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2024-06-051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精选17篇)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响彻云霄、踌躇、愚不可及、气喘吁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提出疑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合导入

  1、阅读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要求,并粗略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

  (从整体入手)

  2、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2、认读生词: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多媒体出示,对于“若无其事”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理解)

  3、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在此环节上绝对不能走形式。)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大屏幕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方法: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演这个情景。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⑴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词语,如“焦急”、“冷淡”、“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

  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注: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多练习几遍。

  四、本课小结

  本来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许多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惋惜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

  五、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练习复述课文。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篇2

  在语文课上,为了深刻体会课文重点句子的情感,我们经常采取比较句子的方式,删除原文中那些表述形象、富含意蕴的词语,引导学生将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比较、感悟。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作些什么呢?在教学课文中我运用了两个句子的对比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案例:

  1、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自由读6-7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说明为什么我们干的这件蠢事是“愚不可及”的,并认真读一读。

  反馈,并指名读读相应的句子。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2、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读读这两个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并说体会)

  3、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我常常觉得对比句子只是一种形式。每个孩子都知道课文的原句好,好的原因无非是课文句子完整啊、形象啊等等。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课,无论是比较怎样的句子,孩子们的答案都基本一样。我认为,通过比较关键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深切体味每个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蕴,逐渐丰富学生的语感,但语感的建立、对文本的体味,不是学生理性分析出来的,而是学生大量朗读读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学生才能真正体味到两个句子的不同,才能真切触摸到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有效比较句子的方式,不应只是让学生从表层理性地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美美地去读上几遍。所以在比较第一个句子时,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并反复朗读,以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向导由心平气和到悲叹,作者由焦急到后悔,同学们由开始很理解向导和作者,到后来反倒不理解他们,似乎是越读越糊涂。当读到课文最后一句“向导悲叹地说: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时,学生七嘴八舌地问开了:“向导既然知道结果会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抱起那只小海龟,朝大海走去?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后面可能发生的事?”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大家就争论起来。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要让学生在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够的营养,尽情展现个性魅力,教师必须下足“工夫”。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篇3

  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准备:

  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问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 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统读全文,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

  读文后(选一个学生汇报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们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对我们的表现,向导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节,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思考: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汇报交流:

  ⑴ 学习三-四自然节:

  ①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联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看见探头小龟有危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联系上文小龟遇险体会我们因爱护小龟,担心它受到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企图”。

  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② 面对着我们如此焦急的表现,向导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电脑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

  ③ 第四自然节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们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冷淡”“极不情愿”等词语。

  ④ 指导朗读:

  谁的想法正确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⑵ 学习第五自然节:

  ① 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鱼贯而出”。② 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我们干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过渡: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⑶ 学习第六、七自然节:

  ① 自由读6~7自然段思考: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② 学生汇报

  ③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⑷ 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 “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4、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 ⑴ 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

  ⑵ 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⑶ (出示句子)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把悲叹换成感叹行不行?悲(为小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⑷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⑸ 有感情地读第八自然段。

  四、感悟启示

  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朗读全文,明“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六、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行为

  板书: 我们:无知之愚

  自然之道{ } 愚不可及

  向导:有知之愚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篇4

  这节课第一、二课时全部上完、评完、讨论完之后,我做出以下总结和反思。

  两个课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在设计的条理上都还清楚。只是一到课堂上,现场生成的问题我没有做出恰当的处理,导致条理不清。这应该是因为经验不足和机智不够。也正是因为经验的不足我敢放手学生,总是牵着学生,希望学生按照我设计的步骤按部就班。这样越害怕就越不敢放手,越不放手,就越不会放手,岂不成了恶性循环。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这样没有魄力去尝试放手,岂不是故步自封。主任建议我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用他山之玉,攻我这块石头。我定听从教诲,付诸行动。

  自己在上课时还存在一些不好的习惯。一方面,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比学生还急,总想强学生的话,替学生说,代学生总结。其实想想就算换成我们,针对一个问题也不太可能在一时之间就组织好语言,说得头头是道,要允许学生思考。另外,存在说半句话让学生接话的现象,看似实在启发学生,其实并不是那回事。

