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导学案
《画》导学案(通用12篇)
《画》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⒈会识“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⒉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近”,“有”与“无”,“来”与 “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是讲的一幅山水画。
学习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11个,会写4个字。流利地朗读。认识2个偏旁。
知识链接:古诗谜
风 头戴小红帽,
解落三秋叶, 身穿大白袍。
能开二月花。 走路摇摆摆,
过江千尺浪, 游泳稳又快。
入竹万竿斜。
预习任务:
1、积累本课生词,会认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近”,“有”与“无”,“来”与 “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是讲的一幅山水画。
自主、合作、探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对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学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1个生字。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
(三)背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背得不错!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给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相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会不惊呢?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 读一读,看看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4. 戴头饰,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2)高──矮 哪种是高,哪种是矮?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3)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演一演表现相反意思。
(4)白──黑 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说说相反的例子。
(5)晚──早 什么晚,什么是早?说说相反的例子。
(6)读一读6组反义词。
(四)写字指导,练习书写
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 “撇”,最后是“捺”。
我来闯关:
a、我会说
远—— 高—— 来——
笑—— 白—— 晚——
大—— 小—— 多——
黑—— 美—— 胖——
b、我会写
人、火、文、六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从自己认识的字中找一找意思相反的。
2、收集谜语,互猜谜语。
《画》导学案 篇2
课题:4、连环画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创作连环画作品,了解连环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连环画创作的能力、语言表达及综合学习能力。
2、隐性目标与能力: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的方法。
难点: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画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
三、教学准备:
彩色复印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四、教学过程:
1、欣赏·感悟·畅想
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准备上课。
课件展示一本本连环画。
问:你知道到这里面的故事吗?找同学讲讲里面的故事。你知道这样的书叫什么吗?导入本课内容,并出示课件:《连
环画》。
2、体验·表现·创新
你知道什么样的画能称为连环画呢?(师生共同讨论) 欣赏《老鼠的梦想》,通过欣赏让学生明白:
a.连环画是由多幅图画连续展开,阐述一个故事过程的画叫“连环画”。
b.连环画包括:图画部分和文字部分。
c.连环画从篇幅上分:长篇连环画(百幅图画以上组成)中篇连环画百幅图画以下,二三十幅图画以上组成)短篇连环画(二三十图画以下组成)
3、展示·交流·评价
继续欣赏连环画:(讲解四格连环画和六格连环画)
你能根据这些画,讲一讲故事的内容吗?画面的安排有什么特点?你能给故事加上封面吗?小组讨论看看这些封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个人或与同学合作,自编或选择一个现有的小故事,画成连环画。也可以是你喜欢的成语故事、你学到的寓言故事、别人给你讲的故事等等。
指导要点:
(1)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再分成四格或六格。
(2)把握住主人公的动作。
(3)整个故事一定要简单概括、完整。
4、小结:
展示各组同学画的连环画,组与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组的画的连环画的作品。
教师总结本节课作业情况。引导学生课后将所画的连环画作品在班级中展览,供大家欣赏。
《画》导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脑筋”这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有关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
明白“坏事变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课题
猜谜语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消灭拦路虎
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读生字,自读课文。
三、明白新道理
1、看第一幅画,玲玲心情满意。
2、看第二幅画,画面弄脏了,玲玲哭了。
3、看第三幅画,想出办法,笑了。
四、生活中的故事
在生活中,同学们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做的?
五、向玲玲学习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玲玲一样,遇到困难时,动脑筋想办法。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同学们可要将这句话牢牢的记住,下面就让我们把这个句子抄到自己的课本上。
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漂亮 弄脏了 更漂亮
满意 哭了 更满意
(笑脸) (哭脸) (笑脸)
肯动脑筋,坏事变好事。
《画》导学案 篇4
智慧导学案
一、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查字典)
1、自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会写会用并积累词语。
2、给“我会写”的生字各组2个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找出本课多音字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读课题想问题:(1)
2、给文中段落标出序号;
3、本课主要内容:————————————————————
————————————————————————————
三、细读课文,思考质疑解疑。
1、问题(1)
(2)
(3)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义。(口头)
2、在书中找感叹句和把字句。
3、造句
渐渐地:
静静地:
惋惜地: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找词找句,品词品句(读讲)
2、赏析
3、积累美词佳句
美词: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佳句:
五、回顾全文,总结提升。
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说:
六、阅读拓展。
我还读了《 》并知道了什么:
七、模仿写话,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会用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学 时:一节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二、交流质疑
三、分组展示
四、课后检测
《画》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对照画面,能说出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及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和观察画面,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难点:对照画面,能说出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资料袋: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 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一、自主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课题为什么叫“名扬中外的画”?这幅画为什么会名扬中外?
二、合
《画》导学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