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课赛课堂实录之一:《走遍天下书为侣》
省优课赛课堂实录之一:《走遍天下书为侣》(精选13篇)
省优课赛课堂实录之一:《走遍天下书为侣》 篇1
课前谈话:
教师以诗为“谜面”,让学生猜猜这首诗当中写的是什么节日。
如: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
说说还有哪些重要的节日。
再来猜猜:四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愚人节
四月二日什么节日?(世界儿童图书节)
开始上课:
一、引出课文
在1974年的世界儿童图书节上,世界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做了献词:如果你独自架舟进行世界旅行,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你会带什么?她带的是一本书。以此做为献词的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板书课题)
理解课题 侣 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整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一起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注意文中的生字新词,将课文读正确,看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谁愿意先来交流,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我愿意带着书独自旅游
生:书就像你的朋友你的家,你不会因为见他一百次而不愿意再见他一次
课文写了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书陪伴自己进行旅游的理由。
作者是如何读书的。——她一遍又一遍读书的……生:方法
三、走进课文。
1、要了解作者文中的内容,就要走进作者创设的情景当中
2、让学生了解完成环球航行的时间。
英国
日本:
中国:185天时间
3、让我们的想象随着一叶孤舟来到着茫茫的大海上。
教师配乐朗诵:
当…………的时候,她静静地读着这本书。
多少个白天,多少个黑夜,陪伴着她的就是这一本书。
你有没有什么想问问作者。
生:你读了那么多遍,就不觉得厌烦吗?
为什么一本书要读一百遍一千遍呢?
她不觉得孤单吗?
4、对于大家的疑问,作者是怎样回答的呢?让我们回到文本中来。
回到文本中,读文中作者的回答
学生自读课文
交流:
谁来通过自己的语气、朗读来表现作者的态度。
你有这样的感受吗?哪天回到家,突然发现家里有了新的感受
生:爸爸买了一本新的书。
师: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把这份高兴放到课文当中,读一读。
生读
师:高兴的时候请你带着微笑读。
生再读
师:谁愿意再读?
生读
师:你读的时候是一种激动的心情。
谁还能带着另外一种心情来读。
生读
师:再激动一点。
生再读。
师:谁还愿意读读另外的句子。
生读: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这是听到的学生朗读中读得最好的,但是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抓住这好的朗读榜样,进行放大,可以进行大胆的表扬,并带动其他学生也像她一样地来读一读。或者让我们再来听她读一读,再听她是怎样读的,然后再来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语气。)
师:从他的朗读当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语气和态度。
生:我觉得她很认真,很坚定的态度。(是的!、愿意……)
师:谁来读一读这几个愿意。
生: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会背诵的程度。
师:你通过读两个愿意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坚定。
再请学生来读一读。
齐读:我愿意……
继续关注另外的句子: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而不愿再见他们了吧?……
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
谁再来读一读。
师:朋友经常相见,可总有新的感受,发现。这叫常见常新。
家我们常常回去,可是总有新的发现,这叫常回常新。(板书)
其实这里作者要说的是什么?
生:其实要说的是一本书。
师:一本书怎么样?可以用书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作者想对我们书,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位朋友,就像你的家,常见常新。
师:她想要告诉我们的观点是什么?
生: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这叫做常看常新,常读常新。
你常常读一本书,你会发现什么呢?
这本书你已经看了一百遍了,当你看一百零一遍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呢?
生:这段句子的一个词怎么那么美。
我怎么从来都没有发现过原来小草的生命力怎么那么顽强。
我……我……我还会说原来作者怎么还有这样的打算。
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这本书写得这么精彩。
师: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一本书,有了这么多新的发现,你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兴奋……
师:你愿意把书读上50遍,因为……
生接:你总能从一本书中……
师:你愿意把书读上100遍,因为……
生再反复接读
师再问,生再一起接读上句。
生当作艾肯女士
师问(用文中的句子)
学生朗读文中艾肯女士的句子。
举作者毕淑敏反复读《人鱼公主》的事,来告诉学生一本书可以反复地读,每一遍读都有新的发现。(可以放到课的开头,作为引入。然后开头时的世界图书节放到课文的结尾处。)
再次理解“常读常新”。
四、学会表达
用“一本好书常读常新,就像 ,就像 。”
交流:
就像过节时放的烟花……
水能浇灭大火,却浇不灭人们对于一本好书的热爱
黑夜能吞噬
儿时拿着小汽车玩着不同的花样,就像一盆花草每天都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取之不尽。(师补充:取之不尽的财富。)
五:结束
推荐一本书《长满书的大树》
省优课赛课堂实录之一:《走遍天下书为侣》 篇2
教学内容:理解作者“以书为侣”的原因,学习作者读书的方法。
一、点生轮流读课文,评议。
二、理解作者“以书为侣”的原因。
1、在众多的物品中,作者为什么选择书呢?
