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导学案
《小狗包弟》导学案(通用16篇)
《小狗包弟》导学案 篇1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
2、 抒情写意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散文中叙事、写景、状物最终是为了
而服务。
3、 巴金,19xx年生,原名 ,字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 、 ; 《激流三部曲》—— 、 、 ;本课选自散文集 。
二、自主学习
1、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第一段中“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2、作者为什么在一开篇要讲“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1、划出第10段中的句子“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如果是你经历了这一切,你会不会选择说出自己的歉意?
3、“浩劫”解释为“巨大的灾难”如何理解?学完本文后你对灾难的理解有何变化?
4、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反思?
四、展示交流
五、点评释疑
1、对巴金的评价——20世纪中国的良心;参见课后研读材料1 《随想录》
2、相关背景:18世纪人类的良心——托尔斯泰;19世纪世界的良心——卢梭 《忏悔录》
3、相关背景链接:反映文革的影视、文学作品有《霸王别姬》 《蓝风筝》 《活着》
六、巩固与练习
1、总结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七、课后拓展
1、“浩劫”解释为“巨大的灾难”如何理解?学完本文后你对灾难的理解有何变化?是否只有地震火灾才是灾难?
2、结合本课的内容,谈谈你对“反思”的看法?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反思?
3、利用网络资源,自读巴金的其他散文名篇,如《怀念萧珊》 《海上的日出》等,和同学交流讨论。
《小狗包弟》导学案 篇2
《小狗包弟》导学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 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租赁权 ( ) 作揖 ( ) 犬吠 ( )
解 剖 ( ) 虫蛀 ( ) 创伤 ( )
堕入地狱 ( ) 包袱 ( ) 叱骂 ( )
2、 解释下面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熬煎:
逆来顺受:
胆战心惊:
二、自主学习
1、 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所讲的故事。
2、 将文章分成五部分,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
1、 找出文中描写小狗包弟的关键词语。你会不会喜欢包弟这样一只小狗?
2、 划出文中能反映社会环境的句子,并起来读一读。讨论为什么开始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
3、 当包弟的叫声成为一种隐患,如果是你,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做?
4、你怎样看待巴金送走小狗这件事?
四、展示交流
五、点评释疑
1、提供抄“四旧”的相关背景知识。
2、提供巴金的背景生平,以帮助学生理解他在抄“四旧”过程中所面临的危险。
3、讲解“巴金之难”。
六、巩固与练习
1、默读课后第二题中提供的材料,进一步了解巴金创作《随想录》的思想背景。
2、齐读课后散文诗《日》,感悟巴金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七、课后作业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1、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2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3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4、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5、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小狗包弟》导学案 篇3
一、自学要求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3、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二、自学重点1、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2、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三、自学过程(一)作家解读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19xx年11月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可谓一代大师。(1928年8月,巴金在法国写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第一次使用了“巴金”这个名字。他在拉封丹中学的中国同学巴恩波不久前投水自杀,为纪念他采用了“巴”字,而“金”字,是因为他刚译完克鲁泡特金的著作。这就是“巴金”笔名的由来。)巴金一生笔耕不已,著作颇丰。到40年代末他就创作各类小说共33部。其中,“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一、二、三部)、《小人小事》和《寒夜》等,更是公认的传世之作。沈从文夫人张兆和晚年说;“巴金奋斗了一辈子,活得太苦、太累、太不容易,但他的文章却让几代人思考怎样做人和作文。”巴金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曾对二十世纪中国有过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鼓舞人们走向新生道路的《激流三部曲》,还是八十年代代表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痛苦反思的"讲真话的书"——《随想录》。乃至后来呼唤建立文革博物馆,虔诚严苛地自我拷问和历史反思的忏悔精神,都曾在思想界和社会各阶层引起强烈反响。像这样巨大的思想艺术的冲击波,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阅读上实属罕见。巴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走出历史的荒芜,他没有醉心于苦难中的甜蜜,也没有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和谴责者,而是把自己连同历史一起押上审判台,他“把笔当作手术刀一下一下地割自己的心”。他解剖着自己,同时解剖着历史,他要找出附于文化与心灵上的毒疮与脓血,为一个民族清算历史,找出通向未来的道路,他要建立“文革博物馆”。从19xx年到XX年,穿越整个二十世纪的巴金,作为一个世纪的见证和经历者,其经历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的人生际遇,其文字、其人生与社会变迁息息相通。读解巴金,无异将是读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代表了一种文化价值,更是一种精神。“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二)写作背景“文革”结束后,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首先在香港《大公报》上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人望乡》至1986年8月20写完最后一篇即第150篇《怀念胡风》,历时八年,共完成42万字。在《随想录》中,巴老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但他并未像其他的“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而是对自己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了十年的奴隶”的“奴在心者”心态作了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同时,他又对全民族在“文革”浩劫中的病态思想和知识分子为自保而出卖朋友、出卖良知的行为作了思考与分析,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与勇气。