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民收入调查报告(大全8篇)
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目前似乎都集中在提高农民收入上面。但是,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上,各社会层次上的人士却有着不同的认识。一些经济学家看到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认为只有发展农村金融,才能保证农民有条件进行再生产。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农民收入太低,是因为存在着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问题,只要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就能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同时随着近几年炒房炒楼、炒绿豆、大蒜的一些“专业”人士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依然不见乐观。
在我们看来,当今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形成三大矛盾:
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除了在山东等一些地区农民通过塑料大棚生产,获得相对较高的农业收入以外,绝大多数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农民都不可能从承包田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虽然国家一再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千方百计地降低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但是,农民从农业耕作中所获得的收益仍然远远低于出外打工所获得的报酬。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农业效益递减也是一个整体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没有比较优势。和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投入产出之比也不高。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农业的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低下、农民负担较重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作为阶段性的改革成果,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为从制度基础上来看,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转型时期的特殊生产分配关系。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法律关系主体具有虚拟性质,作为发包方的集体所有制组织与承包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问题。当集体所有制组织的利益与土地承包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集体所有制组织会毫不犹豫地破坏业已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者,虽然可以通过村民自治组织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但由于自治组织同时也是发包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无法通过农村内部的组织机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问题。近年来,虽然不断有学者呼吁,通过合作社或者农会的方式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但现有的农村生产关系阻碍了农民的联合。更重要的是,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中国的土地承包合同关系不得不经常性地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都面临失效的危险。一些地区农民撂荒土地,其实是想用一种非常消极的办法来摆脱目前中国农村所面临的矛盾关系,但由于他们的农民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全脱离建立在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法律关系。中国的农村承包责任制已经变成了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设计。
改变这种状况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加以替代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通过农村互助组织逐渐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且自发地与市场接轨。在一些商品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地区,农民内部之间的分工已经非常普遍,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也基本上实现。政府部门应该在稳定现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道路。
面对国际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中国建立在家庭联产责任制基础上的农业耕作规模过小。今后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
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农民要么涌入大城市,要么被就地安置。近年来,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关于农民安置方式的争论。城市化固然能够一步到位,但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成本是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在城市化的背后,是城市布局的合理性问题,更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吸纳能力的问题。当城市控制在合理的规模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布局,那么,城市化和城镇化之间没有大的区别。我们应该抛弃这样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在现有的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前提下,各执一端,讨论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现有的城市布局并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广大的乡村普遍缺乏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实物流动密切结合的小城镇,因此,今后应该更多地建设符合农村需要的小城镇。
但是,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土地使用的矛盾。当前中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开发区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在一些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新型的小城镇。政府在清理和整顿经济开发区时,应该注意小城镇的正常发展与经济开发区盲目建设之间的区别,通过政策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将经济开发区逐步改造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小城镇。
在一些不赞成发展小城镇的学者看来,城市化才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人口过剩问题的唯一出路。他们反对小城镇发展,认为这样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助长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但是,应当看到,城市的设计不是搭积木。在城市的布局已经初步定型的情况下,成倍地增加人口会导致城市功能的急剧萎缩。城镇化虽然不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步到位,但可以在短时期内有效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出路问题。即使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小城镇仍然居住着一个国家50%以上的居民。
村民自治在中国当代有着多重含义,从民主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民主改革的先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必要形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农民自主管理的社区组织结构。但是,中国农民自治机构面临着政权机构扩张所带来的压力。在许多地方,村民自治委员会成为了代表政权机关收取税费的“二政府”,成为了上传下达的管理组织。在一些农村,农民的自治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紧张关系,农民的自治事业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事实上,在当初的自治制度设计中,不是没有考虑到农村村民自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由于我国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乡镇政府人员队伍庞大,如果不从自治组织获取必要的费用,机构就难以运转下去,所以,乡镇机关普遍存在着干预村民自治的现象。这种干预既是利益的诉求,也是传统行政思维观念的延续。如果不改革中国的行政体制,减少或者约束政府的行政权力,那么,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就难以继续发展。
可以说,农业集约化生产与承包责任制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当前农村许多矛盾的根源,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中国当代农村问题加重的根本原因,村民的自治组织和政权机构的紧张关系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导火索。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不但要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而且还看到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解决三农问题时,不但要从生产关系方面思考问题,而且要从上层建筑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才能为中国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开出合适的药方。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现在农民收人主要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种植较多地区)。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卖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农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可观的。
可是农民拿着这些钱并不是很开心,接下来钱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统筹、提留。家里孩子增几件新衣服,那拖拉机的大轮子用了好几年了也该换了。剩下的要全部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些才能过个好年。
