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2024-06-054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精选13篇)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文言文的字词句翻译。

  2、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3、寓言的寓意。

  学习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课时安排:四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二)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一、 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第一课时

  一、简介韩非及《韩非子》。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疹法:望、闻、问、切。

  二、检查预习

  读课文。注停顿和读音。

  三、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字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疗将恐深。”

  见: 谒见,拜见。 疾:小毛病。 腠理:皮肤的纹理。

  将恐:恐将,恐怕要。 深:厉害,严重。

  赏析:①此句话点明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蔡桓公和扁鹊。

  ②“立有间”:诊断的准备。

  ③扁鹊诊断准确,劝告诚恳。

  2、桓侯曰:“寡人无疾。”

  赏析:“无疾”断然否定有病,盲目自信。

  3、扁鹊出,桓候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出:离开。 医:名词,医生。 之:结构助词,无义。

  好:喜欢。 不病:没有生病。

  以(之)为功:把(这个—指治“好” 病)作为功劳。

  赏析:桓侯对扁鹊进行了毫无根据的讽刺,表明了他极其不信任医生,讳疾忌医,盲目自信。

  4、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复:又,再。 益:更加。 居:止,停。

  赏析:第二次诊断病在肌肤,证实了不治将恐深的预测。

  5、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还:同“旋”,旋转,转身。 走:古今异义字,跑。

  赏析:扁鹊一言不发。转身就跑,使文章在平缓的叙述中突起波澜,引却悬念,自然导入下文桓侯派人发问。

  6、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故:特意。 汤 ;同 ‘烫’,用热水焐。 之 :结构助词,无实义。 所及:所达到的部位。 及:达到。

  针石:金针、石针。 火齐:火剂汤。齐同“剂”。

  赏析:这句话是重点句子。要记忆,理解和翻译。它揭示了桓侯病情的逐步发展。

  7、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今:现在。 臣:古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也是自谦的自称。是以:即以是,因此。

  请:过问,拜见。

  8、居五日,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己逃秦矣。

  9体痛:全身疼痛。 索:求,寻找。 矣:语助词,“了”。

  10、桓侯遂死。

  遂:于是,就。

  五、当堂检测: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 还: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

  6.桓侯遂死。 遂: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课文。 2、翻译扁鹊的回答蔡桓公使者的话。

  二、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

  1、 1—3 第一次见面。(开端)

  介绍人物、事件、揭示矛盾。

  2、 4—6 第二次见面。(发展)

  扁鹊诊断病情的发展;蔡桓公的盲目自信。

  3、 7—9 第三次见面。(发展)

  三次见到蔡桓公。第一次写得很详细,其他都是略写。但也显示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

  4、10—12 第四次会见及回答使者的话。

  这次扁鹊见了回头就跑,一反常态,情节突现波澜,引起悬念。排比句的运用,增强语气,指出蔡桓公兵病情的发展严重。5、13—14 扁鹊逃秦,桓侯病死。(结局)

  (1) 扁鹊逃秦的原因?

  (2) 桓侯病死的教训?

  三、课文总结

  1、中心思想:

  通过蔡桓公生了小病后盲目自信无病,不及时治疗,使病情日益加重,终至不治而死的故事,教育人们要人们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

  2、写作特点:

  (1)、按时间顺序,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2)、叙事简练生动,详略得当。

  (3)、语言准确,得体。

  3、总结基础字词:

  ①通假字三个。②古今异义字。③三个难句的翻译。

  四、当堂检测:

  (一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

  2.十天以后,扁鹊又是怎样说的?效果怎样?

  3.扁鹊最后一次见桓公时,“望桓公而还走”。对此,扁鹊是如何解释的?

  4.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

  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疾病: 古汉语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

  但“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来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三、阅读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还xuán B腠zu C汤tāng D齐qí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3用原文填空

  (1).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

  (2).体现桓公固执、自以为是形象的句子是

  (3)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医德

  C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D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想念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

  (4)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5)拓展填空

  忠言________,良药_________。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2

  第一课时教案

  扁鹊教学目的

  扁鹊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扁鹊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扁鹊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扁鹊重点难点

  扁鹊1.重点:目标3

  扁鹊2.难点:目标2

  扁鹊课前预习:

  扁鹊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扁鹊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扁鹊教学过程 

  扁鹊一、课前分钟演讲

  扁鹊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扁鹊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扁鹊三、作者简介:

  扁鹊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扁鹊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扁鹊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扁鹊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扁鹊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扁鹊五、串译课文。

  扁鹊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扁鹊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扁鹊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扁鹊4.教师做小结。

  扁鹊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扁鹊(1)同义有别

  扁鹊疾:小病 病:大病

  扁鹊(2)古今异义

  扁鹊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扁鹊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扁鹊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扁鹊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扁鹊六 、布置作业 :

  扁鹊A:课后练习二三

  扁鹊B:默写本文。

  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第二课时教案

  扁鹊教学目的

  扁鹊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扁鹊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扁鹊3.练笔。

