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诗词五首》

2024-06-053

《诗词五首》(精选14篇)

《诗词五首》 篇1

  教学目标

  1. 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

  3. 品味字句

  重点、难点

  1. 重点:背诵

  2. 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

  一、赏析《使至塞上》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飘逸的山水诗迥然不同。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一色、荒凉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长”字便自然涌上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与“直”都用得逼真传神,无怪乎《红楼楚》里说“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观。要说再找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

  二、 赏析《泊秦淮》

  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的游乐场所。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如首句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下句却运用了浅显的典故,以表达他深沉的感情,颇为雅丽清新。这一切,都使得这首诗显得词来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富有艺术勉力。

  三、 赏析《无题》

  简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第二课时

  一、《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  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背诵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诗词五首》 篇2

  教学重点:熟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导 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介绍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 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介绍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介绍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又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秋   词

  赤  壁

  过零丁洋

  浣 溪 沙

《诗词五首》 篇3

  教学重点:熟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介绍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 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介绍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介绍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又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秋   词

  赤  壁

  过零丁洋

  浣 溪 沙

《诗词五首》 篇4

  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

  [1] [2] 下一页

  《诗词五首》教案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 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着有《范文正公集》 

  二、 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 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 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 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 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上一页  [1] [2] 

《诗词五首》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岱宗       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  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 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 2 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 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30.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二、学习《  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豪爽的性格。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三、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四、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4,5.三 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 #EndEditable -->

《诗词五首》 篇6

  《诗词五首》教案2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3、 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让学生反复2、 诵读五篇作品,3、 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4、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5、 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同2、 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3、 也是张力很强,4、 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5、 有古诗,6、 有乐府诗,7、 有七言绝句,8、 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9、 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精选14篇)《诗词五首》 篇1  教学目标  1. 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  3. 品味字句  重点、难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