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2024-06-052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4篇)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有间:一会儿。

  腠c u理:皮肤的纹理。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止,停。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本文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之,助词,无实义。

  请:询问。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关于《韩非子》:

  本书全面地阐述了思想家韩非的深邃的理念与明确的主张,也生动地展现了文学家韩非的独特的文采与峭刻的风格。本书的思想理论是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韩非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基于对人类社会由“上古”、“中古”、“近古”到“当今”的发展过程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特点的认识,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在政治思想上,韩非对先秦儒、道、墨等各家既有批判又有吸收,特别是有选择地接受并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综合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理论,提出了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专制的统治术。

  3.背景链接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势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讲扁鹊发现桓侯有病,多次提出要帮他治病,但屡遭拒绝,致使桓侯病情因此一步步加重,最后当桓侯真正发觉自己有病时,已是无药可救,于是死去。这就是讳病忌医这一成语的来源。

  二、文章脉络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终于病死。

  三、写作方法

  1.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刻画人物。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里”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有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侯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出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由此可看出扁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也十分高尚,忠于职责。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治疗的机会,可见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

  2、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学生要学会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的写作方法。本文不到二百字可时间线索清清楚楚,令人一目了然,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出现了许多波折。再有,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了鲜明对比,又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故《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学生习作的范文

  四、参考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练习解答】

  一、l、一见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态度是“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不应”不悦”。三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又不应”又不悦”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的态度是“故使人问之”,结果被告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临死急索扁鹊,但已无济于事。这样变化的原因是蔡桓公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以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并最终不治而死。

  2.桓侯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二、1.以为:即以(之)为,把(它)作为2.望:远远地看还:回转,掉转。3.故,特意地。4.索:寻找

  三、略

  【类文品析】

  医扁鹊见秦武王

  《战国策》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渤海郡人,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术治病。入秦后,太医令自知不如,派人将他刺死。②除:去掉,此处引申为医治。③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④此:如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除之未必已也(已:   )

  ②将使耳不聪,目不明(耳不聪:   )

  ③扁鹊怒而投其石(投:  )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②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3.透过“君以告扁鹊”一句,你能看出秦武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4.分析扁鹊的话语,想一想:扁鹊所认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5.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武王示之病”的正确语序是:武王以病示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给了扁鹊。

  b.扁鹊仅从武王治病的犹豫上就得出结论:“知秦国之政”、“君一举而亡国”,未免显得过于草率、武断。

  c“扁鹊怒而投其石”中的“怒”字用得好,它写出了扁鹊的神情态度:不愿与庸人为伍。

  d.左右大臣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扁鹊却能“怒而投其石”,这是因为他有高深的医疗水平。这一点能启发我们:艺高人胆大。

  6.从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或给人的启发这一角度再自拟出一道题目,并给出答案。

  题目:

  解答:

  (答案参考:1.①治愈(病消失)②耳朵听不清③丢、扔 2.①君王同聪明的人商量,又同不聪明的人一道来败坏。②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3.缺谋少断,个人主断能力差,容易被别人所左右,愚蠢而又显得老实。 4.要善于听取贤人的意见,要远离庸才。 5.b(提示:管窥而知全豹,扁鹊从武王对小事的处理态度、方法及过程中了解到武王的性格特点,从而推知秦国的内政,应该说很有道理。) 6.略)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扁鹊(  ) 桓公(  ) 腠理(  ) 还走(  ) 骨髓(  )

  2、《扁鹊见蔡桓公》选自       ,作者是     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       )

  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       )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       )

  桓侯遂死  (遂:     )

  4、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通      ,义为   

  ⑵火齐之所及也       通      ,义为   

  ⑶汤熨之所及也       通      ,义为   

  6、请用原文回答:

  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     。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       。

  7、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   ,今义:   。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   ,今义:   。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   ,今义:   。

  8、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看见桓侯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

  c、桓侯故使人问之。

  蔡桓公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臣是以无请也。

  我因此不再问他的病情了。

  9、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

  二、同步解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0、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

  11.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12.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3.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  )

  a.深恶痛疾  b.积劳成疾  c.大声疾呼  d.手疾眼快

  14.把课文用“||”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层:    二层:

  三层:

  1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

  16.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7.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

  18.用下列成语各写一句话:

  病入膏肓:

  讳疾忌医:

  19.文中蔡桓公自称为“寡人”,扁鹊称蔡桓公为“君”,你还知道过去对皇上有哪些称呼?(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均可)

  三、美文赏读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0.解释上文加点字。

  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镇:  )

  ⑵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而:  )

  21.根据画波浪线句子写出一个成语。

  22.用现代汉语正确通顺地翻译画直线的句子。

  2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2

  教材分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着重塑造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 多角度发掘寓言文本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过《〈论语〉八则》、《寓言三则》等文言文,已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初一学生性格活跃,表现欲强,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文言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学习的兴趣,无法收到教学实效。所以根据学生特点,我采取了“主体参与式”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质疑,相互解惑。

  设计理念: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

  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来写”。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锻炼想象与联想能力,续写与仿写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 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四、 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3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扁鹊见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把它处理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次诊病、蔡桓公四次讳疾忌医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这篇内容浅显的故事有一定的讽喻和劝诫色彩,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学中宜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向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板书“扁鹊见蔡桓公”)刚才老师写“扁鹊见蔡桓公” 这个题目时,一定有同学在想: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扁鹊见蔡桓公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

  导入二: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父母会怎样做?……大家说得不错,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因拒绝接受治疗最后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板书“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

  2.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疏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以理解课文的主旨)。

  (4)积累背诵(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但本课不要求背诵)。

  (三)学法实施

  1.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字词。

  (2)自读检测(利用大屏幕检测自读效果)。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汤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还走(xuán)焐热(wù)

  ②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间 好 应 熨 还

  ③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释义:

  汤:音tànɡ,现在写为“烫”。

  齐:音jì,现在写为“剂”。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4)师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语速恰当。

  2.疏通课文

  (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比较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到全班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小组学习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请学生提出学习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提示:①提出问题的角度:“略读课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问题的依据:“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

  (2)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样的人?蔡桓公为什么会死掉?这篇课文有什么寓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上面三个问题。要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做好组内分工,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回答问题。

  扁鹊:神医

  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蔡桓公的死因:讳疾忌医

  寓意:防微杜渐

  (四)分角色朗读

  可以采用师生、小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积累拓展

  大屏幕显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读《北人啖菱》。

  2.复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么寓意?(可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六)布置作业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4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课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师:对,蔡国的国君蔡桓公。“见”,是什么意思?

  生:进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典。(生自由诵读)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声音宏亮,节奏把握也很好。可是还有几个小地方读得不是那么准确。109页第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4篇)《扁鹊见蔡桓公》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有间:一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