  主任建议讲过一节课之后要从这四方面反思:有什么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怎样解决;下次遇到一类的问题怎么办。这样勤反思,勤思考,勤总结规律,才能积累经验。

  就本课第二课时,我没有抓住几个训练语言的重点,和文章的写作方法(几处对比),学生读书也不充分。其实这些训练点也都是学生理解“愚不可及”的关键,语言的训练完全也是为理解课文做准备的。训练之后必不可少的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这也是学生感悟文本的一种重要途径。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我总结如下:

  1、在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个切入点时。可以设计通过改句子让学生对比,做一个语言的训练,并为学生理解“愚不可及”做铺垫。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愚蠢到极点了)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在前面再加一个“愚不可及”更是说明我们现在的后悔和自责。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2、预设和生成

  在让学生找“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时候,学生直接找到了第五自然段中的“愚不可及”的理由,我可以追问:“这是我们的做法吗?”这样学生自然的就会向前两段的做法中去找了。

  3、深挖语言训练

  学生在第四自然段中找“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可以抓住向导的“若无其事、及不情愿、冷淡”与我们的“紧张、焦急、呼喊”,两者的态度作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我们的愚不可及。

  (1)学生找到“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2)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向导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还能从那句话看出来向导的态度你?“及不情愿、冷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3)那我和同伴看到嘲鸫在啄幼龟,企图把他拉到沙滩时,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紧张、焦急、呼喊”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4)对比:出示向导和我们的态度,对比

  请同学们对比向导和我们的态度,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有感情朗读第四段,我们来感受他们态度的不同和我们的愚不可及。

  (5)此段讲完之后,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学生读,加深理解。

  4、第五自然段

  在学生找到我们“愚不可及”的理由时,让学生读理由,加深理解。

  5、在学生学习我们的“愚不可及”带来的后果时,可训练学生想象说话:“此时我们看到这样严重的后果之后,我和同伴这些游客会想些什么?向导又会想些什么?

  6、在学习最后一段第一句时,可以在“欢乐”与“颓丧”之间,“食肉鸟”和“幼龟 ”之间,“食肉鸟的欢乐”与“我们低着头”做一个对比,突出我们的愚不可及。

  7、最后在学生说结尾启示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那之后,每次和别人说起那件事,我都禁不住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学生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说自然规律那些套话了,也可以就对本文的感受谈谈。

  总之,对文本首先要做到自己心里明白,才能引导学生,让学生学清楚。明白文本了,也就能容易的找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才能在学生和学习目标之间架起最坚实的桥梁。多方面预设学生了,才能大胆放手而又不乱了阵脚。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篇5

  执教:苏婷

  (一)检查预习,学会字词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大自然有关的课文,伸出手指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词语是不是掌握了,谁想读前两行?

  生:真诚……巢穴。

  师:最后一个字没读准,(师出示“穴”的读音)给你拼音,再读一次好吗?生读;全班齐读。

  师:后两行谁想读呀?

  生读:……愚不可及。

  师:都读准了。“愚不可及”的意思,你知道吗?

  生:表示很愚蠢。

  师:有点接近了,字典里“及”是“比得上”的意思,谁再说说“愚不可及”的意思?

  生:愚蠢得谁都比不上。

  师:看,查字典理解了关键字的意思,就能准确理解词语了!

  师:课文里还有个地名很不好读,请你读读。

  生:加拉巴哥岛。(没读好)

  师:还真不好读呢!它是南太平洋中的一个“龟岛”(师出示地图),谁再读。生读。

  师:全班一起读。这些词语你们都会写了吗?老师从里面挑两个最难写的来听写,“愚蠢”,注意写字姿势。生写。

  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听写的字),这位同学都写对了,你能告诉大家要把“愚”字写正确,关键笔画是什么呀?

  生:关键笔画是中间“一条长竖”。

  师:(师在关键处描红)看,就是这一长竖,然后再写“提、点”。记住了吗?

  师:预习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观察字形,试着写一写,这样预习就更有效了!

  师:同是上下结构的两个字,怎样才能写漂亮呢?请先观察生字表里的字,先来说“愚”字?

  生:下边的心字要大一点,要把上面的“禺”托住。

  师:真会观察。那“蠢”字呢?

