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伤仲永》表格教案

2024-06-053

《伤仲永》表格教案(通用17篇)

《伤仲永》表格教案 篇1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学科

  语文

  章节

  第一单元

  题目

  5、伤仲永

  主备人

  xiaoya123

  课时

  两课时

  时间

  1、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

  课前预习、补充资料、研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4)检查自学效果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2、环谒于邑人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泯然众人矣  

  5 、贤于材人远矣  

  6、或以钱币乞之                                     

  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翻译课文。

  教师纠正、点拨

  七、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八、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九、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十、作业

  1、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教师明确答案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倾听、理解、感悟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  

  由学生提出刚才范读时不当的地方, 和 老师一起共同纠正。  

  全班齐读全文。  

  学生讲述  

  认真记笔记  

  理解记忆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听老师讲解、当堂强化记忆、及时检查掌握情况,并记好笔记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掌握得好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学生回答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和 老师一起回顾、总结  

  独立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明确答案后,整理记笔记  

  学生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本文语言特点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体会本文语言尤为精练的特点以及丰富的表现力。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  

  与老师一起回顾、理解把握

  独立完成作业

  贴近本课主题、内容导入,自然贴切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了解作家和作品

  了解课题含义

  学习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课文大意

  夯实基础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人人参与教学,共同完成翻译课文的任务

  初步感知课文  

  读中学,读中悟  

  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检查第一课时学习效果  

  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突破本文重

  点

  突破本文难点

  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让学生学会体验与反思

  梳理本文的思想与观点,深入理解本文

  检查第二课时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王安石

  方仲永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课后反思

  附《伤仲永》同步训练测试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环谒( )不能称(  )日扳(    )泯(     )mǐn然( )或以钱币qǐ之( )  

  二.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 即书诗四句(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称前时之闻(   )收族为意(    )卒之为众人(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受之天也(    ).  泯然众人矣(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父异焉(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  

  5.邑人奇之(     )贤于才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  

  三、.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意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                                                       。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四、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其具体做法是                         

  ⑹.。  ⑼.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五.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4).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5)结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伤仲永》表格教案 篇2

  执教者:福鼎市茂华中学   唐炯武

  一、 导入  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

  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 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我们学过他写的《京口瓜洲》

  师:你能背吗?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这很好,我们学生课后一定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对于王安石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好象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你能讲讲吗?

  生: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象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

  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

  生摇头,其它同学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找书本,也可以去请教历史老师。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

  师补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 诵读练习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生朗读。

  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吗?

  生(笑):读得不错。

  师:具体点。

  生:声音比较大。

  师:还有吗?

  生:能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来评评?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生: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够准确。

  师:哦?详细点。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应该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读得很大声,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点高兴的样子。

  师: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应该是……

  生:幸灾乐祸。

  师:对。你们说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

  生齐答:惋惜。

  师:那就应该读得委婉一点。还有吗?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即书读四句的即应读“及”音,她读成了“记”;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应该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四、 字词积累

  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

  生:我们小组不知道“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生:因为“宾客”是名词,“当宾客”是动词。这和“不耻下问”的“耻”的翻译是一样的。

  师(带头鼓掌):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学生齐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学生讨论,查找。

  生:我们认为还有“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好。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它同学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还有问题吗?

  生: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笑):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生:(尴尬地摇头)

  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生: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种的,就不翻译。

  师:“之”的用法很复杂,但上面的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忆。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词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摇头示意。

  五、 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那好。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篇。谁?

  生上台复述(内容略)

  师:你们说他复述得怎么样?

  生:很流利,声音也比较大。

  生: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讲方仲永写诗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动。

  生: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样子,看了很想笑。

  生: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都认真想想。

  生: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写他小时候写诗的天才?

  师:你用了“天才”一词?为什么?

  生: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书写工具,就能写诗。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生:“书”

  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

  师:为什么?

  生:“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想。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对。从这两个字,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小时候的仲永是一个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个阶段是写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

  生:第三个阶段是他二十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证据?

  生:“泯然众人矣”

  师:“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师: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师: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父利其然也”

  师:这说明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一个很愚昧的人。

  师: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伤。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大家笑)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大家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六、 结束语:

  今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教后记: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 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 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执教者简介:

  唐炯武,男,大学本科毕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福建省文学学会会员,福建省骨干教师,市级教坛新秀。有多篇论文省级获奖。本课为福鼎市新课标示范课

  作者邮箱: 

《伤仲永》表格教案 篇3

  一、 导入  方式

  采用讲述式导入  法和情景激发式导入  法开讲。

  二、 运用原则

  讲述式导入  法为导入  部分的前奏,即通过教师的讲述内容,使学生在一开始即接触到知识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语文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导入  法是通过讲述内容的启发,更进一步深化导入  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半部分的内容的思考,给课堂笼罩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使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也自然地进入课堂角色。

  运用两种方法,力求使导入  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做到贴切自然的“三贴”标准。

  三、 导入  的重点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在导入  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缩短时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点,使古文今学,使学生在一接触这些东西时便放弃陌生感,像对待老朋友那样去对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而放弃努力,缺乏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是缩短这种差距凝聚学习要点的突破口,完全可以从身边的许多例子中找到这种在古人身上发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运用爱迪生对“天才”的解释这句名言,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的内容。

  四、 导入  设计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了上千种东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大脑。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课堂导入  说课《伤仲永》

《伤仲永》表格教案 篇4

  俗话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其盲目复习,高耗低效,不如明确复习目标,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做到低耗高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伤仲永》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阅读题目: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

  (3)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

  (5)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 (6)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忽啼求之B.仲永之通悟

  C.秀才观之D.余闻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传/一乡秀才/观之B.借旁近/与之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余闻之也/久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小题5:请用一句话归纳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伤仲永》参考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同县的人对他会作诗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小题1:通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常人的经历,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略

《伤仲永》表格教案 篇5

  1、在下面各句横线上补上原句省略的成分。

  ⑴ 明道中,____从先人还家,____于舅家见之,________十二三矣。

  ⑵ ______借旁近与之,_______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你能一眼看出下列加粗词语中谁的用法“与众不同”吗?( )

  a、父利其然也     b、稍稍宾客其父

  c、不能称前时之闻也  d、一狼洞其中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忽啼求之

  c、余闻之也久       d、或以钱币乞之

  4、火眼金睛!下面句子谁被翻译错了?选出来( )

  a、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译: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b、余闻之也久

  译: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了。

  c、稍稍宾客其父

  译: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5、做个小翻译!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的词的意思。

  ⑴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

《伤仲永》表格教案

《伤仲永》表格教案(通用17篇)《伤仲永》表格教案 篇1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学科  语文  章节  第一单元  题目  5、...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