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乘车》教学设计

2024-06-053

《乘车》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乘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 7-3+2=6 6-3-3=0

《乘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恐龙表演吗?

  实物演示动画: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知道大家喜欢观看,你看,他们正乘着公共汽车准备来到我们邵小带大家一起去科技馆呢!他们出发啦!(师:小朋友数一数,车上原来有几个乘客?)学校到了,先上了3个人,有2个小朋友在后面边跑边喊:等等我们,等等我们。”最后他们终于没被丢下,也上了车。(师:前门有几个人上车了?这时,又有几个小朋友赶上车呢?)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看画面说图意。

  师:小朋友,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合作动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刚才动画中乘车的情景。

  2、探索连加。

  指名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2+3+2=7,指名试读算式,再指导读。

  师:2,3,2,7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你们是怎样得出7的呢?

  师小结:哦,老师明白了,就是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得出来的数再与后一个数相加,对吗?

  (师边讲边板书:2+3+2=7)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3、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板书:连加)

  4、探索加减混合。

  我们的公共汽车又要继续往前开。请同学们数一数车上坐了几个小朋友?科技馆到了,后面下来了3个人,前面有2个人上车。

  师:谁能把到科技馆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说一说?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该怎样表示?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

  7+2-3或7-3+2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在书上60页。(小组活动,指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反馈板书:7+2-3=6 7-3+2=6

  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第一个算式先算前面的7+2=9,再算9-3=6,所以7+2-3=6。第二个算式先算前面7-3=4,再算4+2=6,所以7-3+2=6。

  师: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的?(从左边算到右边)

  师:看,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小组讨论)

  师:在这两道算式里都有哪两种运算符号?

  师小结:像这样,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减的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淘气、笑笑和另外三个小朋友乘车时做到前门上后门下,可真遵守公共秩序!这三个小朋友去干什么呢?看,他们请来了看门员小猴子,小猴子说要考考你们,只有通过它的考试,才要让我们进去,愿意接受小猴子的挑战吗?

  ⑴请观察小棒的变化情况,列算式说得数。

  (小猴子先拿出5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走3根。)

  5+2-3=4

  ⑵(出示挂图)图一:树上有8只小鸟。图二:飞走了2只。图三:又飞走了3只。

《乘车》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44页、4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边观察、边说、边算,感知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策略:

  1、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乘车这一熟悉的生活情景的描述,为学生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模拟演示,构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概念。掌握有关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充分注意提示学生要注意运算顺序,先计算前两个数的结果,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

  师:同学们坐过公共汽车吗?每当汽车一到站,就会有上车、下车的人。那我们来做一个“乘车”游戏,愿意吗?

  生:愿意。

  师:现在我和同学们合作表演上车的情境。咱们把讲台看作是汽车,老师呢,就是售票员,谁愿意来当司机呢?(挑选一个男生当司机)。

  师:现在汽车上有2个人,我们要出发了。嘟嘟嘟,……桥北站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先上来了3个同学)嘟嘟嘟,……电力公司站到了,上车的同学请上车,(又上来了2个同学)同学们想一想:你从游戏中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出示课题《乘车》

  二、根据汇报,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汇报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边汇报,边解答。)

  如果是两步计算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解决计算的顺序问题。

  3、汇报讨论结果,根据汇报板书:

  (2 + 1 + 4 = 7 )或(2 + 3 + 2 = 7)

  4、汇报思维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5、(出示图2、图3)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边观察、边讨论、边提问题、边解决。

  (学法同上)

  6、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其它有关数学问题,独立解决。(可能提出有关连减的问题)

  (以上设想,突破了以往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整理、概括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通过不同坡度的教学活动,达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思维过程。(a直接数,再填空,比较计算。b先归类、整理图片,再填空,比较计算。c直接数,再填空,然后归类摆图片,再比较计算。……)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交流。

  (2)汇报结果。

  四、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模拟”、“观察”、“讨论”、“计算”,初步理解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并掌握了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乘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1) 2+7-8=    2+4+9=    8+9-10=   9-8-1=

  3+9+6=   7+8-4=   6+7+1= 10-6+7=

  (2) 27-7+10=   28+8-30=  8+17+20=

  36+7-20=   96-6-90=   54-8-30=

  2.笔算下面各题.

  二、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公共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你们经常乘坐公共汽车出行吗?那么当公共汽车到达一站时人数会发生变化吗?

