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阿Q正传

2024-06-053

阿Q正传(通用13篇)

阿Q正传 篇1

  教案示例1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练习,要求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步骤:①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②课堂上安排30分钟由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③抽查“概述”文字,适当评点,举一反三,让全体学生基本了解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共分九章。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④课外作业 可布置学生根据“评点”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研习课文

  1设想: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学习时,导读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步骤: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章,拟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探讨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体味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回答两个“旁批”提问,初步了解赵太爷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学习第二章,拟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学习第三章,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课时:学习第四章,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即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受的可悲结果,进一步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学习第五章,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进而认识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学习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总而言之,中间三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③第三课时:学习第七、八两章。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七、八两章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以上为第七章的主要情节)

  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以上为第八章的主要情节)

  ④第四课时:学习第九章。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三、拓展探究

  1设想:安排一课时,用于鉴赏要点(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艺术特色),处理练习,为“单元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体会”“把握”等要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步骤:结合练习一,探讨的创作意图,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如有必要,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阅读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简析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结合练习四,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练习六安排在课外完成。

  教案点评:

  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昆仑,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流的精品。这样千古不朽的名著,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为此,教学该文时可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教案示例2

  【重点】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难点】

  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

  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关于鲁迅及其创作

  (1)少年时家道衰落;

  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

  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

  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

  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二 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意

  舂来(chōng)  鄙薄(bǐ)       犯忌(jì)    抵触(chù)

  出豸(zhì)    擎起手(qíng)   鼾声(hān)  

  怃然(wǔ)    托庇(bì)       错愕(è)    

  2.解释加点的字

  素不相能(向来)(和睦)

  咸与维新(都)(参与)

  初隽秀才(考取)

  茶坊酒肆(店铺)

  秋行夏令(时令)

  三 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 分析第一部分

  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

  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问: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总结

  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未庄人几乎不怎么进城,在革命的风波波及未庄时人们探头探脑地调查,把自由党说成“柿油党”,把证章说成“顶子”以及关于辫子的盘法等细节,都反映出未庄的落后、封闭的特点。

  问: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阿Q有什么样的表现?依据原文回答。

  总结

  阿Q头上长了癞疮症,别人奚落时,他觉得自己头上仿佛“是一种高尚的光荣”,别人还不配。

  阿Q被人揪住辫子打了,他总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当别人打他时要他说“我是畜生”,他就说自己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

  他的洋钱被赌徒抢走之后,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于是又飘飘然得意地胜了。

  请用一些词归纳这种表现。

  总结: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尊自大  欺弱怕强 自我陶醉 。

  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革命涉及未庄时也十分清晰地渗透在他的言行中。

  问:革命的消息是怎么样传到未庄的?

  总结

  “举人老爷的船”趁黑来到了未庄,给未庄带来“大不安”,未庄人风传革命的消息。

  问:未庄的传闻有几种?

  总结

  序号   传闻来源        船上载物    使命            结果

  1    茶坊酒肆    举人老爷    逃难            不详

  2    邹 七 嫂     破衣箱     寄存             退回

  3    谣    言      箱子长信    排亲寄存      藏起来

  问:邹七嫂真的知道内情吗?

  总结

  其实邹七嫂也许是依赵太爷的吩咐这么说的,因为不知城里局势如何,赵太爷希望极力摆脱与举人老爷之间的瓜葛。从中可看出恐惧、狡猾的封建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

  问:革命风潮涉及未庄了,从中可看出举人老爷由于害怕革命而慌恐,赵太爷由于看不准形势而狡猾;那么未庄的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总结

  未庄人“大不安”“人心”“摇动”,可看出未庄百姓的怯懦、多颖、蒙味、闭幕和封建。

  问:阿Q生活在未庄这样一个环境,又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他对革命的态度是什么呢?

  总结

  由“深恶痛绝之”到“神经”“快意”,以至于想“投降革命党”。

  阿Q对革命的要求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自发觉醒,但他同时又是带着小生产者的传统的和有观念来认识革命的。

  我们一起来看阿Q在谷祠中的四处心理活动。

  第一种:阿Q想像中的革命党人。

  问: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革命党人使用的武器,这种武器在阿Q的想象中出现,有什么特点?

  明确:武器列举不厌其烦,亦中亦西,亦古亦今,有“炸弹”“洋炮”“钩铺枪”“三尖两刃刀”武器的混乱反映出阿Q思想的混乱,混沌。

  第二种:阿Q想像的革命对象。

  问:阿Q的革命手段是什么?