要是遇上了灾荒,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够。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人生病,恐怕不借钱是看不好了。滤布这借来借去,家里就欠债了,以后的每年得节约,少吃几顿好饭,少穿几件新衣服,还了钱,才能松口气。
农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万一有了天灾人祸就得借钱,可这也不是办法,借了钱总得要还,孩子读书开支最厉害,要赶上了某些乱收费的学校,压滤机滤布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政策关键要落实。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重。
放假期间,我和表妹经常跟着奶奶一起去菜市场买菜,看着那些起早贪黑的农民们,我心中不由产生了疑惑,农民的生活究竟怎样呢?它们的年收入又会是多少呢我回到家后,把想法说了出来,表妹听到后,也想和我一起去一探究竟,于是在春节的前几天里,我们对此展开了调查。
我们首先是在菜市场进行访问调查,我们刚走到一个卖菜的老爷爷身旁,还只是开口说了两句话而已,就被他婉言谢绝了:“我还要卖菜,没有时间……”没想到我们第一个采访对象就失败了,接着我们又连续采访了多位农民,可是大多数都是以要卖菜,没时间为由拒绝了我们的采访,最好的结果是听完了我们的来意,却只是笑笑,便不再回答,忙活了一上午,却什么信息都没有找到,“一计不成,咱再生一计”,于是我们两打算去农民家里瞧瞧。
我们拜托一位朋友的妈妈帮我们联系了一两户农民,第二天,我们便起了个早床,在朋友妈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农民家中,还没进门,我和表妹就愣住了,四层楼高的房子,还是用砖一块一块砌上去的,屋前的院子也很大,走进屋去,腊香味便扑鼻而来,定睛一看,原来屋里挂满了过年吃的腊货,在后院我们看到了几头大大的肥肥的猪,我还没回过神来,表妹便问:“请问你们年收入是多少啊?”我这才反应过来,进入了主题,“哈哈,我们一年收入有八万多呢!”她说时,脸上还洋溢着满足感,没想到农民的收入也不差啊,接着我们连续采访了几位,得到的结果也几乎一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也成了富人,赚了钱,平日里我们总是瞧不起农民,这才知道,原来农民过得也还不错,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虽然这次调查坎坎坷坷,可我们却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答案,我们觉得十分开心!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须趋势。"在现阶段党中央又提出了"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三农"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是增收,增收问题主要是就业,就业问题主要是素质,素质问题主要是培训。因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小康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战略问题;又是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笔者就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问题谈一点浅浮的看法。
我们xx县地处浙西南的边远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总人口22.54万,其中农村人口19.08万,城镇人口3.46万,农村劳动力(男16周岁-60周岁,女16周岁-55周岁)有11.45万。目前已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的约3万左右,根据耕地、山林与人口的配比关系测算,农业实际只需要6.08万人,富余劳动力应有2.37万。作为一个人口多、耕地少欠发达的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如何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关键的问题就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要就业,就必须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会愈来愈多,它的转移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而对这一趋势,xx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为了全面提高我县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拓展劳动力转移空间,扩大城乡劳动就业,增强经济竞争力,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果断决定,从今年开始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xx县"十万农民培训工程")问题列入县委、县政府"十大实事"之一。由于政府重视、方法得当,措施得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就业增加收入问题。到年底,全县共组织职业培训3327人,农业实用技能培训16170人,就业引导培训1830人,已转移农民工培训2371人,发放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结业证书3327本,全县今年新增向外农产业转移4601人,累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3万人左右,每年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2.4亿余元。实践证明,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欠发达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农业,也大大拓宽了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这样,既改变了农民长期困守故土,靠"种田糊口,养猪卖钱"的传统从业方式,逐步出现了多业并举,多路驱动的就业局面;又带来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重大变化。因此,认真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尤其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经迈开了很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转移的难度还很大,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我县人多地少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再加之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征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原来就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待于转移,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同时一些条件差的乡镇,农民"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空闲"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农村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快,抑制了就业范围的内部扩张,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就业容量。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下,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xx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根据普查初中以下的就有10.46万人,高中以上的只有9967人。而目前大多数企业主和用人单位都要求招收有熟练技术或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由此可见,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就业的竞争力就越强,就业的机会就越多,就业的门路就越广。
(四)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观念陈旧。我县部分农民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宁可呆在家里受苦,也不愿意外出打工,有的既是输出去了,干了没几天又跑回来了,闲这闲那不好的,比如我县今年举办了三次大型劳务招聘会,累计参会企业155家,参加应聘的达3万人次,其目的是促使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的转移。其结果,求职登记的只有4210人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仅有2474人次,当场录用的1392人,也不一定全部去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来看热闹的人多,真正想出去打工的人少。
(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就业环境较差。主要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许多用人单位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如部分企业主和包工头不及时支付劳动报酬,发生工伤事故后得不到应有的赔偿,住宿条件和劳动保护条件差,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依法享受到社会保障权力。
(六)农村富余劳动力求职信息渠道还不很畅通。就我县而言,目前虽然建立了全新先进的县劳动力市场,在县城可以发布求职需求信息,乡镇有农技110和专栏发布求职信息,但是有些偏远山区得到的信息就很少,加上现在农户的广播绝大多数没有用,外出进城务工主要还是通过亲带亲朋带朋和自找门路这两条途径,往往求职的成功率不高,不少人最终"回流",有些人甚至受骗上当。
上述原因和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而缓慢的转移速度又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目前诸多问题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关系到缩小城乡差别,关系到农民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要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门路、多层次、多形式的转移,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当作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由于农村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资源的自然分布也有差异。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经济林,立足内部消化,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当前相当多的农民还只能以农业作为立家之本,根据普查表明全县就有96455人不要求推荐就业,97273人不要求培训意向。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践证明,只要因地制宜,农业内部还是具有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我县的毛竹、茶叶、菊米、薯干、高山蔬菜、经济林等在全市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深加工,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二)大力发展乡村私营、股份、合伙企业(以下称乡村企业),扩大就业空间。乡村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通过发展
2023年农民收入调查报告(大全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