  生:是的,我经常乘坐, 当公共汽车到达一站是人数会发生变化,因为每到达一站时都会有上车的,也有下车的乘客.

  师:谁能说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当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多时,车上的人会增加;当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少时,车上的人数会减少.

  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这幅图的意思吗?

  生:车上原来有56人,到站后上车的有19人,又下车27人.

  师:看图,说说这幅图中车上的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多了还是少了?

  学生讨论.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三、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上车19人,下车的有27人,下车的比上车的人多,所以现在车上的人数比原来的56人要少.

  (2)车上原来有56人,下车27人,就用56减27,又上车19人,再有56减27的结果加上19就是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3)车上原来有56人加上上车的19人再减去下车的27人,就是车上现在的人数.

  2.演示算法.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就用竖式算一算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学生板演

  [点评]:在计算方法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提倡算法多样化.

  师:同学们,你们也自己试试用这两种方法算算下面两道题:

  学生试算

  85-49+27=    56+42-69=

  四、课堂练习.

  1.看看下列竖式毛病出在哪?

  问:同学们,你能把他们改正过来吗?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点评]:在这个练习中,不仅让学生注意到计算方面容易出现的错误,还让学生注意到在竖式格式上的问题.

  2.练一练

  (1)出示图片.

  题目:星星合唱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了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学生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2)计算下面各题.

  68+25—39= 92—47+36=

  3.思维训练.

  跳绳比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总 数

  小 聪

  24

  30

  90

  小 明

  29

  29

  94

  小 亮

  26

  30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 )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 )下.

  (2)第三次比赛时,小聪跳( )下,小明跳( )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 )下,他第三次可能跳了( )下.

  注明:教师应让学生先讨论,弄懂这个表格的意思,再填空.(3)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因此答案是不唯一的.

  [点评]:这个练习先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简单有趣的问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在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板书设计

《乘车》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乘车小常识,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激发学生主动关心别人,愿意做一名文明小乘客。

  3、在绘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学习重点:

  掌握乘车的安全注意事项。

  学习难点:

  学会系安全带。

  学习用具:

  课件、A4白纸、油画棒

  学习过程:

  一、放音乐带领学生玩开汽车的游戏,引出主题。

  “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开着我们的小汽车来到了我们的课室,那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乘坐过公交车?

  “我们在乘车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二、教师出示教学图片,与学生一起讨论图片上的学生做得对不对?为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文明小乘客呢?

  (1)出示图1:有个同学在公交车上与其他同学大声吵闹,走来走去。

  ——教师:这样的小乘客能做文明小乘客吗?为什么?他该怎么做?

  (2)出示图2:有个同学把头伸到窗外东张西望,而且把手伸出去。

  ——教师:这样的小乘客能做文明小乘客吗?为什么?他该怎么做?

  (3)出示图3:有个同学在公交车上吃东西,而且把垃圾乱扔。

  ——教师:这样的小乘客能做文明小乘客吗?为什么?他该怎么做?

  三、讨论交流:

  我们在乘坐公交车时都要做一个注意安全,讲文明、讲礼貌的同学,不能像图中的同学那样不注意乘车安全,不讲文明礼貌。同学你下次乘车时,你会怎么做?

  候车时的注意事项:

  1、在等候乘坐公共汽(电)车时,要在站台和指定地点等候车辆,不要站在车道(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上候车。

  2、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

  3、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因为在车子还没停稳的时候,如果大家突然拦在车前,往往会使驾驶员措手不及,同时因为候车人的争抢,不巧被人挤倒或把他人挤倒,都可能引发事故。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先下后上,不要争抢。

  乘车时必须做到:

  1、上车后往里走,站在车门口容易被人挤下车。

  2、无论是乘坐公交车还是火车,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都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3、乘坐小轿车、微型客车时,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

  四、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请个别同学讲述正确的乘车方法,然后让全班同学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乘车的行为。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活动延伸:

