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通用16篇)
墙上的斑点 篇1
苏鹏程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2. 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3. 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4. 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感知诊断性学习;第二课时研究性比较、拓展)
教学方法:研究解读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系统,用于播放课件●—1,●—2。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 板书课题
由《变形记》的表现手法不同于传统小说导出课题。
屏显课题、作者。(●—1—2)
屏显资料(●—1—3),教师深情的诵读: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沈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屏显弗吉尼亚·伍尔夫照片(●—1—4)
二 了解作家的真实观及艺术主张
1.请一生读注①
2.补充作家生平资料及其“内在真实”观(屏显●—1—5)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生于伦敦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家庭。伍尔夫自幼在父亲的书房里受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书籍的滋养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极丰富细腻的情感和高贵敏感的气质。
也许是精神世界太丰富敏感的缘故,伍尔夫漠视甚至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而不管它们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
3.简介意识流小说(●—1—6)
20 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以伍尔夫为代表的新流派。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得名。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人物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的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
三.带着任务读课文
1. 读准字音辨准字形;
2. 圈划出“我”直接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的语句,数数共有几处。
四. 诊断性检测(●—1—7)
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簇(cù)拥 赝(yàn)品 别墅(shù) 铁箍(gū)
b.茎(jìng)干 笼罩(zhào) 芜菁(jīng) 呆滞(zhì)
c.地毯(tǎn) 古冢(zhǒng) 都铎(duó) 箭镞(cú)
d.鳍(qí)翅 鸟窠(kē) 怂(cóng)恿 褶(zhé)皱
2.判断下列成语使用是否正确(●—1—8)
⑴.这个地区位处热带雨林地区,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小河,跳下山崖,形成
一幅幅壮美的瀑布。(错误,只能用于别的事物,表比喻)
⑵.这件事不能长期拖延下去不做决断,悬而不决对谁都没有好处。(错误,与前一
分句重复)
⑶.他为人闲散,回到家吃得心满意足之后,却什么正事都不干。(错误,应用“酒
饱饭足” )
五. 找出“我”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的语句,播放动画结构图(●—1—9)
六.作业 :
1.结合《〈墙上的斑点〉评析》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猜测联想的脉络。
2.思考“墙上的斑点” 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伍尔夫的“内在真实”观
由熟悉的电影提出问题:真实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伍尔夫所追求的真实与传统文学的真实有什么不同?
学生忆答。
屏显资料(课件●—2—2)
二.研究小说的结构,理解“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1.这是一篇奇特的小说,全文四千余字几乎全是些内心活动,而写外部现实存在的事物仅仅一个斑点而已。你能用简练的话对人物的外部活动加以概括吗?(提示:一个女人在冬日的午后发现墙上有个斑点,对它展开种种猜测、联想,最后发现是一只蜗牛。)
2.从“斑点”出发展开猜测联想共有几次?
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⑴.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
⑵.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
⑶.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⑷.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
⑸.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
⑹.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⑺.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屏显动画结构图(课件●—2—3)(略)
3.由“斑点”出发“我”都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感慨?试挑出最感兴趣或最不好理解的一段一起议一议。
师生共同梳理,屏显动画结构图(课件●—2—4)(略)
4.理解“墙上的”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
屏显并讲解(课件●—2—5):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屏显花瓣图(课件●—2—6),强化结构特点。
三. 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1.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请举实例说明之(课件●—2—7)。
情节: 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
三要素 人物: 姓氏名号、服饰状貌、言谈举止、喜怒哀乐……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是什么?(课件●—2—8)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编排故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社会历史风貌。
意识流小说则着重表现人的意识活动,特别是潜意识的活动(外部现实世界的面貌是模糊不清的)。它以意识流动为内容和结构,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仿佛在心灵网的主页上不停的点击、链接,一张张的心理页面,甚至是潜意识的页面,在读者面前闪现,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3.屏显动画结构及内容图(课件●—2—9)
4. 说说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哪些不同?