  生:上面“春”字的撇捺要写长些,把下面的两个“虫”字罩住。

  师:你观察真仔细。对,春字撇捺要舒展。看我写(师示范写):写愚字要注意“中间一长竖,心字要托住”;写蠢字时,“春字撇捺要舒展,两只虫子藏下面”。试着再写一遍,看能不能写漂亮。

  生:练写。(教师展示学生前后两次书写的字)

  师:看,观察好了字形,掌握了方法,就比刚才写的漂亮多了。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师:字词没问题了,请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人物、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把不明白的地方做做标记。

  生:自由读。

  师:课文都写了哪些人物、动物?

  生:写了作者、七个同伴、向导、幼龟和食肉鸟。

  师:找准确了。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用简单的话说一说!

  生:首先我们和向导来到了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想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了食肉鸟在把幼龟往沙滩上拉,他们就跟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最后,他们让向导把这只幼龟抱入大海,结果却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师:他基本上能把内容说清楚了,但语言可以再简练些!看(教师边说边板书能揭示主要内容的词语),我们和向导在加拉巴哥岛看到食肉鸟在啄一只幼龟,我们劝向导救了它,结果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大家很后悔。像这样,谁再说一说?

  生说。

  师:这次说的清楚、简练了。像这样,先找出课文都写了谁,再说清楚他们之间发生的事,用几句简单的话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白了!这是说清楚主要内容的一个好方法。

  师: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你有没有读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们很急,为什么向导却若无其事地说自然之道就是这样?

  师:你想知道原因是吗?还有吗?

  生:文中说太平洋绿龟长大后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我想知道幼龟体重到底是多少?

  师:看来,你对动物感兴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吧!

  (三)细读文本,探究体验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们很急,向导却若无其事,我们和向导的态度为什么会截然不同?究竟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请两位同学读读三、四自然段!生读。

  生:读“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是啊,幼龟这样危险,难怪我们会着急,谁再读读。学生读。

  师:嘲鸫很凶猛,连狗和人都敢啄,它正在啄一只小幼龟的头,多危急啊!谁再读?生读。

  师:我听出了你的焦急,看到此情此景,游客们当然非常担心了,一起读!(齐读)

  师:我们这么着急,向导却若无其事?“若无其事”什么意思?

  生:“若无其事”就是什么事也没有。

  师:“若”的意思没解释出来。

  生:好像什么事也没有。

  师:这就理解准确了,再读读这句话,想想向导为什么这么说?说不定你就能读懂他若无其事的原因了。生读。

  生:因为向导知道鸟啄龟是自然之道,他不想破坏自然界的规律。

  师:是啊,食肉鸟啄幼龟,这是自然规律,向导心里有数,所以若无其事,谁想读读?

  师:刚才我们在理解若无其事的时候,不仅借助了词典,还联系了上下文,读明白了意思,同时又解决了大家的疑问。我们分角色读读第四自然段吧。生读。

  师:同学们,看到了幼龟这么危险,游客和向导却有着不同的态度,那咱们也去看看当时的情景,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游客看到危险,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幼龟欲出又止,好像在侦查外面是否安全。

  师:也就是不危险,是吧?小幼龟欲出又止还有这样的侦察本领啊?谁还想说?

  生:我还看到了这只小龟在侦查外面是否安全!

  师:恩,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侦查。

  师:抓住关键词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到“探”,探是什么意思?

  生:伸出

  师:为什么不用伸出啊?

  生:探在这里是不让别人看见他,能看出它很小心、谨慎。伸出,就看不出来。

  生:探的时候欲出又止,能看出小幼龟很机警,有保护自己的生存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只机警的小幼龟吧(师出示动画)。

  生:我觉得是故意把头探出去要看看外面是不是很安全。

  师:恩,这可是它的生存本领啊!谁能读出它的机警、小心和谨慎。

  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小龟把头探到了外面。谁再来读读。生读。

  师:刚才我们抓住了一个“探”字,在和其他词语的比较中,看出这小龟会保护自己,多么神奇!可是游客们不知道,还劝向导救了它,导致了文中这样令人震惊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默读5—8自然段,看到了怎么样的情景,让大家极为震惊?画出相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出示一幅没有很多龟和鸟的图画)看,这就是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海滩,在读了课文后,你觉得这幅图上还应该有些什么?结合你画的句子谈谈。

  生:应该有许多的食肉鸟。

  师:是啊,许多的食肉鸟让我们极为震惊。还应该有什么?

