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石 钟 山 记

2024-06-057

石 钟 山 记(通用12篇)

石 钟 山 记 篇1

  【教学目标 】

  理解:①作者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②郦说、李说和苏说的联系与区别。

  积累:①掌握“鼓”、“殆”、“莫”、“发”、“何”多义词的意义;

  ②了解虚词“而”的常见用法;

  ③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特点。

      鉴赏:分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的异同点。

      运用:培养诵读习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

      1、交待学习任务

  ① 熟悉课文;②理清结构,初步理解内容。

      2、朗读课文(各种读法)

      3、翻译课文

      4、理清结构(板书)

                        ┏郦说      人常疑之

  考察缘起,怀疑前人解释┃                              疑

                        ┗李说      余尤疑之            ↓

                        ┏游━寺僧扣石━笑而不信        笑

                        ┃    ┏(静)大石侧立┓噌  ┓  ↓

  考察经过,查实命名原因┃夜察┃              ┃  坎┃如乐作焉

                        ┃    ┗(动)栖鹘颧鹤┛镗  ┛  ↓

                        ┗释疑                          笑

                        ┏郦元          简              叹

  考察感想,不可臆断有无┃                              ↓

      ↓                ┗李渤          陋              笑

   注重调查

      5、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

      1、诵读、翻译课文

      2、落实文言知识

  (板书)

  词类活用                          实词          虚词

                                                   之

  不能鸣(名词的使动用法)也        莫,“暮”     焉

  以钟名(命名,名词用做动词)      得(能)观     而

  舟(名词用做状语)行                            所以

          特殊句式

  得双石于潭上  (介词结构作补语)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者……也……  (判断句)

  是以(因此)  (宾语前置)

      3、作者认为,世人不明白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有哪些?

      ①言之不详,人常疑之;②不肯夜泊,故莫能知;③虽知而莫能言;④斧斤考击,以讹传讹。

      4、完成习题。

      5、比较两文(完成第二题)

       体裁        内容       结构      表达方式

  同:借游记,     即事       照应        叙议

      谈感想       明理       连贯        结合

  异:重感,立论  叹、感    叙议交错    叙议并重(政治家特征)

      重辨,驳论  释、感   议-叙-议   描写抒情(文学家本色)

                    ↓

       乘兴而来,有叹而归,感想有二

       有疑而来,疑释而归,见解归一

  [1]

石 钟 山 记 篇2

  一、导入  新课二、解题三、整体感知⒈范读课文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⒋质疑解难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明确:议论(1)――记叙(2)――议论(3)            ↓           ↓           ↓ 质疑――――解疑――――感想 第二课时一、分析第一段(质疑)⒈齐读,思考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明确:    二人说法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说(水石相搏发声说)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李说(石头发音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⒉探讨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            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二、析第二段(解疑)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明确:实地考察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明确: 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两个阶段﹤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⒊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明确:  ① 大石――比喻绘形                 栖鹘――直接绘声﹥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                 鹳鹤――比喻拟声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⒋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明确:水石相搏说声源声音微波-山下石穴罅噌吰如钟鼓不绝风水-中流之大石有窽坎镗鞳之声

  ⒌这一段有两处写到作者的“笑”,这两次“笑”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明确: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⒍小结这一段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清·刘大櫆评:“(苏轼)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三、析第三段(感想)⒈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② 郦道元→不详          (“叹”之“简”)              士大夫―→不肯     渔工水师→不能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得其实 (“笑”之“陋”)探讨:李渤真的可笑吗?明确:不应该,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⒉小结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清·方苞评:“坡公第一首记文”。四、归纳艺术特色明确:因事说理,叙议结合五、探讨    ⒈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⒉和《游褒禅山记》同为游记,但写作上各有特色,请比较两者的异同。明确:  课文项目《游褒禅山记》内容记游。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团,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石 钟 山 记 篇3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 一 教 时

  一、导入  :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 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 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   枹(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g  hóng)   罅(xià)   窾坎(kuǎn kǎn)   莫(mù)   镗鞳(tāng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                                鼓:振动

  3.水石相搏                                搏:拍击

  4.南声函胡                               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                               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歇:消失

  (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四)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

  (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三)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六、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请生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楚,断句正确.

  二、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齐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 

  第二部分(2.3):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4):释疑 

  三、分析赏读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5、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6、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8、.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 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作业 :

  1、学案中的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

  3、翻译背诵全文。

  附板书

  [1]

石 钟 山 记 篇4

  教学设计-------版权属于原来所有作者

  教学目标 

  (一)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二)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重点

  实词析疑:

  鼓:①乐器。例。噌吰如钟鼓绝。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

  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   枹(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g  hóng)   罅(xià)   窾坎(kuǎn kǎn)   莫(mù)   镗鞳(tāng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__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四)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

石 钟 山 记

石 钟 山 记(通用12篇)石 钟 山 记 篇1  【教学目标 】  理解:①作者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