三、整体感知文本1、自由诵读课文,通过工具书为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舔舐 作揖 缉毒 修葺 编辑 解剖 堕落 租赁 字形:姗姗来迟 删除 蹒跚 栅栏 惊魂摄魄 满目疮痍绿草如茵 绿树成阴 荫蔽 赚钱2、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概述小狗包弟的一生遭遇。四、内容分析,研究与讨论1、快速阅读2——6自然段,思考:①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②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③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划出相应的内容。2、快速阅读7——9自然段,思考:①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②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3、在小狗包弟被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阅读一下10——13自然段,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①作家为什么会轻松?②他为什么会沉重?③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哪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4、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五、课堂讨论1、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3、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4、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六、课堂基础训练1.《小狗包弟》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这篇文章选自他的散文集________,除此之外,他还有长篇小说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又被称为“________”三部曲。2.为下面的句子选择合适的一组词填进去(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________去。它亲热的________着,扑到他跟前,到处________,用舌头________,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a.奔 叫 闻闻 舔舔 b.跑 喊 闻闻 舔舔c.奔 叫 走走 舔舔 d.奔 哼 闻闻 舔舔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陈泰康农科小组”的同志们为改造黄河故道盐碱池,筚路蓝缕,舍家忘我,一干就是五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b.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美满幸福。c.这也许是一种取巧的写法,但似乎也无可非议,因为谁也不能规定作者必须怎样写。d.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4.选出下列表述中无误的一项( )a.远在春秋时期,我国的诗歌就取得了辉煌成就,《诗经》中的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合称“风骚”,影响极为深远。b.韩愈、柳宗元提倡用词典雅、讲究对偶和韵律的古文,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c.觉民、鲁妈分别是巴金的《家》和曹禺的《雷雨》中的人物。d.《茶花女》《基督山伯爵》分别是法国大仲马、小仲马父子的作品,《简·爱》《呼啸山庄》分别是英国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姐妹的作品。5.根据原文,选出下列选项中不合适的一项( )a.在十年“文革”期间,人的尊严被严重的践踏,人自身尚且难以保全,当然也就很难照顾到一只小狗了。但是,巴金却为包弟的悲惨遭遇一直自责不休,这一方面是他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b.包弟在那时的遭遇并不是单一的,他的悲剧其实代表了很多人所遭受的不幸。c.巴金在怀念包弟,他同时也在怀念曾经与他患难与共、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的妻子萧珊。d.巴金是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家,他一直对包弟愧疚不安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担心日本作家由起女士有朝一日要向他问起包弟的情况。
【相关补充】文体知识随想录式的散文,题材广化,既有对社会生活、历史场景、国际交往等大题材的摄取,更有对个人心迹的袒露,友人亲人间真情的表现,凡人俗事的叙写。在题材开拓方面,充分展示散文文体的优势。随想录这种散文创作形式它崇尚真实,将个人生活引入了散文创作天地,写自我故事,抒自我情愫,由此而被散文家所推崇。随想录式的创作找回了散文曾经在很多人那里失落的真诚品格,引领散文创作由虚空伪饰走向求真务实。随想录不是无病呻吟、无中生有的装腔作势之作;作者必须有感而发,敢于说出自己心里的真话,其间有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性灵。所以巴金的《随想录》堪称现当代散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散文开始告别一个浮夸、说谎的阶段,而进人一个能说真话、敢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散文创作开始告别一个自我粉饰的阶段,而进入到一个自我反思省察的时代。随想录的话语方式在当代散文史上具有转型意义。当代散文创作中,曾有将散文当作诗写的主张。作为这种主张的实践,散文表达的景观、人事过多地“人造化”,许多“诗意”散文是被“做”出来的。巴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他的《随想录》或叙或议或抒情,随意运笔,杂体相生,天然自成,不拘一格,全然不是做作之物,较好地展现散文随意生姿的审美风范。能力提升从文章中你能收获什么?拓展 你与小动物有过亲密交往吗?有没有留下美好或者酸楚的回忆?请借鉴《小狗包弟》的写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抒写要有真实情感,力求感人。
《小狗包弟》导学案 篇4
《小狗包弟》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的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重在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除《记念刘和珍君》外其他三篇课文是第一次入选高中课本,而《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样式已比较熟悉,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学生对*这段特殊历史缺乏了解,因此不会做深入的思考,自我中心主义较普遍的孩子同时普遍缺乏反省意识,但已经初步具备判断分析能力的学生若能被事实真相震撼,反省忏悔意识定会被唤醒,理性思维定会被激活。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分析理解巴金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2、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二、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也需要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三、说学法
1、 学习本文,可以从两个视角切入:一是从小狗包弟的角度,看看在作者笔下,包弟的遭遇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二是从作者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只是单纯地写小狗包弟吗?借包弟的遭遇表达怎样的主旨?