(1)记录意识流程,取消故事情节。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2)直面心灵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面;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3)点击社会人生,叙述极具跳跃性。
有人批评伍尔夫过于关注自我,远离社会生活,大家同意么?
讨论、明确:作者写环境写生活,着笔于心理层面,是社会生活的投影,没有所谓
的完整性、连续性,常常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 “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四.探究拓展
1.作者对墙上的斑点最初的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
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课件●—2—10)?
探究学习:这是作者为小说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念的反映。在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2.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写道:“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
是多么无知……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段话深刻表现了( ) (课件●—2—11)
a. 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b. 19世纪之前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c. 现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识。
d. 19世纪之前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识。
探究学习:这道选择题貌似简单,但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却并不容易。这里首先要把握意识流小说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点,同时要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观念以及她的创作心境。我们知道,意识流小说是上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从其现实性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排除b和d两个选项。再从意识流小说家接受的是非理性主义思想人手,联系弗吉尼亚·伍尔夫时时处于一种封闭孤独的心理状态,时时感受到命运的不确定性的思想意识,由此可以推断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
五.课堂练习:围绕“#”展开辐射式联想(课件●—2—12)。
六.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段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课件●—2—13)。
附: 板书设计
墙 上 的 斑 点
弗吉尼亚·伍尔夫
表现手法: 回忆 内心独白 联想 象征
记录意识流程,取消故事情节
特 点 直面心灵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点击社会人生,叙述跳跃性强
作者邮箱:
墙上的斑点 篇2
一、课文悟读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作,坦率地讲,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读得非常艰难,而且硬着头皮读了三遍以后,最终却只能以痴人说梦、不知所云来概括,而且也正是从它开始,我害怕阅读意识流作品,包括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和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等这些大学生必读的意识流经典名著。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生涯后,当我再一次细读这部作品时,我却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者说获得了某种感受与启迪,又或者说与这部作品产生了共鸣。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的介绍,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或者她)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此外,在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总之,作为小说,它全然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要素,我们对它的性质大约也只能作这样的界定:反小说的小说,用流行的术语表示就是意识流小说。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只有思绪的飞扬、思维的流动,却也能称之为小说,因为它要捕捉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现代小说》中所写的:“小说的适当素材是不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感情、一切思想都是小说的适当素材;头脑和心灵的一切特点都值得吸取;一切知觉印象都有用处。”因此,不是关于那个“斑点”的小说,“斑点”不过是触发她丰富联想与想像的一个媒介而已,小说的主题也正浓缩在她恣肆汪洋的想像和探求中。反复细读这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在“漫不经心”的意识流动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例如她揭示了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真实——生命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它是不确定的甚至神秘的,不可能为它找到明确的结论,正如我们面对面地坐在车厢里,相互观看,只能看到些朦胧的幻影,或者犹如与车厢外的人一样擦肩而过,难以彼此了解。在作品中,弗吉尼亚·伍尔夫还表达了一种“平静的、幸福的联想”——一棵树倒下了,它的生命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换言之,弗吉尼亚·伍尔夫有这样一个信念: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昔的生命体验依然存在于现时的记忆中,从而使个体生命通过转移和延续获得扩展与永恒。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挑战,她愤慨地指出:“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她期待着把这一切陈腐的枷锁都送进垃圾箱,她渴望拥有一个“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没有惠特克年鉴,没有尊卑序列表,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想。总之,蕴涵着弗吉尼亚·伍尔夫许多意义重大的体验和领悟,它触及到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以及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体制和男性观念的问题等等。正因如此,才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撼力与穿透力,给了我们无穷的回味,使我们的灵魂在阅读中得到洗涤。