  总结:杀光。

  问:阿Q要杀的对头有谁?具体原因是什么?

  总结: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小D和五胡,因为他们都曾欺侮过阿Q。

  阿Q将小D和赵太爷放在一起作业 革命对象,可以看出他对革命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坚定的决心。

  第三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一。

  问:阿Q对“宁式床”和“钱家的桌椅”的向往表现了什么?

  总结:反映了阿Q的贪心,想改变现有地位的心态。从中可看出阿Q的革命是为了营利。

  问:作者使用了“直走进去”“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可看出阿Q的什么心态?

  总结:可看出阿Q不可一世的神气,代替赵太爷成为未庄的头面人物,摆起了架子。

  第四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二。

  问:阿Q想象中对几个女人分别作了什么评价?

  总结:赵司晨的妹子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不是好东西

  吴妈太大

  秀才老婆眼胞上有疤

  问:阿Q是用什么标准去评价这几个女人的?

  总结:封建意识和封建习俗。

  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希望改变现状) 想象 

  问:阿Q向往的是革命吗?如果阿Q真的“革命成功”,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结

  阿Q所向往的并非革命,从他的想象中可看出他的革命只是对旧有封建制度的适应,只是要改变在现有社会中的低下地位。这种革命目的,注定他的革命目标不够明确,信心不够坚定,也就不会成功。

  了解了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我们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阿Q式的人物,有时从我们自己身上也许也会看到阿Q的影子。

  思考: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作业 :

  阿Q死了,小说中虽没说他碰过女人,但阿Q并不像小尼姑所说的“断子绝孙”,据我们一些考据家研究,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你怎么看这个现象:写一篇700字的小文

  【板书设计】

  一、鲁迅及其创作

  1鲁迅生平:

  家道中落 →医学救国→弃医从文 

  2鲁迅创作

  二、

  1典型环境——未庄

  封建、闭幕、落后

  2阿Q的“精神胜利法”

  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我满足 自我陶醉

  3阿Q的革命

  “深恶痛绝之”→“神经”→“投降革命党”

  4现实意义

  探究活动

  1.鲁迅写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呐喊>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的成因》。

  (2)关于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③扩充想像法。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

阿Q正传 篇2

  文/王国彬

  【导学新概念】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去“杂取种种人”,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这样,就使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资料显示屏】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语)。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概而言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迫害,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鞭挞了封建卫道者的丑恶灵魂,提出了启发群众觉悟的问题。就艺术特色而言,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语言极富民族化、个性化。

  据周遐寿先生研究,阿Q这个艺术形象里有两个极原始的模型。一个叫谢阿桂,他住在绍兴新台门东面的戴家台门里。还有一个是谢阿桂的弟弟叫阿有。这两个人都是流浪汉,常常住在土谷祠内。又据评论家的分析,鲁迅先生创作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享有世界声誉,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设计思路

  包含的分量重,篇幅长(把一部中篇小说的全文放进中学语文教材,这在语文教材编写史上是第一次),而用于教读的课时又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中抓住重点开展教学。具体说来,拟安排2课时,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安排2课时,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安排2课时,在品味小说语言的基础上,把握这部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

  二、教法展示

  (一)走近阿Q,了解阿Q

  1设想:由练习一和练习二切入,讨论三个问题,安排两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用于分组搜集有关资料,编写发言提纲,第二课时用于就所拟问题发表意见。

  2问题:①阿Q是个怎样的人?②如何看待阿Q的革命?③阿Q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3步骤: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三个问题(见上)中的一个,可以集体探讨,也可以个别完成,提倡搜集课本以外的资料。编写发言提纲,必须做到有观点,有论据,言之成理。

  第二课时,让学生逐个问题发表意见,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做好以下三件事:组织有序讨论,控制时间分配,明确各问答案。

  这三个问题的参考答案依次为:①阿Q是农村的雇农,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深受压迫,思想上麻木不仁,特别是在失败、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不敢承认自己失败,而是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他是受剥削受压迫、愚昧落后民众的代表,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的集大成。(学者林兴宅对阿Q性格的十个方面的概括可供参考)②阿Q是个受压迫者,有革命的潜在的要求,表现在辛亥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他比较快地振奋起来,高喊“造反了,造反了”。但是阿Q的革命脱离不了他的愚昧,他的革命纲领就是拿点东西,“我要什么就是什么”。还有,阿Q敌我不分,成功后,要杀赵太爷,但小D也要杀掉,这一切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自发的农民斗争的某些特点。③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这个悲惨结局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团漆黑;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依然是那样麻木。

