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案例

2024-06-053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案例(精选16篇)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案例 篇1

  资源简介: 针对12月份师训科提出的论坛主题“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我一直有一种“不说不快”之感,可毕竟自己从事行管工作,多年没在一线岗位,又惟恐说不到点子上会贻笑大方,所以迟迟不敢动笔。今天无意中听到朋友的一句“没吃过猪肘,还没见过猪跑吗?”话,又勾起了我对论坛主题“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的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我翻开了自己的听课笔记,写下了这篇文章,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这里说的“大”指的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延伸的“有效问题”,“小”指的是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够回答出的“无效问题”。下面我就我校教师王建利老师讲的一节《走遍天下书为侣》为例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有效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延伸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中的第三课。一上课王老师就利用轻松的谈话导入方式给学生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让你独自环绕世界旅行,而且只能带一样供自己娱乐的东西,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大部分学生提到了“书”,于是老师板书出了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这一问题的提出,一方面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埋下了一个伏笔。这一问属于“有效提问”。)

  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王老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作者为什么会把书当作伴侣,他是如何读书的呢?”学生根据刚才读到的课文的内容,纷纷回答了这个问题“书就像朋友,就像家……”,“一遍又一遍地读,首先……然后……还会……最后……”(这个问题的提出,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题目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一种读书方法。这也属于“有效提问”。)

  ……

  在课文结束时,王老师给学生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谈谈你对书的认识及今后该如何地去读书?”学生的回答有浅有深,有简单有复杂,有照本宣科,有发挥想象。(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对书的重要性和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需要学生经过回顾、思考、想象才能够回答完整,回答合理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一个平台,效果是不言而语了。)

  二、“无效问题”的提出虽然能够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但实质上是在浪费宝贵时间

  还以王老师讲授的《走遍天下书为侣》为例,在本课中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属于无效提问。其一,师为了给学生解释清楚作者把书比作“朋友”、“家”而提出的问题:“你愿意见到你以前的朋友吗?”,“你会舍弃你熟悉的家吗?”学生的回答是不约而同“愿意”、“非常愿意”,“不会舍弃”、“家怎么能舍弃呢”。这些学生不经大脑思考,脱口就可以回答出的问题,实在属于毫无价值的问题。其二,师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书的喜爱和读书方法后,随口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这也是一个不经大脑,附和老师的问话而作出的一个回答。还有“书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地读?”等问题。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要检查昨天的作业,我们要组织学生纪律,我们要进行课前导入,我们还要让学生自己阅读等这都需要时间,如果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把握好知识点,不能提出“有效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而是信口开河,张嘴就一个问题,让学生随口回答地在浪费时间,那么这课堂也就不能称之为“课堂”,就应该改为“屠宰场”了,因为它无形中会浇灭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它无时不刻地屠杀着孩子们美好的灵魂和青春。

  话虽严重了一点,但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实质上也是一种劳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就是一种“有效劳动”,“无效提问”也就是一种“无效劳动”,“无效劳动”是收获不了成果的。如何才能实施“有效提问”?这需要老师们认真研究教材,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巧妙设问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积极回答,并且改掉自己不良的随口发问的习惯,这样,教师的劳动都会成为“有效劳动”,都能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所以说“课堂提问应取‘大’而舍‘小’”。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案例 篇2

  教学案例片段【a】

  师:作者是如何说明自己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的?你有什么感受?

  生:作者说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看过多少遍。我一本书读两遍的时候都很少,也应该像作者一样从不同角度反复读书,有新的收获。

  生:我感到作者特别喜爱书,而且会阅读。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通过一个假设的情境,而且用了非常确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出来的。

  师:那么哪些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作者把书比喻为家。提到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写出了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

  生: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喜爱之情,还说明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师:看来同学们体会到了这个比喻的生动与贴切。正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还有哪些比喻让你印象深刻呢?

  生:作者还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孤单寂寞时的陪伴,在你难过时总能给你安慰,还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这个比喻太好了!