  扁鹊重点难点

  扁鹊1.重点:目标1 2。

  扁鹊2.难点:目标2

  扁鹊教学过程 

  扁鹊一、课前分钟演讲

  扁鹊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扁鹊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扁鹊三、学习新课。

  扁鹊1.学生朗读课文。

  扁鹊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扁鹊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扁鹊归纳:按时间顺序。

  扁鹊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扁鹊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扁鹊(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扁鹊(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扁鹊讨论并归纳:

  扁鹊(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扁鹊(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扁鹊(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扁鹊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扁鹊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扁鹊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扁鹊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扁鹊三、小结

  扁鹊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扁鹊四、练笔

  扁鹊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扁鹊抽几分班上交流。

  扁鹊五、板书

  扁鹊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扁鹊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扁鹊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扁鹊六、作业 

  扁鹊A类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2.预习《狼》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韩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3. 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4. 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九年级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不太喜欢抽象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借助于一些具体活动的安排,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例如通过演示动画情节的画面,使视觉和听觉达到和谐统一,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预习,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学习这一节课的学生往往是对知识延伸、启示哲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但由于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可以采用协作学习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三、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内容。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和疏通本课的文言字词;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在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延伸。

  3.课时要求: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蔡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运用课件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生字词注音组词,并辨别字形。学生朗读生字。

  3.学生结合注释,朗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找出不懂的文言字词。

  2.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释疑。

  3. 对照课件的“译文对照”页面,出示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请学生翻译。

  ①君有疾在腠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扁鹊望桓侯而旋走

  ④臣是以无请也

  在参照课文注释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四)、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1. 教师出示故事情节的视频;学生欣赏。

  2.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写了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扩展延伸。

  1. 进入课件的“分析课文”页面,请学生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学生讨论

  第1题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 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 “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

  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3.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

  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

  (六)主题分析,总结哲理。

  1、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

  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

  2、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六、表演一下,自我展示。

  1、进入课件的“表演一下”的页面。熟悉表演的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对《扁鹊见蔡桓公》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将整个故事情节表现出来,有对话,有肢体语言,得体大方,与文章内容相符合。

  2、演员的安排。

  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

  ①号演员表演的角色----蔡桓公,

  ②号演员表演的角色----扁鹊,

  ③号演员表演的角色-----蔡桓公的大臣。

  3、学生表演,老师点评!

  七、巩固练习,自我提升。

  请学生完成课件“能力培养”页面中的10个练习题目。课件系统会自动辨别学生所做答案的正确性。(如果时间不够,课后完成练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扁鹊见蔡桓公》。

  2、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文言文的字词句翻译。

  2、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3、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韩非及《韩非子》。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疹法:望、闻、问、切。

  二、检查预习。

  读课文。注停顿和读音。

  三、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字词。

  步骤:1、出示句子。

  2、学生逐字逐句来翻译句子。

  3、其他学生指正并翻译。

  4、老师归纳,指出重难点的字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疗将恐深。”

  见: 谒见,拜见。 疾:小毛病。 腠理:皮肤的纹理。

  将恐:恐将,恐怕要。 深:厉害,严重。

  析:此句话点明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蔡桓公和扁鹊。

  “立有间”:诊断的准备。

  扁鹊诊断准确,劝告诚恳。

  2、桓侯曰:“寡人无疾。”

  “无疾”断然否定有病,盲目自信。

  3、扁鹊出,桓候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出:离开。 医:名词,医生。 之:结构助词,无义。

  好:喜欢。 不病:没有生病。

  以(之)为功:把(这个—指治“好” 病)作为功劳。

  析:桓侯对扁鹊进行了毫无根据的讽刺,表明了他极其不信任医生,讳疾忌医,盲目自信。

  4、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复:又,再。 益:更加。 居:止,停。

  析:第二次诊断病在肌肤,证实了不治将恐深的预测。

  5、桓侯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注:内容意思大体相同,难度小,可以让学生自己翻译。

  6、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还:同“旋”,旋转,转身。 走:古今异义字,跑。

  析:扁鹊一言不发。转身就跑,使文章在平缓的叙述中突起波澜,引却悬念,自然导入下文桓侯派人发问。

  7、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故:特意。 汤 ;同 ‘烫’,用热水焐。 之 :结构助词,无实义。 所及:所达到的部位。 及:达到。

  针石:金针、石针。 火齐:火剂汤。齐同“剂”。

  析:这句话是重点句子。要记忆,理解和翻译。它揭示了桓侯病情的逐步发展。

  8、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今:现在。 臣:古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也是自谦的自称。 是以:即以是,因此。 请:过问,拜见。

  析:“是”的具体内容要指出。

  9、居五日,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己逃秦矣。

  体痛:全身疼痛。 索:求,寻找。 矣:语助词,“了”。

  10、桓侯遂死。

  遂:于是,就。

  五、总结

  1、通假字三个。

  2、古今异义字。

  3、三个难句的翻译。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2、背诵课文。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加深对寓言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种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准备

  收集韩非子以及扁鹊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二、 活动一:“我会说”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3、教师归纳整理。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 活动二:“我能读”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精选13篇)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文言文的字词句翻译。  2、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3、寓...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