  (二)寻找幽默,体会严肃

  1设想:由练习四切入,围绕“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搜集材料,展开讨论。

  2步骤:第一课时,阅读练习四的文字,板书“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及“旁批”,标记悲喜交织融合的语句,分析归纳,形成观点,找出例证,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之后,形成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由学生根据上堂课的研究成果各抒己见。此时教师注意两点即可:一是同学们的发言只要不是太离谱就应该视为“合格”,二是发言的人尽量多一些,才有代表性。

  讨论题的参考答案要点: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说的前面大部分章节喜剧性较强,集中表现在“优胜纪略”“续优胜纪略”和“恋爱的悲剧”三章中;后面两章的悲剧色彩越来越浓,喜剧色彩越来越淡,尤其到了“大团圆”这一章,读者几乎笑不出来了。另一种是喜剧情节中包含着悲剧的因素,比如阿Q被赵太爷剥夺了生活来源之后,阿Q去静修庵偷萝卜的情节,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个喜剧,令人忍俊不禁,其实却是阿Q落魄时的真实写照。请记住,笑,只是看懂了文字;悲,才算悟出了内涵。

  (三)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1设想:有人说,鲁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有人说,鲁迅的小说常常运用杂文式的笔法,给读者一个非常突出的印象。准此,则可安排两课时有选择地通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风格,揣摩人物性格,从而学习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2步骤:第一课时,朗读第一章至第六章的部分文字,回答“旁批”中有关语言运用的提问。不朗读的文字由教师概括大意,用串联词连接上下文。

  第二课时,方法同前,任务是第七至第九章。

  以“序”为例作如下示范:

  师: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主要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作者首先交代了小说的名目,批判了“正名论”,讽刺了遗老遗少保存“国粹”的主张。其次交代了阿Q没有姓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部分文字,思考并回答“旁批”中的有关提问。

  生:朗读“第二,立传的通例”至“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朗读之后,由学生回答“会”“配”等词的妙用。(答案要点: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只因为赵太爷心里认为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污辱了赵家的列祖列宗。由此可见,赵太爷是一个地道的蛮横霸道的土霸王。)

  师:接下来,小说还交代了阿Q无名、无籍贯,不乏讽刺,不乏幽默。你想想,这样的一个人还有什么地位可言?他的处境能不悲惨吗?

  设计B

  一、设计思路

  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昆仑,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流的精品。这样千古不朽的名著,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为此,教学该文时可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二、教法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练习,要求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步骤:①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②课堂上安排30分钟由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③抽查“概述”文字,适当评点,举一反三,让全体学生基本了解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共分九章。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④课外作业 可布置学生根据“评点”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部分点击

  1设想: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学习时,导读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步骤: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章,拟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探讨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体味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回答两个“旁批”提问,初步了解赵太爷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学习第二章,拟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学习第三章,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课时:学习第四章,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即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受的可悲结果,进一步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学习第五章,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进而认识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学习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总而言之,中间三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③第三课时:学习第七、八两章。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七、八两章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以上为第七章的主要情节)

  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以上为第八章的主要情节)

  ④第四课时:学习第九章。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三)拉网收鱼

  1设想:安排一课时,用于鉴赏要点(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艺术特色),处理练习,为“单元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体会”“把握”等要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步骤:结合练习一,探讨的创作意图,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如有必要,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阅读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简析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结合练习四,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练习六安排在课外完成。

  设计C

  一、设计思路

  《我说鲁迅》说得好:“鲁迅是中国人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读过鲁迅的作品,或大或小地受到鲁迅的影响,有关鲁迅的话题实在太多太多。”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认真地研读它、分析它,无疑有益于对鲁迅先生的全面了解。基于这种想法,教学时可大胆尝试研究性学习这种方法,让学生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写作小论文。

  二、步骤

  1用两节课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各章大意(各章大意参见设计B),简要回答“旁批”中的问题(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可延伸至课外去完成。

  2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制作卡片。为方便学生有的放矢,各取所需,教师可提供若干标题由学生自选,标题尽可能设难、中、易三类:

  《从阿Q的悲剧看辛亥革命》

  《浅淡阿Q的精神胜利法》

  《小议阿Q的美梦》

  《从革命的目的看阿Q其人》

  《“画圆”启示录》

  《浅析〈〉中的幽默和讽刺》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一字一词见功力》

  《我看〈〉中的》

  《我与鲁迅对话》

  《我为鲁迅先生进一言》

  为了便于学生快捷寻找有关资料,教师可做如下“指津”:

  王富仁《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见课本第76页);

  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见1998版高中语文试验本第123页);

  《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资料”;

  《语文读本》上的有关篇目。

  如条件许可,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去搜集、摘抄有关研究鲁迅先生的资料。资料搜集之后,要求学生初步筛选,以备写作之用。

  3用一节课列写作提纲。列提纲前,教师必须作适当指导。总的原则是,观点应鲜明,切入点要小,论据要可靠,条理须清晰。倘若教师能现身说法,以“下水”论文为例作指导,效果肯定会很好。提纲列完之后,教师要逐一批阅,不合要求者必须令其重来。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多找些学生面谈,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

  4用一节课作文。(略)

  5用一节课讲评。讲评要学习解剖麻雀的方法,不求全责备,不人人过关。只要学生能动手写,能写出一篇“论文”来,能说出一两点理由来,就都应给予肯定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阿Q正传 篇3

  【导学新概念】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去“杂取种种人”,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这样,就使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资料显示屏】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语)。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概而言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迫害,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鞭挞了封建卫道者的丑恶灵魂,提出了启发群众觉悟的问题。就艺术特色而言,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语言极富民族化、个性化。 

  据周遐寿先生研究,阿Q这个艺术形象里有两个极原始的模型。一个叫谢阿桂,他住在绍兴新台门东面的戴家台门里。还有一个是谢阿桂的弟弟叫阿有。这两个人都是流浪汉,常常住在土谷祠内。又据评论家的分析,鲁迅先生创作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享有世界声誉,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设计思路 

  包含的分量重,篇幅长(把一部中篇小说的全文放进中学语文教材,这在语文教材编写史上是第一次),而用于教读的课时又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中抓住重点开展教学。具体说来,拟安排2课时,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安排2课时,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安排2课时,在品味小说语言的基础上,把握这部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 

  二、教法展示 

  (一)走近阿Q,了解阿Q 

  1设想:由练习一和练习二切入,讨论三个问题,安排两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用于分组搜集有关资料,编写发言提纲,第二课时用于就所拟问题发表意见。 

  2问题:①阿Q是个怎样的人?②如何看待阿Q的革命?③阿Q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3步骤: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三个问题(见上)中的一个,可以集体探讨,也可以个别完成,提倡搜集课本以外的资料。编写发言提纲,必须做到有观点,有论据,言之成理。 

  第二课时,让学生逐个问题发表意见,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做好以下三件事:组织有序讨论,控制时间分配,明确各问答案。 

  这三个问题的参考答案依次为:①阿Q是农村的雇农,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深受压迫,思想上麻木不仁,特别是在失败、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不敢承认自己失败,而是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他是受剥削受压迫、愚昧落后民众的代表,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的集大成。(学者林兴宅对阿Q性格的十个方面的概括可供参考)②阿Q是个受压迫者,有革命的潜在的要求,表现在辛亥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他比较快地振奋起来,高喊“造反了,造反了”。但是阿Q的革命脱离不了他的愚昧,他的革命纲领就是拿点东西,“我要什么就是什么”。还有,阿Q敌我不分,成功后,要杀赵太爷,但小D也要杀掉,这一切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自发的农民斗争的某些特点。③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这个悲惨结局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团漆黑;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依然是那样麻木。 

  (二)寻找幽默,体会严肃 

  1设想:由练习四切入,围绕“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搜集材料,展开讨论。 

  2步骤:第一课时,阅读练习四的文字,板书“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及“旁批”,标记悲喜交织融合的语句,分析归纳,形成观点,找出例证,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之后,形成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由学生根据上堂课的研究成果各抒己见。此时教师注意两点即可:一是同学们的发言只要不是太离谱就应该视为“合格”,二是发言的人尽量多一些,才有代表性。 

  讨论题的参考答案要点: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说的前面大部分章节喜剧性较强,集中表现在“优胜纪略”“续优胜纪略”和“恋爱的悲剧”三章中;后面两章的悲剧色彩越来越浓,喜剧色彩越来越淡,尤其到了“大团圆”这一章,读者几乎笑不出来了。另一种是喜剧情节中包含着悲剧的因素,比如阿Q被赵太爷剥夺了生活来源之后,阿Q去静修庵偷萝卜的情节,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个喜剧,令人忍俊不禁,其实却是阿Q落魄时的真实写照。请记住,笑,只是看懂了文字;悲,才算悟出了内涵。 