当然,给我们的感觉远不止这些,例如她的那种自由洒脱的语言,她对排比、类比与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她笔下那种隽永深刻的象征与暗示以及她对人类精神复杂性的阐释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口清澈而深邃的精神之井,则是这口井中泛起的一朵小水花,在你觉得你已看到它、把握它的时候,它已融人井水之中,除非你能喝干井水,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理解了它。
说不清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不尽的。
二、亮点探究
1.体会作者笔下意识流动中产生的每一个幻象(用诗的术语称之为“意象”也未尝不可),请分析它们究竟是作者信马由缰、不着边际、东鳞西爪的产物,还是有着特定的思维指向和清醒的选择,是作者表达思想的载体。
探究学习: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作者意识流动中出现的色彩。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色彩词,而且基本上是冷暖两色交替出现。请看开头一段:作者先连用了四个“红”:“黄色的火光”(通常人的视觉中“火光”也是一种“红”)“火红的炭块”“鲜红的旗帜”“红色骑士”;接着便出现两个“黑”:“黑色岩壁”“呈暗黑色”。“红”与“黑”分属冷暖色调中的两个极致,它们先后出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预示着作品中涌动着两种对立的情感:亢奋与压抑,渴望与沉沦,开放与封闭,自由与禁锢,即作者说的“兴奋或痛苦的思想”。可以说,开头出现的这两种颜色,实际上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接下去出现的幻象,可以说都是这两种情感的形象展示。由此可见,意识流小说中的幻象并非胡思乱想,更不是致幻剂下的怪异形象,它在貌似荒唐的连缀中,表现出作者明确的意识指向,它是作者“注意”与“选择”的结果,正如“意识流”这个概念的发明者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意识始终是对于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感兴趣,并且在思想进行的全部时间,都在欢迎这个,拒绝那个,换言之,都在选择。”
2.有的人认为意识流的作品笔法散漫随意,它是不讲究结构的,从中你找不到任何结构的脉络,你这样认为吗?请以为例,试作探讨分析。
探究学习:人们对意识流小说的误读,很多情况源于对意识流小说结构的这种误解,这也是意识流小说家的美学思想不能持久地为大众所接受的重要因素。其实,意识流小说并非不要结构,只是它们对传统的文本进行了解构,重组了自己的小说结构,或者说是在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和形式中重建了人的经验。即摆脱那种依赖情节及其后续发展的传统的束缚,反对对“事物的精心编造”,转而寻求“表现转瞬即逝的感觉,或头脑中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活动,然后将其与外部同一样式和节奏的一种更加普遍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瞬间的反应、暂时的情绪、短暂的刺激、随意的暗示和游离的想法,实际上‘集中’在与某些相互连贯和构成事物的文体关系上”(安德鲁·桑德斯著,谷启楠等译《牛津英国简明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细读,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事物中的相互连贯”。这里有必要将作者意识的流动作一番剖析。在一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流动方式,一种是跳跃式流动,一种是连环式流动。跳跃式流动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平行跳跃流动,即事物与事物之间处于一种平行的关系。例如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珠宝等,这些事物可以随意编排,不存在排序上的先后。另一类是层进式的跳跃流动,即事物之间存在着浓淡深浅高低大小早晚等关系,例如斑点——钉子——肖像画——老房子——旧房客——火车上所见等等,这些事物无论是它的形式还是意义,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不能任意排列的。连环式流动,类似于我们修辞学上的“顶针”,即由前一个物象引出后一个物象。例如古冢——坟墓或营地——白骨——收藏家(收藏白骨)——牧师(与收藏家通信)——老伴(借考证带老伴旅行)——樱桃酱、书房(此时老伴正想做樱桃酱或收拾书房)——营地或坟墓(牧师的希望)等,可以说这些物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一件事引发出另一件事,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连环关系。由于作者采用了这样两种意识流动的方式,所以,小说在松散的表面下,隐藏着严谨的深层结构。除此以外,小说采用变式反复的手法进行过渡,也使结构变得自然合理。如“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可是不是一个小孔。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假如我在此时此刻站起身来,弄明白果真是——我们怎么说不好呢?——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到底是什么?——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真的,现在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哦,!那是一只蜗牛”。这些过渡句既显示出作者语言的丰富性,更使意识的流动显得环环相扣,前呼后应。
3.请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探究学习: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作用:①用来引导过渡,如在对斑点展开联想之前,她写道:“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这句话既说明了人的思维与意识的特点,也为自己后面的联想奠定了基础。②用来概括总结,例如当她的思路从斑点联想到木块上的裂纹,联想到木板,再联想到树及树的倒下后,写道:“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
这个句子,是对前面一次连续的意识流动的提炼,从中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③用来突现并提升主题,所要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而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活的自由流畅,为此,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相关的哲理式句子,如“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事物是正统,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冒打人十八层地狱的危险”“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这些句子,使文本的意义变得明确起来,使读者对作者头脑中的无数个印象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4.伍尔夫在中写道:“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段话深刻表现了( )
