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项 脊 轩 志

2024-06-053

项 脊 轩 志(通用17篇)

项 脊 轩 志 篇1

  教学目标 :

  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唐宋派”

  ⒉介绍“项脊轩”

  “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⒊介绍“志”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

  ⒉编写结构提纲

  明确:第一部分(1~4节):主体(18岁作)

  第二部分(5~6节):补记(35岁左右作)

  ⒊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承上启下

  四、具体分析

  ㈠析“可喜”

  ⒈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

  明确:         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

  轩〈  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

  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

  ⒉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明确:

  狭小                    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                    安静

  ※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⒊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

  ⒋齐读、小结

  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到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

  ㈡析“可悲”

  ⒈作者写了哪些“可悲”之事?主要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            诸父异爨

  母亲早逝

  细节(白描)〈 祖母厚望

  妻逝无聊

  ⒉明朝·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评归有光的文章:“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正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特色。请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对哪些细节描写体会最深。

  明确:

  人物

  细节描写

  人物特点

  作者感情

  诸父

  东犬西吠…

  鸡栖与庭

  兄弟隔膜

  天伦不再

  家道败落

  无限感慨

  母亲

  叩门扉曰

  关怀爱抚

  母爱难忘

  【“余泣”】

  祖母

  阖门持笏

  关怀怜

  爱期待

  遗教难忘

  【“长号不自禁”】

  妻子

  问古事、学书

  快乐真挚

  恩爱难忘

  【“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穿插名家评价: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林纾

  ⒊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欢愉惨恻”的情感。

  ⒋小结

  作者围绕项脊轩,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追念母亲祖母妻子,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清·梅曾亮评:“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五、归纳写作特色

  选取生活琐事,撷取典型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感情。

  六、全文归纳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寄情,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明末清初·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项 脊 轩 志 篇2

  《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1] [2] 下一页  

项 脊 轩 志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 ,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三. 正音,正义,解题

  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㈡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

  ㈣ 在朗读过程中正义。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动词,表示对的意思。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

  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

  四.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提问找出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再读课文体味感情。

  附: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一.作者

  归有光:今之欧阳修,明文第一。  唐宋派代表。

  二 解题

  怀宗追远   

  项脊轩 书斋狭小

  三正义

  1.  得 然 凡/而 若 汝

  2.  数词用法:无量词

  3.  词类活用:名作状

  名作动

  4.  句式:判断

  疑问

  四.      文眼:喜,悲。

项 脊 轩 志 篇4

  成都二十中语文教研组 吴张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其琴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刘禹锡《陋室铭》“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有诗意地栖居情怀。归有光这篇散文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

  二、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作者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解读

  ⑴散文往往以情取胜,描写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叙述能娓娓道来,情蕴浑然,说理能不紧不慢、情理交融。作者喜欢用一句话、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把他叫做“文眼”,请找一找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⑵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在文中何位置?独立成段,意义何在?

  明确:承上启下,实现过渡

  点拨:这是局部价值,既然还是文眼,那就全文来说呢?

  明确:是脊梁骨,是纲,统率全文。就是散文的神,行散神聚,纲举目张,此之谓也。

  ⑶如果把它放在文章开头如何?学生讨论。

  明确:上下文转换生硬;先介绍它利于读者了解、显得自然不突兀。

  ⑷作者因何而喜?(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⑸说“悲”却未用“悲”字,用了哪两个同意义的动词?

  明确:“泣”和“号”

  ⑹因什么而泣,又因什么而号呢?尽量用原文词语。

  明确:怀念先妣而泣,瞻顾遗迹,念及大母而号。(细节真切)先妣、大母各指谁?

  ⑺一“泣”一“号”和“哭”有区别吗?

  明确:“哭”强调动作,“泣”和“号”着重情感流露,“号”比“泣”程度深。作者为何对后事是“长号”?

  ⑻那剩下的内容和悲没有关系吗?(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有,先讲家道中落,后讲爱妻亡故,未着一悲,悲已现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⑼那从抒情方式上看,二者的区别在于?

  明确: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⑽文中作者写的几件小事都是回忆往昔的内容吗?

  明确:不是,追忆妻子却写现在的庭中枇杷,虚实结合。

  ⑾总结一下,作者之悲包括哪些人事的感叹呢?

  明确:家道变故、至亲仙逝、功名艰辛、夫妻两隔。

  ⑿启悟:“人有悲欢离合”,能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古来几人?其实物理和人事类同,事物有新旧变迁,人事有喜悲经历。项脊轩累三世,“凡四遭火而不焚”,也许有神护之,那么人生遭际,最终命运又由谁来掌握?念及于此,命运多舛者悲从中来。

  ⒀谈谈作者写的哪个方面也能让你真切体会到悲的意味?

