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绿色防控主推技术(jìshù)及其应用第一页,共四十九页。报告提纲1.技术原则2.主推技术3.应用概况4.存在问题5.发展展望第二页,共四十九页。1.技术原则1.栽培健康作物2.利用生物多样性3.应用有益生物4.科学使用(shǐyòng)农药第三页,共四十九页。1.1.栽培健康(jiànkāng)作物从培育健康的农作物和良好的农作物生长环境入手,使植物生长健壮,并创造有利于天敌的生存繁衍,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生态环境。在病虫害绿色防控中,通过以下(yǐxià)技术途径来实现。第四页,共四十九页。技术途径•农业措施培育健康土壤生态环境•选用抗性或耐性品种•合理地使用植物(zhíwù)免疫诱抗剂•种苗处理(晒种\浸种\包衣\嫁接)•平衡施肥•合理田间管理•生态环境调控第五页,共四十九页。1.2.利用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多样性,可调整农田生态中病虫种群结构,设置病虫害传播障碍,调整作物受光条件和田间小气候环境,从而减轻农作物病虫害压力和提高产量,是实现绿色防控的一个重要方向。利用生物多样性,从功能上来说,可以(kěyǐ)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创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种群稳定和增长的环境,即可有效抑制有害生物的暴发成灾,又可抵御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保护利用生物多样性,可以(kěyǐ)通过以下的技术途径来实现。第六页,共四十九页。技术途径•提高(tígāo)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提高作物品种的多样性•高作物的多样性第七页,共四十九页。1.3.应用有益(yǒuyì)生物通过保护有益生物(shēngwù)的栖息场所,为有益生物(shēngwù)提供替代的充足食物,应用有益生物(shēngwù)影响最小的防控技术,可有效地维持和增加农田生态中有益生物(shēngwù)的种群数量,达到自然控制病虫危害的效果。田间常见的有益生物(shēngwù)如捕食性、寄生性天敌和昆虫微生物(shēngwù)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有效地将病虫危害抑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保护和应用有益生物(shēngwù)来控制病虫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实现。第八页,共四十九页。技术(jìshù)途径•采用对有益生物种群影响最小的防治技术来控制病虫•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为有益生物建立繁衍走廊或避难所•人工繁殖和释放(shìfàng)天敌第九页,共四十九页。1.4.科学合理用药(yònɡyào)农药作为病虫防控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农药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因农药残留(cánliú)引起的食物中毒和农药使用管理不当造成的人畜中毒;另一方面是农药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科学使用农药,充分发挥其作用,避免和减轻负面效应,是实现绿色防控的最终目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十页,共四十九页。技术(jìshù)途径•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cánliú)农药•对症施药•有效低量无污染•交替轮换用药•严格按安全间隔期用药第十一页,共四十九页。2.主推技术1.理化诱控2.驱避技术3.生物防治4.生态控制5.生态工程第十二页,共四十九页。2.1理化诱控技术2.1.1光波诱控2.1.2色板诱控2.1.3性信息素2.1.4食源诱剂第十三页,共四十九页。2.1.1光波诱控技术第十四页,共四十九页。2.1.2色板诱控技术第十五页,共四十九页。2.1.3.性信息(xìnxī)素诱控技术第十六页,共四十九页。2.1.4食源诱控技术(jìshù)第十七页,共四十九页。2.2趋避技术2.2.1防虫网2.2.2银灰膜2.2.3.植物带第十八页,共四十九页。2.2.1防虫网第十九页,共四十九页。2.2.2银灰膜第二十页,共四十九页。2.2.3植物带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九页。2.3生物防治(shēngwùfángzhì)技术2.3.1保护利用天敌(tiāndí)2.3.2繁育释放天敌2.3.3.使用生物农药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九页。2.3.1保护利用(lìyòng)天敌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九页。2.3.2繁育(fányù)释放天敌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九页。2.3.3使用(shǐyòng)生物农药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九页。2.4生态(shēngtài)控制技术2.4.1稻田深耕灌水灭蛹2.4.2生态治蝗技术2.4.3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2.4.4控保护地蔬菜(shūcài)温湿度调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九页。2.4.1稻田(dàotián)深耕灌水灭蛹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九页。2.4.2生态(shēngtài)治蝗技术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