A. 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B.19世纪之前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C. 现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识。
D.19世纪之前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识。
探究学习:这道选择题貌似简单,但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却并不容易。这里首先要把握意识流小说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点,同时要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观念以及她的创作心境。我们知道,意识流小说是上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从其现实性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排除B和D两个选项。再从意识流小说家接受的是非理性主义思想人手,联系弗吉尼亚·伍尔夫时时处于一种封闭孤独的心理状态,时时感受到命运的不确定性的思想意识,由此可以推断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
5.作者对最初的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探究学习:这是作者为小说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念的反映。在作者看来,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三、选题设计
1.从看意识流小说的诗意美。
研究方法: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的语言美(诗性语言)。
(3)的结构美(诗性结构)。
(4)的想像美(诗意想像)。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2.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观。
研究方法:
(1)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基本内涵。
(2)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形成。
(3)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看她的生命观。
(4)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观。
(5)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对我们的启迪。
参读书目:
(1)伍厚凯《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译《伍尔夫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黄梅、张耀东译《伍尔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墙上的斑点 篇3
邓浩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教学目的:
9.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10.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11.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12.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预习;第二课时分析了解小说特点)
教学方法:解读法。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西方表现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也是在20世纪初期,还兴起了一种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流派——意识流小说,今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小说的艺术特色。请看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二.作者介绍: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进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伍 尔夫的主要作品有《墙上的斑点》《海浪》《到灯塔去》《雅格布的房间》《达洛卫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两部。
三.预习诊断:
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 A )
A.簇拥(cu) 赝品(yan) 别墅(shu) 铁箍(gu)
B.积蓄(xu) 笼罩(zhao) 芜菁(jing) 呆滞(chi)
C.地毯(tan) 古冢(zhong) 都铎(duo) 箭镞(cu)
D.鳍翅(qi) 鸟窠(ke) 怂恿(cong) 褶皱(zhe)
2.选词填空:
①大地的寒气 (凛凛、凛冽)逼人,压得树木的纤维一根根地断裂开来。
②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 (挖掘、发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
③惠特克序列表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 (沉迷、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④人们总是本能地 (保护、保障)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
3.判断下列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①这个地区位处热带雨林地区,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如小河,跳下山崖,形成一幅幅壮美的瀑布。(错误,只能用于别的事物,表比喻)
②这件事不能长期拖延下去不做决断,悬而不决对谁都没有好处。(错误,与前一分句重复)
③他为人闲散,回到家吃得心满意足之后,却什么正事都不干。(错误,应用“酒饱饭足”)
四.题解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1915年,伍尔夫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
五.意识流小说与心理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
六.小说的内容与结构形式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2.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3.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4.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7.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在小说中,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
