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方案
《恐龙》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方案(精选12篇)
《恐龙》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1
作者:柏庄小学 沈秀慧 转贴自:柏庄小学 点击数:204
《恐龙》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方案
柏庄小学 沈秀慧
一、主题的产生
苏教版第六册有一篇为《恐龙》的课文。学生对恐龙十分感兴趣,而且心中肯定有很多问题无法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于是我决定让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从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从而产生了以上课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阅读资料,搜集、整合资料等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二、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从学生的兴趣、需要等内部动机出发,通过广泛阅读、调查、实践、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来了解恐龙,认识恐龙。通过交流、协作等活动,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有化,实现学习者的生产性学习。具体目标如下:
1.鼓励学生提出有关研究恐龙的主题(问题)。
2.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搜索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能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与同伴一起研究关于恐龙的问题,培养团体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不局限于书本,努力向课外延伸的意识。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确定研究内容
(1)播放恐龙录相(恐龙盛世、恐龙捕食、恐龙灭绝等)
(2)老师知道同学们对于恐龙十分感兴趣,你们能不能结合你所看到的影片以及以前的知识,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恐龙呢?
(3)其实,恐龙的世界十分神秘,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搜索,查找资料,一起走进恐龙世界,了解更多的有关恐龙的知识,那样同学们的收获将会更大。
(4)你最想了解恐龙哪方面的知识呢?
[录像激趣导入。采用欣赏有关恐龙的录像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畅所欲言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更让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使整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2.提出研究主题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概括主题:
①恐龙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
②恐龙还有哪些种类,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③恐龙有哪些生活习性?
④恐龙之最?
⑤恐龙化石最早是在哪里发现的?
⑥恐龙到底是怎样灭绝的?
[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主题,教师只对其作简单的归纳、总结,放手但并不放任自流。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兴趣要求都是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因而,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最大限度地考虑每一位儿童的个性特点,富有个性化的色彩。]
3.方法指导
使学生明确搜集资料的主要途径有:翻阅图书、上网搜索、观看录相、影片以及向他人求教。
[①相关的恐龙网站:
恐龙网
恐龙博物馆
中国恐龙
恐龙公园
动物乐园 /meijueshuo/miejueindex.htm
恐龙时代
恐龙趣闻
②利用百度搜索查资料: ]
4.学生探索实践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分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搜集资料,并做好摘记和整理工作。
(2)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知识进行选择、加工、整理、归类。如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很多中不同的说法,教师可建议学生采用表格的形式汇总,使人一目了然。
(3)准备交流汇报的材料,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请教各科教师。
(4)指导学生模仿《恐龙》写一篇说明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自己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的目的在于使学习活动成为共同合作的活动,学生在感知事物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综合,有的擅长对信息进行整体加工,有的则注意对信息的细节性加工,让一个小组共同来讨论研究,可以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5.交流汇报
各小组以美术作品,网上论坛发贴,制作幻灯片展示,制作电子小报打印传阅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欣赏学生写的说明文。
[小组成果展示,其展示形式是由各个小组讨论后自己选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发展,小组共同努力的成果得到展示和认可,会激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6.总结,课后延伸
研究“恐龙还能不能复活,如果复活了世界将变成怎样?”这个主题。
《恐龙》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2
《恐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作者紧紧扣住文题,对恐龙做了较为全面具体的介绍。文章首先介绍了恐龙生活的年代、环境和它们的活动范围。其次重点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接着介绍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最后介绍了恐龙的神秘消失为人类留下了一个谜。比较说明、比喻说明、数据说明等方法的运用使读者对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有了具体而形象的了解。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多种说明方法并用,如何处理这一内容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以为,说明方法的确能给单调的说明文增色不少,但过于强调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就会有把文章“肢解”的感觉。在第五册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方法,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化“名称”,注重“感悟”的做法,力求既不破坏文章生动的语言环境,又让学生有鲜明的感受。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挖掘文本的隐藏资源,让本没有生命的文字会说话;力求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包括文字阅读,音像感受)、展开想像走进“恐龙”世界,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指引学生不断地冲击原有的认知体系,探索新的研究课题。
下面就来说说本课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课前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形成培育“课堂生命”的营养液。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前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如读课外书,上网,看音像资料等,掌握了丰富的有关恐龙的资料,我们很难想像,在匮乏的信息背景下,如何培育有生命的课堂。
二、使课堂成为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
(一)擂台赛上显身手
