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三单元

2024-06-053

第三单元(精选13篇)

第三单元 篇1

  (2003-01-23 21:23:19)

  本单元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巨著。它的内容异常丰富,思想极其深刻,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艺术成就是辉煌的,多方面的,既带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特色,双能突破前人窠臼,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鲁迅评论它说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对后代的小说、戏剧的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学习这四篇课文,要投入感情,展开想像,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又要“跳出来”,客观地评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要注意学习它的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同时,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红楼梦》的章节,最好课外阅读《红楼梦》全书,力求较好地欣赏这部伟大作品。

第三单元 篇2

  本单元研读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阿Q可谓大名鼎鼎。1921年12月4日,阿Q在北京出版的一份报纸上首次现身。自此,人们的目光便长久地聚焦于他。长期以来,一代代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长盛不衰,出现了人人争相读阿Q的文化奇观。《阿Q正传》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话题。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穿越时空,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学习这部小说,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在品味小说语言的基础上,把握这部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

第三单元 篇3

  单元提示

  现代科学不过几百年的历史,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追求。本单元所选的科普文章,有的阐明某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有的阐释某一领域的科学观点,内容丰富多彩,文笔兼有理趣情趣。学习这些文章,对我们加强科学意识,提高分析概括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重点注意说明的顺序,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组织文章的。

第三单元 篇4

  [目标全解]

  1、 掌握"预习提示"里的词,了解"课下注释"。

  2、 在初步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

  3、 分析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艺术形象。

  4、 结合历史背景,深刻领悟小说的主题。

  [内容全解]

  本单元的内容是欣赏小说。所选的五篇古今中外的小说,有的技术韭时代的国民性问题,有的鞭挞见风使舵的丑恶现象,有的歌颂杀富济贫的英雄豪情,有的表现少年成长的历程……题材丰富,手多样,语言精彩。

  1、《孔乙己》是鲁迅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技术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2、《变色龙》是契诃夫所写的一篇著名小说,侄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对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中国古典小说《小浒传》里的精彩片断,作者通过写鲁智深三拳打死强占民女的号称镇关西的郑屠,表现了他爱憎分明、正义感强、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表达了被压迫人民想伸张正义的愿望。

  4、《孤独之旅》是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写一个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赞扬了他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正在成长的少男少女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5、《白色鸟》是一篇构思奇特的小说,作者何立伟通过写两个少年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尽情地在大自然中玩乐,用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孩子们童年世界的美好、幸福。与大人们(外婆他们)世界之间形成强烈的反衬,让我们看到了"文革"时代社会的悲哀、突出了"文革"的悲剧性。

  11、-一孔乙己①

  鲁迅

  训练重点

  一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二理解社会环境描写

  预习提示

  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 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 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 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孔乙己的艺术形象如此鲜明,让我们 分明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 一串长长的足迹。作品还清晰的勾画了那个社会的尝尝众生相,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忧愤如此深广,形象如此丰富,行文却从容不迫,讽刺也不很显露,作品中哄笑之声迭起,却使人感到无限悲凉。

  《孔乙己》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代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阅读这篇小说时可想想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小说怎样描述孔乙己几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读准下边加点字的音。

  咸亨酒店砚附和

  看清下边几个字的笔画,抄写两遍。

  荤屡拭蘸惋

  查词典,解释下边的词语。

  不屑置辩颓唐分辩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①,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③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茵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①,大抵②没有这样阔绰③。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案,慢慢地坐喝。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呼哆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④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屡⑤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③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①,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①,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②"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吼乙己,你脸上

  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③……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④,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⑤",什么"者平"之类,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①,又不会营生②;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③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④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⑤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③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茵香豆的茵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哦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菌香豆上帐;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单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①,你知道么?"我愈不

  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②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予。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予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①。"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卜…··他打折②了腿 了。"掌柜说,"哦广"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③,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卜…··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拴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

  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①,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919年 3月②。

  理解·分析

  一依下列步骤分析人物性格。

  1.下边是从课文第四段摘出的若干句子,请按示例,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示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贫困潦倒而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式,虚荣心十足)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2、分析全文后,综合说明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并说说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一段,完成下边各题。

  1.比较改句与原句,说说原句透露丁举人是怎样一个人。

  [改句]这一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原句」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愉得的么?

  2.比较改句与原句,想想原句突出了丁举人的什么特点。

  「改句]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折了腿。

  「原句]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3.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三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

  1、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2.用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揣摩·运用

  四这篇小说的艺术构思匠心独运。试研究下边的问题。

  1.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 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用"我"回忆20年前的口吻来写,而不用当时的口吻来写?

  3.开头两段从容的勾画了清代末年江南小镇以酒一店为中心的社会风俗画,然后再写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从"孔乙己一到店"到"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写的是孔乙己无数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还是一次喝酒的情形?为什么这样写?

  5.如果在"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之后,再用一段文字,写掌柜和喝酒的人对话,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这样写与课文的写法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五揣摩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1.便排出九文大钱。

  (为什么不说"拿出掏出"或"付出"?可用九枚硬币权当银钱,做做"排"的动作,体验一下。)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与"的确"用在一起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六"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吼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两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各有什么效果?

  积累·联想

  七下边一段文字有助于理解课文,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写法。读后谈谈你的体会。

  文中所提的"鲁镇",在作者的小说中有好几处提到,实在是一个创造的地名;我想这个地名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作者的父系故乡(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和· 149·母系故乡(绍兴东皋乡安桥头)的混合体,我们到那两处附近去,一定可以寻到许多迹象。

  而"咸亨酒店"却是一个真店号,就在都昌坊口,作者故里的斜对门,我还见过多少回,大概至今还在,这种小规模的老字号是不大容易倒闭的。

  《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自己告诉我,也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 人们都叫他"孟夫于",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 写的差不多。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第三单元 篇5

  一、教学内容

  (一)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

  (二)1吨有多重(认识吨)

  (三)练习四

  (四)搭配中的学问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秤物体的轻重。

  2、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克、千克、吨。

  2、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形成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五、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数学学习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或看到的。教学时,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想像,使学生对1克、1千克、1吨多一些亲身感受。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1克、1千克、1吨到底有多重?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克、千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第三单元 篇6

  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会世界儿童对和平的美好心愿。

  2、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力所做及的事。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刘玲的资料及《儿童和平条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课前查到《儿童和平条约》了吗?跟大家说说其中的内容。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情况。

  教师简要介绍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

  二、初读《儿童和平条约》

  1、学生自读。

  2、个别学生读。

  3、学生齐读。 

  三、讨论学习《儿童和平条约》

  1、读了《儿童和平条约》,你觉得“宣告”是什么意思?

  2、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精选13篇)第三单元 篇1  (2003-01-23 21:23:19)  本单元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