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诗词五首

2024-06-053

诗词五首(精选13篇)

诗词五首 篇1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口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望岳

  杜甫

  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杜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诗词五首 篇2

  教案示例

  重点: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 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 “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 “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     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教案点评: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诗词五首 篇3

  教学重点:熟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导 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介绍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 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介绍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介绍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又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秋   词

  赤  壁

  过零丁洋

  浣 溪 沙

诗词五首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岱宗       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  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 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 2 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 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30.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二、学习《  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豪爽的性格。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三、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四、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4,5.三 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 #EndEditable -->

诗词五首 篇5

  东方实验中学:曹荣华    

  教学内容

  教材148—15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

  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

  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  学习《饮酒》                     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  学习《次北固山下》      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                             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  、自由发言(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

  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

  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样的。     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

  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

  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  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

  料。

  4.指导背诵。 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

  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

  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

  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

  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 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

  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

  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

  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

  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

  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笔表达出来。 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

  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五、板书设计 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          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        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        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  、情入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语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

  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

  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

  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

  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

  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

  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

  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

  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

  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

  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

  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

  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

  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

  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

  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

  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 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

  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

  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

  的凄苦愁楚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    ”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

  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作者邮箱:

诗词五首 篇6

  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阴 山 耶律楚材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松桧丛中疏畎亩,藤萝深处有人家。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赏析】 这首诗描绘西域阴山的景色,同时赞扬了开发边疆的各族人民。前四句写景:八月雪满,日照沙原,写西域的特有景象。“插天绝壁”、“擎海层峦”,写阴山的雄峻壮阔;“喷晴月”、“吸翠霞”,写阴山的奇观异景。“松桧”两句由景及人,从侧面显示阴山人民的勤劳勇敢,富于联想。末两句以江左名山作比,赞美阴山“横空千里”的特色与气概。写景,气象宏大,别开生面;抒情,豪迈奔放,激昂高亢,与前人笔下边塞的荒凉苦寒迥然不同,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胸怀。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箸(zhù):<方>筷子。爝(jué):爝火:<书>火把、小火。鼎(dǐng):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2.<书>比喻王位、帝业。如:问鼎。3.<书>大。如:鼎力。4.<方>锅。彝(yí):1.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如:彝器。2.<书>法度;常规。如:彝准。3.(yí):彝族。麾(huī):1.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2.<书>指挥(军队)如:麾军前进。的(dí):<书>真实;实在。如:的确。弦(xián):1.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状物,用牛筋制成,有弹性。如:弓弦。2.弦儿,乐器上发声的线,一般用丝线、铜丝或钢线等制成。3.发条。4.连接圆周上任意两点的线段。5.我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二、词语识记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珍羞:精美的菜肴。羞,现在写作“馐”。直:价值,现在写作“值”。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歧路:岔路。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济:渡。夜光杯: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里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国,军中演奏琵琶常在马上。混沌:这里指大地。乌金:指煤。阳和:春气融和,这里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浩浩:本义是形容水势大,这里引申为“广大”。鼎彝:帝王宗庙祭祀用具,引申为国家朝廷的根本。元:原本,现在写作“原”。赖:依赖。铁石:古人误以为铁石久埋地下也可变成煤炭。春花秋月: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即良辰美景。何时了:何时才完了,何时才到尽头?东风:春风。故国:被灭亡的南唐。雕栏玉砌:雕绘的栏杆和玉石台阶,指昔日的宫殿。朱颜改:指旧时的宫殿已斑驳褪色。几多:多少。一江春水:江水春天上涨。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哀愁又深又广、无穷无尽。麾下:部下、军队。麾:古代军队指挥用的旗帜。五十弦:这里指军中乐器。翻:演奏,奏出。塞外声:塞外的曲子。沙场:战场。点兵:检阅部队。的卢:马名。相传刘备在荆州遇到危险,因所乘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霹雳:本指雷声,这里比喻射箭时弓弦发出的响声。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指活着时的功名和死后的名声。三、预习效果反馈1.“但愿苍生俱饱暖”中“苍生”是什么意思?2.“可怜白发生”中“可怜”是什么意思?3.《行路难》的作者是 ,文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 , 。4.“破阵子”是 名。作者辛弃疾是 朝著名 词人。其词以 为主。5.《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名句是 ? 。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凉州词》作者是 ,选自 。《咏煤炭》作者是 , 朝家、 家。《虞美人》作者是 世称 。2.停杯投箸不能食, 。醉卧沙场君莫笑, ?小楼昨夜又东风,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二)段落层次《行路难》1.第1~4句:开头欲先 ,极言 的华美,并透露出内心 。2.第5~8句:用四个意象揭示的变幻莫测,生动表现诗人 的变化。3.第9~14句:从中清醒过来,表达诗人 的心态,对前途充满了 。《凉州词》本诗以 的风格写了 战士 的情景,具有浓郁的 军营生活的色彩。《咏煤炭》1.首联:以 称煤炭,再以 借指煤炭,并极言其 之深, 之大。2.颔联:赞其作用,既给人们带来 ,又能冲破 。3.颈联:揭示其 意义,赞颂甘于 的人,是国之根本、民之福星。4.尾联: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甘于 ,为国 的丹心。《虞美人》上片:写一年一度,往事 。下片:愁苦之情似 ,永无尽头。《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本词描写了作者梦中的一次盛大的 场面。表现了词人 的壮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精选13篇)诗词五首 篇1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