课前,学生查阅了许多恐龙的资料,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显示一下他们“渊博的知识”,以获得一种满足感。“恐龙名称擂台赛”使他们有了尽情发挥的舞台,在你来我往的打擂过程中,学习伙伴间受到了暗示性激励。这种激励作用必将迁移到今后的资料收集活动中,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完满地完成资料收集工作。
(二)挑战权威敢说“不”
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一直为世人所赞扬,对学生应该从小就培养这种尊重知识,尊重真理,勇于挑战的精神。吴甜田小朋友的事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正巧,本文的挂图中作画者恰有一个小小的失误,让学生当堂发现这个问题,并且哪怕是模仿吴甜田的作法,也应该算是达到了我们教学者的目的了。事实上,本文还有几处在写法上不够精确的地方,如三角龙的三只大角其实并非是一样长的;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是卵生的。如果,学生更多地去了解了有关恐龙的知识,那么这些问题是不难发现的。课堂上,学生已经有过一次发现了,当课后真的遇上上述两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勇敢地提出来。但如果没有课堂上的那次发现的“经验”,也许他们就未必敢怀疑我们的教材。敢于向教材,向教师,向权威说“不”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
(三)丰富想像促朗读
恐龙的种类很多,他们的形态千奇百怪,雷龙的特点是体形庞大,梁龙的特点是身体很长,三角龙和剑龙长得都很怪异,但毕竟谁都没有见过恐龙,它们长什么样,只能根据图片资料和书中的文字描写来进行想像再现。这里的关键就是,如何通过想像再现恐龙的形态。所以我设计了“算一算雷龙的体重是小朋友体重的多少倍”、“模仿一下雷龙走路时的声音”、“想像二十多米长的梁龙走到教室来”等环节帮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并以想像促朗读:“你能读出一头雷龙哥哥来了”、“你能读出一头雷龙爸爸来了”、“你读的这头梁龙有十几米长了”、“你读的这头梁龙真有二十多米长了”。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不知不觉中,朗读就很到位了。
(四)“举一反三”为迁移
“学习贵在举一反三”,当学生发现了本文中恐龙名称是根据他们的形态来取的这一特点时,教师及时地为他们提供“举一反三”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也来根据样子给另外几种恐龙取取名。这时,又会有学生进入这样的误区,我取的名字最好应该就是它现在叫的这个名字。教师以一句“如果当时是你第一个发现了这种恐龙,那么就用你取的这个名字了”来暗示学生,这种恐龙究竟叫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通过观察有自己的发现。同时也暗示学生,做第一个发现者是多么得了不起。
(五)“扮演恐龙”活“复述”
本文课后练习中有一题是要求能复述课文。这里我采用了“扮演恐龙作自我介绍”的方式,避免了复述的枯燥,让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掌握恐龙的形态特征及生活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表演创造的空间。
三、课后继续课题研究,让学习的生命力不断生长
今天,我们的课堂的概念早已不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短短的四十分钟了,四十分钟也实在很难满足学生的探求欲,他们还有那么多的不解与疑惑,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继续陪学生走完这条解惑的历程。“恐龙探秘”的作业纸为学生下阶段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相信学生在“探秘”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恐龙》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1、相互介绍自己知道的恐龙及其它们的生活习性、外形特点。
2、和恐龙姐姐做互动,感受到活动的乐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由恐龙园合作单位准备好恐龙的玩偶、图片、游戏等。
活动过程:
一、和恐龙姐姐一起跳恐龙舞
1、全体幼儿一同在恐龙姐姐的带领下舞蹈
2、个别幼儿与恐龙姐姐跳舞
二、猜一猜,认一认
1、恐龙哥哥带来了许多恐龙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2、逐一出示图片,让幼儿来辨认,认出的幼儿颁发恐龙娃娃奖励。
三、和恐龙的合影
1、每班安排好幼儿和恐龙姐姐集体合影。
2、获奖的幼儿与恐龙姐姐合影。
活动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幼儿对恐龙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所以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不仅能让幼儿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恐龙》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4
《恐龙》说课
通州市金沙小学 吴天虹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学生心中最神奇的一类动物,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识介绍性质的自然课。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针对课文特点,本课教学首先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其次,以本课为载体,通过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研究恐龙世界的兴趣。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猜名激趣 导入新授
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名字,利用已有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从而使教学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目光,并延续至整堂课,并顺利展开教学。
二、朗读感悟,突破重点。
和学生一起走进“恐龙”,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感受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确。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感受作者是如何来介绍恐龙的。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文课就是学习阅读、享受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围绕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这是全文的重点段,通过朗读感悟,解决本课的重点:作者是如何来介绍恐龙的,并掌握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通过让学生给恐龙取名,发散学生思维,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三、内化积累,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提升,在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恐龙的特征以及学习课文对恐龙的描写方法后,给自己喜爱的恐龙做介绍,将语言积累进一步内化,讲出恐龙的特征,达到了知识的迁移。并积极鼓励学生在介绍时加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让自己解说的恐龙更加生动具体,对解说精彩的同学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乐在其中。
四、猜解迷团,激发热情
语文教学绝不仅局限于课文知识,同时要求适当拓宽。结束时,让学生发表关于恐龙灭绝之迷的看法,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课后举行“恐龙知识大比拼”的主题活动,将学生的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恐龙》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的形态、生活的状态及年代,关注地球生物的未来,增强环保意识。
2.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恐龙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画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画。
3.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以及想像表现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
《恐龙》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方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