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教案
墙上的斑点教案(精选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领会叙述的角度对于小说内容和主旨呈现的的作用;
2、认识叙述的繁复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3、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高三年级的一篇外国文学赏析课文,而且是意识流小说,学生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人文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对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更是陌生;另一方面,进入高三后,学生要应付大量的专项基础训练,课时紧张,性情浮躁,难以对这些篇幅较长而且艰涩难懂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讲授本课有较大难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感知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2、分析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阅读经验中走出,抛弃单纯的思想意义式的追求和“情节结构”式的层次分析,了解意识流小说特有的叙事特征和艺术美。
四、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导入新课
1941年,一位有着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慢慢地沉入乌斯河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源。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她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墙上的斑点》(板书),去感受一下这篇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差异性,探究这篇小说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活动2【活动】教学过程
一、初读小说,了解意识流小说叙述主体及其视角
(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
(二)“我”是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三)这篇特殊的小说怎样体现传统小说的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
【讨论明确】
回忆、瞬间 房间 我 联想、发现是蜗牛
二、再读小说,体验意识流小说的内容、主旨及结构
(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阅读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二)《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什么?我们站起来走近它看一看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不去做而要猜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阅读交流】
意识流小说显示的是思维的流动、思想的过程、思考的快感、意识的力量。
(三)意识流小说就是作者笔下意识流动中产生的每一个幻象(用诗的术语称之为“意象”也未尝不可)组合而产生的力量,这些意象有着特定的思维指向和清醒的选择,是作者表达思想的载体小说中“我”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阅读讨论】
一共有六次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板书:现实的折射——探寻:斑点——现实、思想——蜗牛
(四)揣摩小说的结构
六次猜想,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 那么“墙上的斑点”这一意象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小说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
墙上的斑点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