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诗二首》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第九册

2024-06-052

《古诗二首》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第九册(通用12篇)

《古诗二首》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第九册 篇1

  课时目标1、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2、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不同之处。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二首。教学媒体    课件教与学活动过程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  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习古诗《房兵曹胡马》  第一课时一、课前交流预习情况。同学间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互学习。小结:关注查阅资料的方法和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态度。   提出本节课的要求,联系运用查阅的有价值的资料体会学习,及时做好批注笔记。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2、从小到大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也积累了很多学古诗的好办法,谁来说说,怎样才能学好一首古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学习古诗《房兵曹胡马》1、指名朗读,自由读,齐读。2、知诗人,解诗题。3、方法活,晓诗意。理解诗意的方法也有很多,谁知道?    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互学习             齐读课题   说说,怎样才能学好一首古诗     朗读,自由读,齐读 知诗人,解诗题  回答。  

《古诗二首》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第九册 篇2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古诗二首》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第九册 篇3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它用高度精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富于激qing,并讲求节奏和韵律。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条哲理,一个人的理想、命运、人生、情感。《凉州词》于壮观中寓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浪淘沙》借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色,抒发豪迈的气概,表达作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浪漫气魄。教学这首古诗时,分三部进行。

  1、走进古诗

  学习这两首古诗,我想先接触诗句,于是从识字入手,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诗中的字词句,如:“羌”、“簸”的读音,“柳”与“女”字的声母区别(就是鼻音与边音的区别),这些字音对于北方人来讲不存在问题,但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讲,读准字音就是一个难点。如《凉州词》这首诗中的韵脚“间”、“山”、“关” 等字的韵母“an”容易读成“ang”。其次,反复朗读诗句,读出七言诗的节奏,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朗读古诗的方法——起承转合的方法,在读中酝酿情感,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采用个人展示、小组合作,男、女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达到熟读成诵,默写古诗。最后,整体感知大概诗意,采取同桌互讲,抽查的办法,在理解诗意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品诗人

  每一首诗都蕴含着诗人的思想和他独树一帜的个性,这两首诗表现两位诗人怎样的思想和性格呢?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结合查阅的资料分析诗人,如《凉州词》一首中,抓住“一片”、“孤城”、“万仞”进行赏析。“孤城”是前两句的重心,作者将“一片”与“万仞”对比,恰如苍茫大海在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城的孤单,而且展示了边塞山川的壮阔雄奇与偏僻荒凉,作者写前两句是为后两句抒情作铺垫,以景为背景,借此景,烘托出戌守者的怨情与豪迈再紧扣一个“怨”字,写出戍守边关将士的哀苦。抓住“春风不度”了解盛唐时期,达官贵人及朝庭对戍守边关、将士的冷寞态度,清晰看到王之涣“少年侠气,常击剑悲歌,慷慨有大略,人民倜傥的异才”的风格,正因为他具有此风格,才“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闪谒名公,成为未亲临沙场的边塞诗人之一。又如《浪淘沙》一诗抓住“浪淘风簸”体会明是写黄河历经千辛万苦的流程,暗示写他几经被贬为远州剌史、朗州剌史、播州剌史,连州剌史等等的人生经历。但是作者的诗多数写得比较明快,很少晦涩,无论是古诗、乐府、近体都有共同特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他“风格刚健爽朗,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凉州词》与《浪淘沙》两首诗,诗人采用不同的笔调,展开丰富的想象,前者低沉,后者高亢。

  3、赏风景

  这两首虽然都是以黄河为背景,但是其中的画面组合各有不同,读诗之后,让学生闭眼绘景。学生们意会(1)黄河从远方流来,仿佛与天间白云相连,近处有一座四周都是“万仞山”的孤城,城里有许多的戌卒,有的骑马,有的站岗,有的吹萧……每个人的表情愁苦,但却豪壮……(2)黄河弯弯曲曲,汹涌澎湃,作者站在黄河边,只见黄河水浪淘,于是他就想象逆流而上,到牛郎织女家做客……学生通过意会诗境,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追溯到远古时代奇丽风景。

  教学《古诗两首》,让我和学生共同走进古诗意境,赏析诗人的独特个性,再现古老的中国黄河之景,激发了我们敬诗人爱祖国河山之情。

《古诗二首》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第九册 篇4

  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

  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

  生:真好听!

  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

  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

  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

  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

  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师:你们的资料都是从哪来的?