  生: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种比喻还是我第一次读到。随时想去就去,也就是打开自己喜爱的书就开始阅读,那么简单地就开始了故地重游。这个比喻真形象。

  师:体会得不错。希望大家别冷落了自己喜爱的书,经常故地重游。

  生:还有,作者将书看作伴侣。《走遍天下书为侣》,也就是在生命中时刻陪伴,能够共担风雨,分享喜怒哀乐,特别亲密。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师:的确,一本好书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还有慰藉;不仅能让你深思,还能给你启示。好书,是智者,是良师,是诤友,也是伴侣。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生:鲁迅说“书是营养面包”。

  生: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生:读一本书,有时是一次秘密的旅行。

  生:读书,就是自由的梦。

  生:读书,是精神上的补钙。

  ……

  师:老师也送大家一句,“爱书吧,它是你飞翔的翅膀”。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并抄写下来。

  教学案例片段【b】

  出示练习题:

  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______,也是______。

  师: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上面那句话,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作者把书比作朋友和故地。

  生2:我还知道他把怎么样的故地也写出来了。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能学着它的样来说一说吗?

  (课堂上一只手也没有)

  师:好好想一想。(我投去鼓励的眼神)

  (但结果仍不容乐观。我不禁思索起我这个教育环节的设计来,这时我的目光落到了“阅读链接”上──《神奇的书》,内容正好和这个教育环节相符,为何不提前拿来用呢?)

  出示诗歌:

  师:从这首诗歌中你发现什么?

  生1:书就像战舰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生2:书就像一匹神奇的骏马,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师:你们观察地真仔细,那你觉得书还像什么,为什么?

  (举手的人明显比刚才多了)

  生1:书就像一杯谈谈的清茶,让我们享受生活的惬意。

  师:感受得真好。

  生:书就像一杯咖啡,让你精神焕发。

  师:比喻地非常贴切。

  生:书就像一场春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生2:书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们在知识的天空翱翔。

  ……

  【教学反思】

  “书像什么”这个问题突然的抛给学生不免有些措手不及,因为问题的空洞使得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这时教师教学中的铺垫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课文中寻找素材,一首诗歌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想像空间,通过反复地朗读分析,让学生理解这样比喻的依据,在二者之间找到联系。有了这个环节的铺垫,再让学生想像书像什么就显得简单多了。

  “清茶、咖啡、春雨、隐形的翅膀……”学生带着我走进无尽的想像世界。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难点: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文本的开篇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创设,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营造一种宽松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选择后,再去领悟文中的选择时,或许更能感悟作者爱书的人文情怀。]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设计意图:就题质疑的方式似乎陈旧,但并不落后、过时,语文教学应讲追求扎实、有效。只要能服务教学,有益于学生语文学习,就是好方法。本文围绕课题质疑,很容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旨:作者只选一本书旅行的原因。]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中,继续关注识字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避免常规教学中受公开课的影响,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忽视学生生字学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特别强调第二课时学习,以致第二课时,任务重,头绪多,走马观花,无法落实。]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并结合课文,交流感悟,教师注意评价多样性的引导。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说明“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板书:常读常新)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板书:思考、品味、小结……)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这一过程,简单理解,重点读中感悟。)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抓住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落。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对话,交流自己读书经历与方法,让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表达欲望。读中学写,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实践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板书:以书为侣:原因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由内容的把握到情感的感知、体会,是阅读教学中质的飞跃与提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定好阅读教学的“调”(情感),更难得的是这种情感得自于学生自主的畅所欲言与感悟。]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根据学情安排教学,下面为预设顺序,注意体会以比喻的表达方式为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完善板书: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交流品读中的思维碰撞,感悟、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感悟、学习比喻的表达方式并读好课文。在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但教师心中不可不分轻重,满盘皆抓。教师应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对表达的方式并不了解,更不知道一些俗语。)对教学重点放在比喻的表达方式上,不仅让学生学习体会,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模拟表达,各抒己见,积累内化。除比喻的表达方式外,其它如假设、设问、反问等的表达方式,学生有所感悟,教师点到即可,把重点放在指导品读上,让学生读出滋味来。]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引导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喧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实现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最后的畅谈感受,更是实现学生对阅读兴趣与价值观的新的提升,让学生心中铭记“走遍天下书为侣”。]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案例 篇4

  课前谈话:

  教师以诗为“谜面”,让学生猜猜这首诗当中写的是什么节日。

  如: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

  说说还有哪些重要的节日。

  再来猜猜:四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愚人节

  四月二日什么节日?(世界儿童图书节)

  开始上课:

  一、引出课文

  在1974年的世界儿童图书节上,世界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做了献词:如果你独自架舟进行世界旅行,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你会带什么?她带的是一本书。以此做为献词的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板书课题)