  (三)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1设想:有人说,鲁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有人说,鲁迅的小说常常运用杂文式的笔法,给读者一个非常突出的印象。准此,则可安排两课时有选择地通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风格,揣摩人物性格,从而学习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2步骤:第一课时,朗读第一章至第六章的部分文字,回答“旁批”中有关语言运用的提问。不朗读的文字由教师概括大意,用串联词连接上下文。 

  第二课时,方法同前,任务是第七至第九章。 

  以“序”为例作如下示范: 

  师: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主要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作者首先交代了小说的名目,批判了“正名论”,讽刺了遗老遗少保存“国粹”的主张。其次交代了阿Q没有姓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部分文字,思考并回答“旁批”中的有关提问。 

  生:朗读“第二,立传的通例”至“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朗读之后,由学生回答“会”“配”等词的妙用。(答案要点: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只因为赵太爷心里认为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污辱了赵家的列祖列宗。由此可见,赵太爷是一个地道的蛮横霸道的土霸王。) 

  师:接下来,小说还交代了阿Q无名、无籍贯,不乏讽刺,不乏幽默。你想想,这样的一个人还有什么地位可言?他的处境能不悲惨吗? 

  设计B 

  一、设计思路 

  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昆仑,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流的精品。这样千古不朽的名著,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为此,教学该文时可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二、教法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练习,要求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步骤:①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②课堂上安排30分钟由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③抽查“概述”文字,适当评点,举一反三,让全体学生基本了解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共分九章。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④课外作业 可布置学生根据“评点”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部分点击 

  1设想: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学习时,导读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步骤: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章,拟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探讨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体味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回答两个“旁批”提问,初步了解赵太爷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学习第二章,拟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学习第三章,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课时:学习第四章,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即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受的可悲结果,进一步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学习第五章,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进而认识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学习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总而言之,中间三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③第三课时:学习第七、八两章。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七、八两章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以上为第七章的主要情节) 

  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以上为第八章的主要情节) 

  ④第四课时:学习第九章。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三)拉网收鱼 

  1设想:安排一课时,用于鉴赏要点(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艺术特色),处理练习,为“单元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体会”“把握”等要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步骤:结合练习一,探讨的创作意图,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如有必要,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阅读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简析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结合练习四,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练习六安排在课外完成。 

  设计C 

  一、设计思路 

  《我说鲁迅》说得好:“鲁迅是中国人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读过鲁迅的作品,或大或小地受到鲁迅的影响,有关鲁迅的话题实在太多太多。”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认真地研读它、分析它,无疑有益于对鲁迅先生的全面了解。基于这种想法,教学时可大胆尝试研究性学习这种方法,让学生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写作小论文。 

  二、步骤 

  1用两节课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各章大意(各章大意参见设计B),简要回答“旁批”中的问题(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可延伸至课外去完成。 

  2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制作卡片。为方便学生有的放矢,各取所需,教师可提供若干标题由学生自选,标题尽可能设难、中、易三类: 

  《从阿Q的悲剧看辛亥革命》 

  《浅淡阿Q的精神胜利法》 

  《小议阿Q的美梦》 

  《从革命的目的看阿Q其人》 

  《“画圆”启示录》 

  《浅析〈〉中的幽默和讽刺》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一字一词见功力》 

  《我看〈〉中的》 

  《我与鲁迅对话》 

  《我为鲁迅先生进一言》 

  为了便于学生快捷寻找有关资料,教师可做如下“指津”: 

  王富仁《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见课本第76页); 

  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见1998版高中语文试验本第123页); 

  《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资料”; 

  《语文读本》上的有关篇目。 

  如条件许可,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去搜集、摘抄有关研究鲁迅先生的资料。资料搜集之后,要求学生初步筛选,以备写作之用。 

  3用一节课列写作提纲。列提纲前,教师必须作适当指导。总的原则是,观点应鲜明,切入点要小,论据要可靠,条理须清晰。倘若教师能现身说法,以“下水”论文为例作指导,效果肯定会很好。提纲列完之后,教师要逐一批阅,不合要求者必须令其重来。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多找些学生面谈,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 

  4用一节课作文。(略) 

  5用一节课讲评。讲评要学习解剖麻雀的方法,不求全责备,不人人过关。只要学生能动手写,能写出一篇“论文”来,能说出一两点理由来,就都应给予肯定 

阿Q正传 篇4

  一、课文悟读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二、亮点探究

  1. 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探究学习: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因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

阿Q正传

阿Q正传(通用13篇)阿Q正传 篇1  教案示例1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