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3、作者说他能把一本书读一百遍,你相信吗?你了解到他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4、你同意作者的观念吗?
三、学习作者读书的方法。
1、点生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2、作者的做法真的是与众不同。他是一遍又一遍重复地阅读吗?
3、从作者的阅读方式中你受到什么启迪?
四、齐读课文最后两个问句。
1、这两段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果需要,你想怎样回答?
五、课文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区万柳园小学 钊宝燕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书是知识的源泉,书也会给你们带来无限的乐趣!从而使更多的学生爱看书。
2、读书要有选择地读,读有价值、有意义的书。
3、通过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热身赛
1、讲故事比赛,赛后谈体会。
2、知识竞赛,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找到答案。
3、班会《我与书》。
二、读书月
1、自己制定读书计划,写出收获。
2、中队会: “一路书香伴我行”。
三、扩展延伸
1、收集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2、好书大家读,开展读书竞赛。
3、评选“阅读之星”。
省优课赛课堂实录之一:《走遍天下书为侣》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难点: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文本的开篇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创设,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营造一种宽松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选择后,再去领悟文中的选择时,或许更能感悟作者爱书的人文情怀。]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设计意图:就题质疑的方式似乎陈旧,但并不落后、过时,语文教学应讲追求扎实、有效。只要能服务教学,有益于学生语文学习,就是好方法。本文围绕课题质疑,很容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旨:作者只选一本书旅行的原因。]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中,继续关注识字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避免常规教学中受公开课的影响,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忽视学生生字学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特别强调第二课时学习,以致第二课时,任务重,头绪多,走马观花,无法落实。]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并结合课文,交流感悟,教师注意评价多样性的引导。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说明“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板书:常读常新)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板书:思考、品味、小结……)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这一过程,简单理解,重点读中感悟。)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抓住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落。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对话,交流自己读书经历与方法,让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表达欲望。读中学写,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实践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板书:以书为侣:原因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由内容的把握到情感的感知、体会,是阅读教学中质的飞跃与提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定好阅读教学的“调”(情感),更难得的是这种情感得自于学生自主的畅所欲言与感悟。]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根据学情安排教学,下面为预设顺序,注意体会以比喻的表达方式为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完善板书: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交流品读中的思维碰撞,感悟、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感悟、学习比喻的表达方式并读好课文。在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但教师心中不可不分轻重,满盘皆抓。教师应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对表达的方式并不了解,更不知道一些俗语。)对教学重点放在比喻的表达方式上,不仅让学生学习体会,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模拟表达,各抒己见,积累内化。除比喻的表达方式外,其它如假设、设问、反问等的表达方式,学生有所感悟,教师点到即可,把重点放在指导品读上,让学生读出滋味来。]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引导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喧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实现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最后的畅谈感受,更是实现学生对阅读兴趣与价值观的新的提升,让学生心中铭记“走遍天下书为侣”。]
省优课赛课堂实录之一:《走遍天下书为侣》 篇4
一、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小练笔”.
省优课赛课堂实录之一:《走遍天下书为侣》 篇5
教材分析: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介绍了作者环绕世界旅行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读书方法。告诉我们要与书为友,以书为侣;善于读书,常读常新,其乐无穷,充满了人文情怀。文章紧密围绕教材本单元的专题“我爱阅读”编排,短小精致,角度新颖,比喻、假设、反问等独特灵活的表达方式,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悟、积累与运用的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重视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以读促写。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教学内容的整个与课内外的融合,努力让学生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作者“爱书、爱读书”的热情,体悟读书的方法,享受读的乐趣,让学生对读书充满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
省优课赛课堂实录之一:《走遍天下书为侣》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