  理解课题 侣 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整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一起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注意文中的生字新词,将课文读正确,看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谁愿意先来交流,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我愿意带着书独自旅游

  生:书就像你的朋友你的家,你不会因为见他一百次而不愿意再见他一次

  课文写了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书陪伴自己进行旅游的理由。

  作者是如何读书的。——她一遍又一遍读书的……生:方法

  三、走进课文。

  1、要了解作者文中的内容,就要走进作者创设的情景当中

  2、让学生了解完成环球航行的时间。

  英国

  日本:

  中国:185天时间

  3、让我们的想象随着一叶孤舟来到着茫茫的大海上。

  教师配乐朗诵:

  当…………的时候,她静静地读着这本书。

  多少个白天,多少个黑夜,陪伴着她的就是这一本书。

  你有没有什么想问问作者。

  生:你读了那么多遍,就不觉得厌烦吗?

  为什么一本书要读一百遍一千遍呢?

  她不觉得孤单吗?

  4、对于大家的疑问,作者是怎样回答的呢?让我们回到文本中来。

  回到文本中,读文中作者的回答

  学生自读课文

  交流:

  谁来通过自己的语气、朗读来表现作者的态度。

  你有这样的感受吗?哪天回到家,突然发现家里有了新的感受

  生:爸爸买了一本新的书。

  师: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把这份高兴放到课文当中,读一读。

  生读

  师:高兴的时候请你带着微笑读。

  生再读

  师:谁愿意再读?

  生读

  师:你读的时候是一种激动的心情。

  谁还能带着另外一种心情来读。

  生读

  师:再激动一点。

  生再读。

  师:谁还愿意读读另外的句子。

  生读: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这是听到的学生朗读中读得最好的,但是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抓住这好的朗读榜样,进行放大,可以进行大胆的表扬,并带动其他学生也像她一样地来读一读。或者让我们再来听她读一读,再听她是怎样读的,然后再来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语气。)

  师:从他的朗读当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语气和态度。

  生:我觉得她很认真,很坚定的态度。(是的!、愿意……)

  师:谁来读一读这几个愿意。

  生: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会背诵的程度。

  师:你通过读两个愿意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坚定。

  再请学生来读一读。

  齐读:我愿意……

  继续关注另外的句子: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而不愿再见他们了吧?……

  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

  谁再来读一读。

  师:朋友经常相见,可总有新的感受,发现。这叫常见常新。

  家我们常常回去,可是总有新的发现,这叫常回常新。(板书)

  其实这里作者要说的是什么?

  生:其实要说的是一本书。

  师:一本书怎么样?可以用书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作者想对我们书,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位朋友,就像你的家,常见常新。

  师:她想要告诉我们的观点是什么?

  生: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这叫做常看常新,常读常新。

  你常常读一本书,你会发现什么呢?

  这本书你已经看了一百遍了,当你看一百零一遍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呢?

  生:这段句子的一个词怎么那么美。

  我怎么从来都没有发现过原来小草的生命力怎么那么顽强。

  我……我……我还会说原来作者怎么还有这样的打算。

  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这本书写得这么精彩。

  师: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一本书,有了这么多新的发现,你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兴奋……

  师:你愿意把书读上50遍,因为……

  生接:你总能从一本书中……

  师:你愿意把书读上100遍,因为……

  生再反复接读

  师再问,生再一起接读上句。

  生当作艾肯女士

  师问(用文中的句子)

  学生朗读文中艾肯女士的句子。

  举作者毕淑敏反复读《人鱼公主》的事,来告诉学生一本书可以反复地读,每一遍读都有新的发现。(可以放到课的开头,作为引入。然后开头时的世界图书节放到课文的结尾处。)

  再次理解“常读常新”。

  四、学会表达

  用“一本好书常读常新,就像               ,就像                  。”

  交流:

  就像过节时放的烟花……

  水能浇灭大火,却浇不灭人们对于一本好书的热爱

  黑夜能吞噬

  儿时拿着小汽车玩着不同的花样,就像一盆花草每天都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取之不尽。(师补充:取之不尽的财富。)

  五:结束

  推荐一本书《长满书的大树》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案例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

  (二)学习作者良好的读书习惯,爱读书多读书。

  (三)激发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教学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小结自己读书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指名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案例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案例(精选16篇)《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案例 篇1  资源简介: 针对12月份师训科提出的论坛主题“课堂中的有效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