  生:有许多幼龟。

  师:从哪个词看出有很多幼龟。

  生:鱼贯而出、成群的。

  师: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出了幼龟很多啊?

  生:成百上千、结对而出、争先恐后……

  师:同学们,看(出示带有很多幼龟的画面)!这么多的幼龟,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争着、抢着爬向大海的幼龟会想些什么呢?

  生:大家快离开巢穴奔向大海吧!

  生:我们终于可以看到美丽的海底世界了!

  ……

  师: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一个“争先恐后”就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幼龟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奔向大海的,然而等待他们的,是许多的食肉鸟。接下来又是怎样的场景呢?拿出笔把想象写下来,最好能用上你积累的四字词语。

  生练写。

  师:谁来说说你写的。

  生:可怜的幼龟不知所措,在无遮无拦的沙滩上无处可躲,它们在食肉鸟地追杀下,梦想就这样破灭了。

  师:是啊,一个不知所措,让我们看到了小幼龟们是那样的无助!

  生:食肉鸟立刻扑过来,扑向小幼龟,小幼龟立刻四处逃散,却无处可逃,只能眼睁睁地被食肉鸟啄食。

  师:多么惨烈的一幕啊,可是同学们,这一幕原本是不该发生的,可是现在却是这样,谁来读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幼龟的美好愿望,就因为我们全都破灭了呀!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幼龟入海原本有他们自己的办法,可现在,看着沙滩上血迹斑斑的幼龟残体,回想我们的做法,如果你就是游客,想说些什么?

  生:我们刚才做了那么蠢的事,很愧疚。

  师:后悔不已啊。

  生:我们再也不会干扰自然界的事了!因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我们不应该再破坏这些规律了!

  师:是啊,我们要尊重自然!

  生:早知道幼龟会这样惨,当初就不应该不听向导的话!我们对幼龟的了解太少了!

  师:自责啊!作为向导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不应该救那只幼龟,不应该听游客的。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

  师:对,正如你们所说的,大自然原本是那样的神奇,每种动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存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我们应该遵循规律,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才不会好心办坏事,这也是自然之道要告诉我们的。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对自然感兴趣的问题,课后可以进行拓展性学习。(师出示作业)

  生:作业1,读关于自然的课外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生:作业2,读课文,摘抄好词佳句,体会用词的准确。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在这节课上学到的理解“探”和“若无其事”的方法。

  生:作业3,带着对自然现象、大自然的动物感兴趣的问题,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去发现。

  师:老师也送给大家一本书,刚才对大自然现象感兴趣的是谁啊?这本书就放在你这里吧,课后带着大家再去探索自然的奥秘吧!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 侦察 愚蠢”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自然对人类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话,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语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

  (开火车复习词语)

  2、把这些词带入课文中自由速读,想想作者一行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3、指名说。

  4、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

  5、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

  2、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⑴ 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① 请同学自由选择3、4、5自然段中的任一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② 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③ 指名汇报,学生补充。

  三段:表演 抓住 幼龟:欲出又止 侦察 踌躇

  潮鸫:企图。

  四段:指导读。

  抓住重点词:焦急 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解释:规律

  ④ 大屏出示并比较句子。

  ⅰ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ⅱ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⑵ 学习六 七 八自然段:

  ①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自由读6-7自然段。    ② 同桌讨论。

  ③ 指名说。

  ④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⑤ 同学们,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

  ⑥ 指名说。

  师引导:万事皆规律,有法天下和。(板书)

  四、小结

  1、出大屏,布置自选作业,生写师巡并指导。  2、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册。

  2、推荐读课外书。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能紧紧抓住教学重点,以读,演 悟等多种形式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向导最后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理解了自然之道即“万事皆规律,有法天下和”。学生说的积极性很高,最后小练笔,学生便水到渠成了。

  本节课也有不足:

  1、课题中的“道”还应在课尾小结时再点一下就好了。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所加强。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钻研,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精选17篇)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