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数学第七课教案

2024-06-052

数学第七课教案(精选5篇)

数学第七课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2.估一估,算一算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 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数学第七课教案 篇2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一单元测量:第七课时生活中的数学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一单元测量:第七课时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数学第七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 课堂提问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 情景导入,合作探究

  1. 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 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 ):( ),宽的比是( ):( )

  (2)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 ,板书课题。

  (3) 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 ):( ),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4) 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 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1) 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49页上面的表格

  (2) 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

  (4) 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2N:1

  3.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分组练习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

  1. 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 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

  1:250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3. 在一幅比例尺是1:20xx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五、 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数学第七课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七页的例五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4题,数学教案-第七课时:积的近似值。

  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求积的近似值的必要性,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实际需要与题目要求正确地求积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小黑板准备以下的表格: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整数

  1.283

  5.904

  2.876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84 0.322 0.812.5

  7.80.01 3.20.2 0.080.08

  9.30.01 8.42+5.8 4.8-0.48

  选其中几题讲一讲算式的意义。

  2、出示小黑板。

  说明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位小数的近似值。指名让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的。

  二、新授,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第七课时:积的近似值》。

  1、引入新课。

  师:在实际生活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2、教授新课。

  出示例5。指名读题,说计算方法,列式。

  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单价数量=总价)

  指名学生板演:

  0.9249.2=45.264(元)

  问:1)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分)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分`的是哪个数位?(百分位)

  3)现在我们算出的积有几位小数?(三位小数)

  教师说明:“在收付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然后问: 4)要精确到分该怎么办?(保留两位小数)

  5)那么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多少?(45.26元)

  教师板书:

  0.9249.245.26(元)

  答:应付菜款45.26元。

  3、小结。

  在实际生活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或题目要求取近似值,取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第二位小数是几,要保留两位小数,就看第三位小数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

  例如: 3.9523.95(保留两小数或精确到百分位)

  3.9524.0(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

  3.9524(保留整数或精确到个位)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七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提示:求付款的题目没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时,都要以元为单元保留两位小数。

  对于第2 题,由于这道题只有两位小数,不必再求近似数。在以后做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或实际情况来判断。

  2.练习二的第1-4题。

  第1、2题的第一小题。

  数学教案-第七课时:积的近似值

数学第七课教案 篇5

  教学内容:P79例4。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4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P79“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四、课堂作业:P80第1题

  教学反思:

数学第七课教案

数学第七课教案(精选5篇)数学第七课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