2、 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课后还可以读巴金的《随想录》,进一步走近巴金。
四、说教学程序
首先说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从而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教师课前把搜集的有关*的“图片”、文字材料以及课文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
其次说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分成4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导入。
教师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导入语设计:(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后让学生交流再打开课件与学生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由此转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是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一) 把握情节 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1、 阅读前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2、 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
开端(包弟来历)
↓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
结局(痛别包弟)
(二) 情感把握
1. 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2. 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三) 究文旨、品味语言
探究、讨论、交流:
1、 包弟讨人喜欢,作者却不得不将它送走,为什么?
2、 送走包弟后,作者为什么先是感觉轻松,随后觉得沉重?
3、 “您的小狗怎样?”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
4、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整整”一词有什么作用?
5、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句话如何理解?
6、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如何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明确总结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得出作者这发之心底的语言,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第三环节“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引导学生正视和反省成长过程中曾犯下过错。
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在本周随笔中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
强调: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一)、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
(二)、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受到了教育。总之课堂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获得心灵的启迪!
我的感想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勤于学习与反思,不断总结和完善;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那么,语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小狗包弟》导学案 篇5
《小狗包弟》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的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重在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除《记念刘和珍君》外其他三篇课文是第一次入选高中课本,而《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样式已比较熟悉,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学生对*这段特殊历史缺乏了解,因此不会做深入的思考,自我中心主义较普遍的学生同时普遍缺乏反省意识,但已经初步具备判断分析能力的学生若能被事实真相震撼,反省忏悔意识定会被唤醒,理性思维定会被激活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分析理解巴金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2、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识*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2、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也需要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说学法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无论在学习文本还是资料搜集方面,我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学习本文,可以从两个视角切入:一是从小狗包弟的角度,看看在作者笔下,包弟的遭遇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二是从作者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只是单纯地写小狗包弟吗?借包弟的遭遇表达怎样的主旨?
2、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课后还可以读巴金的《随想录》,进一步走近巴金
说教学程序
首先说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从而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教师课前把搜集的有关*的“图片”、文字材料以及课文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
其次说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分成4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导入
教师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导入语设计:(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后让学生交流再打开课件与学生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由此转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是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一)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1、阅读前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2、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包弟来历)——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结局(痛别包弟)
(二)把握情感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倾泻了一段复杂的心路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2.学生用心阅读文章后,体会作者感情后各抒己见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三)探究文章旨意,品味语言魅力
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分组讨论,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在浓烈的自主学习氛围中了解文章之一,体会作者语言特色
问题设置如下:1、包弟讨人喜欢,作者却不得不将它送走,为什么?2.送走包弟后,作者为什么先是感觉轻松,随后觉得沉重?3、 “您的小狗怎样?”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4、“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整整”一词有什么作用?5、“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句话如何理解?6、“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如何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明确总结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得出作者这发自心底的语言,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第三环节“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引导学生正视和反省成长过程中曾犯下过错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在本周随笔中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强调: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一)、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二)、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以上是我对《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受到了教育总之课堂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获得心灵的启迪!
《小狗包弟》导学案 篇6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 杨俊梅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思路。
2、理解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学习借鉴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就像我们经常教育下一代不应该忘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一样;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养宠物狗的故事谈起。
二、简介作者
三、整体把握、分析文章思路
这篇课文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按故事进程,可以看出课文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包弟来历)、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文革”来临,家人恐慌)和结局(痛别包弟),还有尾声(作者忏悔)。
提问: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明确: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提示:散文固然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但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在本文中,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情感呈波澜起伏状变化:
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提问: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明确: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本文的情与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情感紧随叙事起伏变化:事件牵动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牵动读者的心。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
四、鉴赏写法特点
本文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自然流”的特点,是文章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
1、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拟述之事;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用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一下就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了;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很自然轻巧,抒情大约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的转变的生硬;再有,从过去到现在,是以忏悔的心情连接起来的,也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
2、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
3、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略述一二便可知晓。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一定是它的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获得写作文的启示:
本文给学生写作文的启示大概有:关心社会现实,重视文章的现实意义;训练眼力,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表达真情,不追求夸饰,不过分追求“技巧”,又要讲究无技巧的“技巧”;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材料的详略、次序;合理地安排叙事和抒情的笔法,“事”与“情”相结合;注意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等等。学生还可以另作补充。这些要求也许过高,学生能获得一两点启示就是学有所成。
五、小结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巴金老人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至少在“文革”时代所缺少),他的这种精神已经不限于他个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延伸拓
《小狗包弟》导学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