  1、展示学生作品,讲述作品内容。

  2、组织学生玩“文明小乘客”的模拟游戏。

  《乘车的安全》教学反思

  首先,我通过提问,了解孩子们平时乘坐公交车的经验,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车上看到什么?都坐过哪路车?公交车是什么样子的?车里的前排座位是留给谁坐的……,鼓励孩子们能大胆、积极说出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在看图讲述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积极讲述图中所发生的事,并能正确判断图中的同学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做得不对,这样做有哪些危险,从而了解正确的乘车规则。活动小结时,我请学生说说自己乘坐公交车有没有注意礼貌,遵守交通安全守则,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回答,有的学生还说:“以后我要主动为老爷爷、老奶奶、还有行走不方便的人让座。”在绘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有些学生的画较空洞,没有画出具体的内容,还需要更多的启发、引导。

  通过这次活动,我班学生对安全乘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交通规则。但是在出示最后一张图片司机一只手开车,一只手打电话时,虽然学生能说一只手开车不安全,但是有学生说“我爸爸经常一只手打电话一只手开车”,有的学生说“我爸爸有时候一只手抽烟一只手打电话,烟抽完后用手扔出窗外再开车”。我根据这个情况让学生讨论怎么开车才安全,学生说了很多,我简单总结后让学生回家和爸爸讨论怎样开车更安全,希望学生能了解更多的乘车安全常识,也提醒下爸爸们开车的时候最好不要打电话、抽烟。虽然本次活动还算顺利,学生大多知道了乘车时怎么做才安全。但是我通过本次活动我有一个比较深的感触,我们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注重了言传,没有做到身教。我们用语言告诉孩子怎么做好,怎么做不好,但是有时候我们自己却做不到。这让孩子学他们看到的还是他们听到的呢?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成人,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加注意在孩子面前的举止,争取不让他们产生怎么老师说一套做一套的困惑!

《乘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

  1、师:我们班有多少小朋友是天天做校车上下学的,请举手。(学生示意)平时坐校车时还记得应该注意什么么?学生回答。(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遵守乘车秩序,还不能把头伸到车窗外,要注意乘车安全…… )

  2、请大家仔细看一段视频(公共汽车上)人员上下车的情况。

  3、指名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人上车,有人下车,车上的人员在发生变化)

  4、同学们知道么:每当公交车到站就会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校车或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些乘车时的数学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淘气、笑笑和几个小朋友要乘公共汽车去动物园。一路美丽的风景,动物园里面精彩的动物比赛,都吸引着他们,让我们也随着他们去看看,喜欢吗?

  2、瞧!淘气和笑笑2人坐着公共汽车来接小朋友啦(课件演示图1),三家店到了,先上了3个人,还有2个小朋友在后面边跑边喊:“等等我,等等我。”最后他们终于没被丢下,都上了车。

  3、谁能将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完整地说一说?

  生:原来车上有2人,到三家店后,先上了3人,又上2人,现在车上有7人。

  (在学生叙述时,板书:2,3,2,7四个数字写在黑板上。)

  4、根据这幅图的意思,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大多数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乘客? 师:(指着黑板上各数)你能不能试着用一个算式表示人数的变化呢?也就是一共有多少人?

  引导说出:2+3+2=7(师板书)。

  师:同学们,那你们是怎样得出7的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

  老师边讲边板书:2+3+2=7

  5、谁能借助学具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板前演示。

  小朋友真聪明。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它有两个加号,有3个数相加等。)

  6、小结: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叫“连加”。

  七里庄站到了,同学们请注意:课件出示图2。

  1、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的.,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谁愿意说说?

  生1:这辆汽车上有8人。

  生2: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

  师: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谁能提个问题呢?

  生:车上还剩多少人?

  2、师:问得很好“车上还剩多少人?”现在大家像老师一样,在小组里用手中的图形摆一摆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锻炼。(8—1—4=3)

  师:像这样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让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九棵树站到了,小朋友们请注意:课件出示图3。

  1、车上的人数又发生了变化,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的,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车上有9人。

  到站后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

  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 …

  师: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还有人想到了“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到底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是比原来少了吗?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

  组织学生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其余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你看懂了吗?

  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也就是乘客的人数,该怎样表示?

  板书:9-5+1=5 9+1-5=5

  师:怎样计算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引导学生:两个算式都是先算前面两个数,再和后一个数算。

  3、设疑: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呢?(小组讨论交流)说出:先加上上车的人再减去下车的人和先减去下车的人再加上上车的人。(给学生鼓励的掌声。)

  在这两道算式里都有哪两种运算符号?有加号和减号。

  

《乘车》教学设计

《乘车》教学设计(通用16篇)《乘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