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诗词五首》

2024-06-053

《诗词五首》(精选12篇)

《诗词五首》 篇1

  《诗词五首》教案2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3、 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让学生反复2、 诵读五篇作品,3、 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4、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5、 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同2、 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3、 也是张力很强,4、 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5、 有古诗,6、 有乐府诗,7、 有七言绝句,8、 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9、 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10、 转入《采薇》的学习,11、 先范读,12、 再指13、 导学生朗读,14、 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15、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16、 理解诗的意境,17、 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 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 范读《十五从军征》,3、 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4、 样描写士兵,5、 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 之处? 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 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2、 学生诵读这首诗,3、 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 让学生朗读此诗,3、 并讲述诗的大意。 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 认真读诗,2、 体会诗的形象性。 3、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4、 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5、 这时去为友人送别,6、 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7、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1、 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2、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3、 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 范读《清平乐》,5、 注意读准字音。 6、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 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记录 2、 听教师介绍 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 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2、 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n

  [1] [2] 下一页

  《诗词五首》教案2bsp;   1、 背景知识介绍 (1、)散曲知识介绍 (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 2、 要学生诵读课文,3、 设置问题,4、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5、 理清文意,6、 体会作者感情。 7、 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1、 仔细听,2、 了解相关知识,3、 作好记录。 4、 诵读课文,5、 理清文意,6、 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7、 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8、 积极进行讨论,9、 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3、 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4、 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5、 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6、 活灵活现,7、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8、 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9、 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10、 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11、 借托对喇叭的嘲讽,12、 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13、 练习设计

  1、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

  上一页  [1] [2] 

《诗词五首》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岱宗       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  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 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 2 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 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30.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二、学习《  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豪爽的性格。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三、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四、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4,5.三 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 #EndEditable -->

《诗词五首》 篇3

  教学重点:熟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导 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介绍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 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介绍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介绍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又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秋   词

  赤  壁

  过零丁洋

  浣 溪 沙

《诗词五首》 篇4

  教学重点:熟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导 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介绍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 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介绍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介绍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又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秋   词

  赤  壁

  过零丁洋

  浣 溪 沙

《诗词五首》 篇5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熟练朗读并背诵五首古诗词。2、  理解诗词大意,把握意境,体会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对比联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串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背诵诗词,理解大意,把握诗词描绘的形象、意境,体会感情。    难点    描绘意境。    突破方法    对古诗词的教学,就是在基本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诵读、多感悟,通过诗词描写的形象、意境,来达到体会作者感情的目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投影片。◆学生准备熟悉五首古诗词及补充资料。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情境导        1.朗读,体味2.重点提        2.把握情感3.拓展巩固      3.对比朗读一、《迢迢牵牛星》(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情境导人。投影古诗。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2.牛郎织女的故事,尽人皆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借助这个神话传说,抒发情感的。(板书题目)介绍:《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在艺术上,都属于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3.“诗”是抒情色彩较浓的一种文体,要想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当时的意境,就必须反复朗读,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谈谈本诗  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4.请同学们将这种情感通过吟咏来表达。(师要做必要的示范和指导)5.请同学们将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1.看投影,朗读古诗,进入情景。2.结合注释①了解《古诗十九首》:收  录在萧统编的《文选》,题目都是用  诗的首句为题。3.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结合注释,理解  内容,积累词语。  谈本诗所抒发的情感(全诗抒发了  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  情)4.至少找五位同学来表演,可选好、  中、差同学轮流表演。5.改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内  容要充实、丰富;语言要优美,能将  人带入意境之中。  小组评议,将最佳作品在全班朗读,  朗读仍要做到有声有色。

  二.《渡荆门送别》(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每个星期天的下午返校的时候,母  亲送你上车,你总会觉得有些许留  恋,这时,看看路旁的树,都会觉得  它们似乎在向你招手,谈谈当时的  感受。2.板书《渡荆门送别》,提问“送别”到底  是谁送,送谁?3.请反复朗读本首诗,并结合注释,理  解诗意。请同学们把自己体会到的  意境,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4.朗读表演。(本诗充满激情,最好请  几位男同学来表演)1.各抒己见,谈出真情实感。2.整体感知,找到理解本诗的突破口:从首尾两联看,是故乡水……长江送诗人离家远游。3.把握诗歌字面意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本文是作者顺流而下,但他却说江水跟从自己游览,可见诗人的大气魄;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莽莽无际的辽阔草原,依然滔滔不绝,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晚上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乘船的诗人仍旧喜爱那不远万里伴随着他的家乡水,诗人虽是远行,却少了几分忧愁多了几分激情) 4.朗读。

  三、拓展阅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李白的诗句很多都与长江有联系,  大家就曾学过他的《早发白帝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开  阔,激情荡漾。  (投影):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请同学们朗读、比较,这首诗与《渡荆门送别》在意境上有何相似之处。     1.朗读、比较。  这也是李白青年时期初次出四川  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  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  眉山尖的半圆的秋月,山月的影子  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  流,好似也依恋着这个初次离家的  游子,与《渡荆门送别》有异曲同工  之妙。2.两位同学将两首诗做对比朗读表  演。四、复习导入《春望》(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杜甫的《望岳》。,那是作者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怎样的豪情壮志。可是诗人在中年却经历了安史之乱,长安被占,诗人被俘,在长安城时,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板书题目、作者)背诵《望岳》,朗读《春望》,了解背景。    二、重点提示(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放录音,范读。2.简介律诗各联的名称,并提问。  (1)首联写什么景象?你怎样理解  “草木深”?  (2)颔联中的“花”、“鸟”怎会使作者  “溅泪”、“惊心”呢?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情感?  (3)“家书抵万金”是否太夸张了?3.国难家愁使诗人变成了怎样的形  象?1.听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自由朗读,排除字词障碍。2.记录、记忆。  (1)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的破败、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精选12篇)《诗词五首》 篇1  《诗词五首》教案2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