明先生为我排忧先解难,并出山辅助我完成志愿。
诸葛亮 这……这……(难堪地)
刘备 大师,您一定要答应,之前我已经二次拜访您,看在我一片诚心,您就答应我吧!而且,你一定也不想让百姓受苦吧?
诸葛亮 好吧,我随你出山!
刘备 ……(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多……多谢大……大人恩赐小人机会。
[幕落]
《三顾茅庐》剧本 篇2
《三顾茅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说课稿。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激情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民主导学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检测导结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三顾茅庐》剧本 篇3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 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 揭题。
3、 质疑。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 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4、 教学复姓。
5、 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1、 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 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
1)、 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 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 写话训练。
四、 小结过渡。
五、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六、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发散:除了《三国演义》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2、总结。
《三顾茅庐》剧本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字,掌握多音字“塞”,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与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1、复述课文、
2、用“来到……只见……”句式写一处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2、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诸葛亮吗?他是怎样一个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看来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他是刘备的得力军师,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师呢?还有一段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三顾茅庐。
3、释题:
(1)理解“顾”“茅庐”
(2)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 自学课文,小组交流
1、 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 检查自学情况
(1)汇报自学情况。
(2)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分段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
2、仔细观察,交流记忆方法
3、快速默记
《三顾茅庐》剧本 篇5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由姓孙——孙悟空(本领)——四大名著
t: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
s:我喜欢刘备,他待人谦虚
t:我喜欢诸葛亮,他神机妙算
s:我喜欢刘备,他胸怀大志……
t: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t: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s:(开始沉默还不够有勇气)
t: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s:我的理解是三次去拜访。
t: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谁能说得更完整呢?
s: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t:(激励)这次说得很准确,看来没有你小小的错误哪来他大大的正确呢?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t:“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s:上官
s:夏侯、司马、玄武……
t: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杳杳字典。
t:由这个题目你还想问自己或我什么问题呢?
s: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亮呢?…………
t: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三个人的问题去读课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
s:(读书)
t:如果生字你读一遍读不准可读二、三遍。
t:(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请同学读第一节
愿意读的请举起你们的手,举手的都是勇敢的、自信的,将来你们也一定是成功的,孙老师就喜欢举手的同学。
s:(读第一节)
t:这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大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一介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中就写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节。
s:读第二节
t:(板书:结拜)这一节中有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他还有个故事呢?叫什么?
s:桃园三结义
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称为“结拜兄弟”,明白吗?
第3段比较长,请同学们限度前半部分,描写“卧龙岗景色的”(这一次举手的要喊,不举手的也要喊。)照顾整体。
s:个别读。
t:隆中怎样景色呢?作者写了山冈、溪流和竹林,哎,写“山冈”用了什么词?]
s:蜿蜒
t:“蜿蜒”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
s:就是弯的意思
s:弯弯曲曲的,像蛇一样
t:中国汉字的偏旁帮助我们理解。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一条……
s: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t:像谁?
s:诸葛亮
t等待谁让他腾飞?
t这里描写竹林还有一个词“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t竹子绿得要滴下来了
t景色“秀丽宜人”“秀丽”?“宜人”
s美丽迷人
t噢,真是一块宝地啊,不愧称之为卧龙。大家再一齐读读
s读
t接下来刘备是怎样拜访的呢?往下读
s“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
t这节我们将在下一节重点讨论,请大家齐读第四节
s“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
t这里有两个词(板书: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s孙权、曹操、吕布、董卓……
t纷,纷乱,争斗,当时战火边缘,民不聊生啊…… 茅塞顿开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s像瓶盖一样一下被打开了,人的思想解放了
t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盖一样是“砰”的一声打开了,下子打开的,叫“顿开”茅塞呢?堵在人们心里的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谁茅塞顿开(刘备)读一读词语
t最后一段请女同学读(生读) 抓住“如鱼得水”
t请同学们放下课本,我就纳闷:像诸葛亮这样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他,曹操有没有找过,孙权,天下的群雄有没有请过,为什么他在刘备请他时出山呢?刘备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呢?
s四个字“诚心诚意”
t哎,了不得哎,孙老师为了奖励你用笔写出这四个字,还有别的吗?
s别人都是派手下去的,而刘备是亲自去的?
s刘备是恭恭敬敬的,别人手下也不礼貌
s天很冷,刘备还去了三次
s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s刘备待人诚恳
s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了……
t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到课文中找找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引导同桌交流看找到几处
第二课时:
t: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s: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
t: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
s:“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帮张飞“嚷一下”
t: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
s: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
个别读/齐嚷
t:“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
s:齐读
t: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
s:“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s: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t: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
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
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
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
s:在等的时候,张飞……刘备急忙又把他拦了回去。
t: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s:“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t: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s: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图示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
《三顾茅庐》剧本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