  ①请大家齐读一遍该部分

  ②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讲讲联想到的内容

  ④有感情的读一次

  五、结课、布置作业 :《优化》延伸阅读一、二题。

  六、附:板书

  归有光

  喜(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项脊轩 人事

  悲(家道变故、至亲仙逝、功名艰辛、夫妻两隔)

  作者邮箱:

项 脊 轩 志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作家作品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

  补充注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

  1.订正课后练习二、三。

  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二、讲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三、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业 :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讲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2.学生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5.分析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6段。

  小结: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布置作业 

  1.  课后练习题一。

  2.  背诵全文。

项 脊 轩 志 篇6

  教学目标 :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唐宋派”⒉介绍“项脊轩”“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⒊介绍文体“志”“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⒉知识点归纳⒊编写结构提纲明确:第一部分(1~4节):主体(18岁作)      第二部分(5~6节):补记(35岁左右作)⒋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承上启下四、具体分析 ㈠析“可喜”⒈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明确:         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喜〈  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⒉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明确:      狭小                    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                    安静※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⒊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⒋齐读、小结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但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㈡析“可悲”⒈作者写了哪些“可悲”之事?主要运用什么写法?明确:            诸父异爨                    母亲早逝悲〈 祖母厚望     〉细节(白描)妻逝无聊⒉明·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评归有光的文章:“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正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特色。请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对哪些细节描写体会最深。明确: 人物细节描写人物特点作者感情诸父东犬西吠…鸡栖与庭兄弟隔膜天伦不再家道败落无限感慨母亲叩门扉曰关怀爱抚母爱难忘【“余泣”】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爱期待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穿插名家评价: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林纾⒊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欢愉惨恻”的情感。⒋小结作者围绕项脊轩,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追念母亲祖母妻子,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清·梅曾亮评:“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五、归纳写作特色选取生活琐事,撷取典型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感情。六、全文归纳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寄情,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明末清初·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项 脊 轩 志 篇7

  成都二十中语文教研组 吴张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其琴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刘禹锡《陋室铭》“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有诗意地栖居情怀。归有光这篇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

  二、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作者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解读

  ⑴散文往往以情取胜,描写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叙述能娓娓道来,情蕴浑然,说理能不紧不慢、情理交融。作者喜欢用一句话、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把他叫做“文眼”,请找一找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⑵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在文中何位置?独立成段,意义何在?

  明确:承上启下,实现过渡

  点拨:这是局部价值,既然还是文眼,那就全文来说呢?

  明确:是脊梁骨,是纲,统率全文。就是散文的神,行散神聚,纲举目张,此之谓也。

  ⑶如果把它放在文章开头如何?学生讨论。

  明确:上下文转换生硬;先介绍它利于读者了解、显得自然不突兀。

  ⑷作者因何而喜?(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⑸说“悲”却未用“悲”字,用了哪两个同意义的动词?

  明确:“泣”和“号”

  ⑹因什么而泣,又因什么而号呢?尽量用原文词语。

  明确:怀念先妣而泣,瞻顾遗迹,念及大母而号。(细节真切)先妣、大母各指谁?

  ⑺一“泣”一“号”和“哭”有区别吗?

  明确:“哭”强调动作,“泣”和“号”着重情感流露,“号”比“泣”程度深。作者为何对后事是“长号”?

  ⑻那剩下的内容和悲没有关系吗?(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有,先讲家道中落,后讲爱妻亡故,未着一悲,悲已现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⑼那从抒情方式上看,二者的区别在于?

  明确: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⑽文中作者写的几件小事都是回忆往昔的内容吗?

  明确:不是,追忆妻子却写现在的庭中枇杷,虚实结合。

  ⑾总结一下,作者之悲包括哪些人事的感叹呢?

  明确:家道变故、至亲仙逝、功名艰辛、夫妻两隔。

  ⑿启悟:“人有悲欢离合”,能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古来几人?其实物理和人事类同,事物有新旧变迁,人事有喜悲经历。项脊轩累三世,“凡四遭火而不焚”,也许有神护之,那么人生遭际,最终命运又由谁来掌握?念及于此,命运多舛者悲从中来。

  ⒀谈谈作者写的哪个方面也能让你真切体会到悲的意味?

  ①请大家齐读一遍该部分

  ②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讲讲联想到的内容

  ④有感情的读一次

  五、结课、布置作业 :《优化》延伸阅读一、二题。

  六、附: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喜(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项脊轩 人事

  悲(家道变故、至亲仙逝、功名艰辛、夫妻两隔)

  作者邮箱:

项 脊 轩 志 篇8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难点重点

  (一)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分析: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二)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姬,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三)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分析: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在写作上也还有借鉴的价值。

  (四)课文第5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分析:作者撰写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五)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六)作者写本文时,原是不分段的。而现在的各种选本里,都给它划分了段落,但划分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课文中划在第2段里,有的选本则放在第1段末尾。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一种划分的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分析:按照林纾的说法,这篇课文“有‘轩’字为主人翁,则人事变迁,家道坎凛,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春觉斋论文》)它记的是物,写的是情。如果说项脊轩是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的话,那么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文。文章前半篇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后半篇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余居干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

  这句话放在第1段末尾不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在开启下文。换句话说,这句话跟下文的关系比跟上文的关系更为密切。

  顺便说一下,有的选本以“枢亦泣”为界,将“可悲”的事再分为两段:这样,上述那句话就应该独立成为一段,因为它管的范围至少要到“令人长号不自禁”为止。

  (七)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狐狐”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课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八)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

项 脊 轩 志

项 脊 轩 志(通用17篇)项 脊 轩 志 篇1  教学目标 :  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