  生:我从电脑上查的。

  生:我从一本杂志上找到的。

  师:对啊,我们现在获得信息的途径是越来越多了,大家一定要集思广益,找到最好的答案。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在历史上就注明了元二是王维的朋友,既于他是什么人,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第一首诗中没有点明送朋友到哪,而第二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元二是要到安西去。

  师:从小小的题目中,同学们却可以发现这么多的秘密,可见,题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每一首诗包括每一篇文章时,一定要留意题目,因为它可以给你很多信息。

  三、教给方法,品味诗韵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古诗词的感悟还是靠朗读去实现,因为朗读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古诗中去,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朗读,在诗的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把这两首古诗读一读,当然是越得越多遍越有感情越好。

  师:现在,读三遍的举手,读四遍的举手,五遍的呢?六遍的有吗?(老师数人数)

  生:老师,我读了七遍了。

  师:好,就你来把这两首古诗读一遍。

  生: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我认真地看了一遍其他同学,发现有好多同学都在跟着默读。他们真是时间的主人,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们的嘴在动啊!观察是很重要的!

  师:大家来评评,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不是很有感情。

  生:他读得有点快。

  师:那综合你们俩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有感情必须……

  生:(齐声)读得慢。

  师:谁来向他挑战?你真有勇气,你来读!

  生:读。

  师:慢是慢下来了。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俩同学有些字的字音读不一样了,发现了吗?

  生:是“朝”和“舍”。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读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读

  师:也就是说,这俩字在这里应该怎样解释才对呢?

  生:可能是早晨和宿舍的意思。

  师:可能?

  生:是肯定是。

  师:对,男子汉就应该果断点。

  师:谁能更有感情地读一读呢?

  生:读。

  师:这个同学真不赖,我们发现,真的想读得有感情就应该……

  生:慢。

  师:那么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就有感情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故意拉长声音)

  生:不仅没有感情,而且听起来很难受。

  师:对了,有感情并不是每个字都要读得一样慢,而是要有快有慢,就是要讲到一个音韵。我们一般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二声叫平声,三、四声叫仄声。(板书)平声时读得又慢又长,仄声时读得又快又短。(板书)

  师:老师已经把这两首诗的平仄声都标出来了,平声用横,仄声用竖。现在,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随着老师的手势读)

  师:在我这名师的指导下,效果果然是好多了。还有谁敢跟他一拼高低?这生女生真是巾国不让须眉,来吧,我相信你会读得比他更好的。

  生:读。

  师:果然不出我所料,她真是读得太好了。现在,让我们全班同学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把这两首诗读一遍,边读边找一找,你能找到这两首诗中哪能些相同或不相同的地方?(生齐读)

  四、对比参读,感悟诗情

  同是送别诗,两诗人取象的景物是一清新,一恶劣,表现的感情是一凄凉一豪迈,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人的诗的对比,感受到他们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

  生:这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是前面两句都是写景的。

  师:那你能说一说都写了哪些景吗?

  生:第一首诗中有黄云、太阳、北风、雁、雪;第二首诗中有雨、轻尘、客舍、柳树。

  师:你找得真仔细。其他同学一起再看看他所说的景物,想一想,从这些景物中你发现什么了没有?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前两句虽然都是写景的,但第一首中的景物感觉起来很悲,而第二首诗中的景物布满了春天的气息,非常清新。

  师:你说得好极了。那就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刚才读诗时,除了要读出诗的音韵外,你们觉得还欠缺点什么呢?

  生:我认为前两句读的感情应该不一样。

  师:那应该怎样读才对呢?

  生:第一首应该读得凄凉、悲壮一点,而第二首应该读得轻快、欢乐一些。

  师:那你试试把两首诗的前两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专心是体会果然与众不同,真是打从心里读出感情了。全班同学试试把前两句读一读。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在第二首诗中有点明了送别时的地点,而第一首没有。

  师:(点头)不错,那你整首诗看一看,王维在送元二时,是从哪里送到哪里的,能在黑板上给我们简单地出示一下它们的关系吗?

  生:可以。(在黑板前写)渭城——阳关——安西

  师:同学们说说在这首诗中出现的这三个地名他标对了吗?

  生:对。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三个地方的位置。(课件出示地理位置)

  谁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第一首诗写的是冬天,第二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雪纷纷”可以看出冬天,“柳色”可以看出是春天。

  师:(竖起大拇指)这个同学懂得从字里行间找答案,真是细心。还看出什么了?

  生:我读出了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对他的朋友送别时所说的话。

  师:他们都说什么了,你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师红字出示)

  师:高适在送别董大时董大说……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而王维在送元二时,则对元二说……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生:“莫愁”应该是“不要忧愁”的意思,应该是叫董大放心吧!

  师:叫他放心就是对朋友的……

  生:对他的安慰。

  师:是,是对朋友的劝慰。假如老师对你说“别怕,只要你勇敢,一定能行的!”这是对你的……

  生:激励。

  师:你在劝慰和激励别人时是怎么说的?你对那种语气把这两句读一读吗?

  生:读。

  师:有没有谁知道高适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处境怎么样呢?

  生:我在网上看到,高适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官程上不得志,正到处在游荡,经常处于贫*的境遇之中。

  师:在

《古诗二首》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第九册

《古诗二首》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第九册(通用12篇)《古诗二首》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第九册 篇1  课时目标1、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