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直接德育课局限性的分析

对直接德育课局限性的分析_第1页
1/7
对直接德育课局限性的分析_第2页
2/7
对直接德育课局限性的分析_第3页
3/7
对直接德育课局限性的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德育的时效性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借鉴我国古代和国外的德育经验,不妨采取各种间接德育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学科教育渗透、活动课程体验以及生活的熏陶等方式,更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关键词:直接德育;学科教育;生活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37-03一、引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原则有如下规定:“(1)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2)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规定体现了我们改革道德教育的理想和对德育时效性的追求。实际上,新课程中的德育课程的改革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欣喜的同时又有很多疑问。德育的效果是否真的因此而提高了?德育课对学生的成长到底起到多大作用了呢?我们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直接的德育课呢?本文尝试分析直接德育课当前的局限性,并尝试探讨道德教育的更好方法和途径。二、直接德育课的局限性分析开设专门的德育课,事实上就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所进行的直接道德教育。其潜在的理论假设是:道德是可分成不同的部分不同的条目来教授的。和它相对的是间接德育,是指在其他学科教学或生活场景中进行的道德教育过程。客观地说,直接德育课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间接德育的存在也非常必要。我国德育课的授课形式和其它课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学生们在其他课考试的压力下,基本不讨厌品德课。觉得有趣的话就听一下,否则就在下面做别的事情或者思想开小差。因为德育不用考试,学生基本都持无所谓的态度。教师们也并不重视,开始的时候象征性地上几节课,按教材或者自己的经验与理解讲一点,后面的课让学生上自习课,只要不大声喧哗不出教室就成。学生也乐得自由。在以考试衡量一切的应试教育中,这样的课在学校里领导不关心,老师不重视,学生更是不放在眼里,基本上成为虚设。一学期下来,学生基本不留什么印象。这样的课和生活也许有点联系,但是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根本不能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新课程改革中对德育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改进,尤其是课程的编制。如果实施得当,这样的德育课效果是很好的。可是在县镇以下学校基本还是按照老一套进行的,这可能和学校领导、老师们的教育观念落后有关,也受到学校环境、实施条件等各方因素面的影响。教材是用来讲的而不是运用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这样实施新教材的结果是违背我们的改革初衷的,穿旧鞋走旧路永远进步不了。那么有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德育课呢?道德教育难道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吗?学生的道德品性难道只能由教授而得到吗?难道就没有别的途径进行更好的、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吗?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有过形象的比喻,烧开一壶水需要水温达到100度,但是我们的许多思想道德教育烧好的是50度,学生们有了道德认识,也有了一些行为,但是在把它固化为习惯和自觉行为上却并不成功,更为关键的后50度,烧得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我们的直接德育课的局限。除了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知识和理想的教育外,更为关键的是采用各种方法叫青少年体验,在体验中升华道德情感,在体验中养成道德习惯,在体验中展现青少年崇高的道德修养和自觉的道德行动。三、学校生活中可借鉴的德育方法途径对于学校德育,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批评声音。试问:学校在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真的是毫无成就吗?难道学校在学生的品德养成中引退了吗?仔细考察一下,我们发现,无论哪一级哪一类哪一个学校,都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发展,这其中有有组织有意识教育的结果,也有无意中促成的作用。不管怎么说,学校这个小社会圈,这个环境蕴含了很多教育因素,具备了培养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明显优势。比如学校升旗,每周的例会,每学期的开学与放假典礼,每学期的颁奖会,学校举办的全校歌唱比赛,运动会,以及平时学校搞的一些活动课更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对直接德育课局限性的分析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