七. 关于小说的主题:
有人曾经指责伍尔夫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象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着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并为之服务的。意识流小说则将人物心理的意识流动作为独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体位置,表现出对传统小说的反叛性。
八.处理课后作业 :略见教师用书。
九.印发易晓明《〈墙上的斑点〉赏析》一文,学生结合文章分析仔细赏读小说。
十.教学后记:
西方现代文学对于习惯于追求情节的中国人来说,阅读甚难,而高中生阅读更难,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文学流派的特点,不必过分纠缠与文字语句。
墙上的斑点 篇4
一、导入语
作者介绍、意识流文学流派的介绍:
多媒体显示: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著名的女作家。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名门之家。弗吉尼亚天分很高,从小就立志要当作家,二十二岁时开始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她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小说——她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创者之一,这方面的小说代表作有《雅各的房间》(1921)、《黛洛维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等。在小说创作之余,她还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收入《普通读者》(1925)和《普通读者二集》(1932)等书之中,此外,她的作品还有传记和女权问题论著《自己的一间屋》(1929)。
教师介绍: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xx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xx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关于意识流文学
多媒体显示并讲解: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而得名。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的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在表现手法上,意识流作家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语言形式的离奇的试验以及舍弃标点符号等等。由于意识流小说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得他们的小说走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终于衰落下来,被其他艺术流派所代替。但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来说,“意识流仍有其可取之处。意识流小说能打破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暂的时间内,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凝聚力。
二、归纳提要
1.学生在第一课时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本篇小说的内容提要。
示例1: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示例2:作品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一个女士由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发的种种联想:她想到生命的神秘,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法庭上的诉讼程序等,最后又回到那个斑点本身,那个斑点不过是只爬在墙上的蜗牛。
示例3:从叙事的角度看,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以内心独白的方式,通过回忆交代了发现斑点的时间、当时的情形、斑点所在的位置、斑点的运动及颜色等情况。第二部分先写猜测斑点是否是钉痕及由此推测所引发的联想;再猜测是否是花瓣的印痕及由此猜测所引发的联想;然后猜测斑点是古冢还是钉头所引发的联想。第三部分写认清斑点,原来是只爬在墙上的蜗牛。
(还可以有很多的示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2.理解墙上斑点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示例1:斑点是生活的某种象征或暗示,作者想探索生活的真相、真谛,生活究竟是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一系列的想像,从古到今,上下求索。也许本来觉得这个斑点是多么的神秘,多么的深奥,于是费了那么多的心思去解释,待她走近一看,原来是只蜗牛。也许生活就这么简单,这么可笑,也许我们的探索还只能永远停留在它的表面。
示例2:“墙上的斑点”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达九次之多,它是作者联想和想像的一个触发点和起点。比如第二段,作者把斑点想像成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又由钉子想到钉子的用途——挂油画,又由此想到房主人等等。文章开头写看到一个斑点,最后点出是蜗牛,首尾呼应。因此可以把斑点看成是作者意识流动的一条联想的线索,也正因为有了这条线索,才使得整篇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示例3:作者对墙上的斑点的最初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我以为这是作者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念的反映。在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并不重要。真正有意义的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示例4:“墙上的斑点”虽然本身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它是作者意识流产生的触点和起点,即由“斑点像什么”或“如果它是什么”来引发作者的意识。结构上,由于“墙上的斑点”的间隔性出现,使得文章张弛有度,伸缩自如。
三、品味课文,随感随录
默读品味课文,在哪些地方有自己的感悟,随手作下点评或批注。
示例1:“只有充塞着光亮和黑暗的空间,中间隔着一条条粗大的茎干,……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会越来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样……”引申联想、想像。
示例2:“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连那些真诚地相信自己不爱听别人赞扬的谦虚而灰色的人们头脑里,也经常会产生这种想法。……”注意连贯、变换而引申生发出来的线索,把握思路的连续性。
示例3:“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怎么会变得“凸出”?因为背景突出主体消隐了。
