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方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离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学生社团干部是连接学校与社团成员的桥梁,是繁荣校园社团文化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而社团干部频频离职对社团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文章以贵州地方高校为例,探究社团干部离职的原因和对策。关键词:贵州地方高校;社团干部;离职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8-0051-03Abstract:Thestudentassociationscadresisthebridgelinkingtheschoolandthemembersofthecommunity.Theyaretheconcreteorganizersandtheexecutorsoftheprosperouscampuscommunityculture,andthefrequentresignationoftheStudentAssociationcadreshasaseriousinfluenceonthehealthydevelopmentofthecommunity.TakingtheactualoperationoflocaluniversitiesinGuizhouasanexemplar,thispaperexploresthereasonsfortheresignationofstudentassociationscadresandthecountermeasures.Keywords:localuniversitiesinguizhou;studentassociationscadres;resignation2016年11月14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指出,在高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一心双环”组织格局,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1]。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强调,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智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2]。据调查研究:我国高校59.7%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加社团数要大于1.5个[3]。可见,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重要的组织生活方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社团组织和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社团干部势在必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時间的推移,有些社团干部从竞选当初的雄心壮志到后期的心灰意懒,向组织提出离职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导致了学生社团干部队伍的人才流失,组织结构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学生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笔者认真调研,结合工作实例,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一、贵州地方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离职的原因(一)社团干部的视角1.功利性较强。有些社团干部理想欲望化,注重实际利益,只重眼前,不看长远。有些社团干部凡事功利化考虑,竞聘社团干部既不是为了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品质,也不是为广大学生服务,而是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名利。当想要的名利已经获得,就直接挂冠而去。有些社团干部总想“当大官”,结果看到升迁无望,心理开始失衡,继而辞职。如此的态度,在社团中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致使学生社团组织结构不稳定,社团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学生社团难以发展。2.心里承受能力差。新时代的社团干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强,抗压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组织协调能力不高,面对工作、学习、生活的困境和矛盾不去努力改变,而是怨天忧人,没有改变困境和矛盾的勇气和斗志,而是直接选择逃避。有些社团干部与指导老师、学社联或社团班子的管理理念不和,不会选择服从和执行,不会学会接受和变通,而是愤然辞职,转身扬长而去。3.获得感较低。有些社团干部刚开始对工作充满激情和兴趣,很想大展宏图,有所作为。结果有些指导老师和学社联只是简单的分配工作,缺少科学系统的培训指导,甚至帮指导老师和学社联干一些和社团无关的工作,让社团干部在本岗位上没有足够空间去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使其得不到科学健康的发展。有些社团干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工作,仍然达不到理想的高度,看不到想要的结果,并且发现学社联管理流程繁琐,社团领导班子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够,社团成员不热衷社团工作,开始慢慢曲解社团活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