示例4:“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段话深刻表现了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我们知道,意识流小说是上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时时处于一种封闭孤独的心理状态,时时感受到命运的不确定性的思想意识,由此可以推断出。
“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这段话说明生活是多么的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人与人之间是多么的飘忽不定,生活中充满了偶然和碰巧。
示例5: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色彩词,而且基本上是冷暖两色交替出现。请看开头一段:作者先连用了四个“红”:“黄色的火光”(通常人的视觉中“火光”也是一种“红”)“火红的炭块”“鲜红的旗帜”“红色骑士”;接着便出现两个“黑”:“黑色岩壁”“呈暗黑色”。“红”与“黑”分属冷暖色调中的两个极致,它们先后出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预示着作品中涌动着两种对立的情感:亢奋与压抑,渴望与沉沦,开放与封闭,自由与禁锢,即作者说的“兴奋或痛苦的思想”。可以说,开头出现的这两种颜色,实际上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接下去出现的幻象,可以说都是这两种情感的形象展示。由此可见,意识流小说中的幻象并非胡思乱想,更不是致幻剂下的怪异形象,它在貌似荒唐的连缀中,表现出作者明确的意识指向,它是作者“注意”与“选择”的结果,正如“意识流”这个概念的发明者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意识始终是对于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感兴趣,并且在思想进行的全部时间,都在欢迎这个,拒绝那个,换言之,都在选择。”
示例6: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作用:①用来引导过渡,如在对斑点展开联想之前,她写道:“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这句话既说明了人的思维与意识的特点,也为自己后面的联想奠定了基础。②用来概括总结,例如当她的思路从斑点联想到木块上的裂纹,联想到木板,再联想到树及树的倒下后,写道:“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这个句子,是对前面一次连续的意识流动的提炼,从中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③用来突现并提升主题,《墙上的斑点》所要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而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活的自由流畅,为此,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相关的哲理式句子,如“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事物是正统,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冒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这些句子,使文本的意义变得明确起来,使读者对作者头脑中的无数个印象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四、探究质疑
有的人认为意识流的作品笔法散漫随意,它是不讲究结构的,从中你找不到任何结构的脉络,你这样认为吗?请以《墙上的斑点》为例,试作探讨分析。
人们对意识流小说的误读,很多情况源于对意识流小说结构的这种误解,这也是意识流小说家的美学思想不能持久地为大众所接受的重要原因。其实,意识流小说并非不要结构,只是它们对传统的文本进行了解构,重组了自己的小说结构,或者说是在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和形式中重建了人的经验。即摆脱那种依赖情节及其后续发展的传统的束缚,反对对“事物的精心编造”,转而寻求“表现转瞬即逝的感觉,或头脑中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活动,然后将其与外部同一样式和节奏的一种更加普遍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瞬间的反应、暂时的情绪、短暂的刺激、随意的暗示和游离的想法,实际上‘集中’在与某些相互连贯和构成事物的文体关系上”(安德鲁•桑德斯著,谷启楠等译《牛津英国简明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细读《墙上的斑点》,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事物中的相互连贯”。这里有必要将作者意识的流动作一番剖析。在《墙上的斑点》一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流动方式,一种是跳跃式流动,一种是连环式流动。跳跃式流动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平行跳跃流动,即事物与事物之间处于一种平行的关系。例如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珠宝等,这些事物可以随意编排,不存在排序上的先后。另一类是层进式的跳跃流动,即事物之间存在着浓淡深浅高低大小早晚等关系,例如斑点——钉子——肖像画——老房子——旧房客——火车上所见等等,这些事物无论是它的形式还是意义,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不能任意排列的。连环式流动,类似于我们修辞学上的“顶针”,即由前一个物象引出后一个物象。例如古冢——坟墓或营地——白骨——收藏家(收藏白骨)——牧师(与收藏家通信)——老伴(借考证带老伴旅行)——樱桃酱、书房(此时老伴正想做樱桃酱或收拾书房)——营地或坟墓(牧师的希望)等,可以说这些物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一件事引发出另一件事,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连环关系。由于作者采用了这样两种意识流动的方式,所以,小说在松散的表面下,隐藏着严谨的深层结构。除此以外,小说采用变式反复的手法进行过渡,也使结构变得自然合理。如“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可是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假如我在此时此刻站起身来,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果真是——我们怎么说不好呢?——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真的,现在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这些过渡句既显示出作者语言的丰富性,更使意识的流动显得环环相扣,前呼后应。
五、拓展延伸
以《墙上的斑点》为依据,还可以通过与传统小说的比较,试总结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示例1:传统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意识流小说则通过描绘人的意识来反映个人内心的自省。
示例2: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示例3: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像表现出来。
示例4: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
墙上的斑点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