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摘 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推进农村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发展、实现农村与城市优质资源的整合与统一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依据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创新教育资金投入模式和力度、增强培训实效性、完善教师交流制度以“不断提高薄弱地区教育师资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 教育的城”镇化 。 关键词 义务教育 新型城镇化 教育资源 均衡2010 年 6 月 2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1]。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2]。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务工人员的子女也随之大量流入城市,造成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对实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平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探索如何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深化教育资源改革,尤其是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是当前一项较为迫切的任务。一、目前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平衡发展的本质在于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在新型城镇化的宏大视野中,构建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农村的现状是,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 优质教育 ,大批学龄儿童走进城市,乡村“”教育出现 乡弱、村空 的局面,呈现出家庭条件不好的大量儿“”童辍学、 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 等一系列突出问题。2012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出台,虽然让 撤点并校 这一政策走到了尽头,但由于优秀教育资源短缺,家长为了让孩子进一个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学校,在报名季经常会看到像新闻报道中家长整夜排队给“孩子报名的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城市的流动儿童和农村的留守儿童;出现了越来越多离开农村的学校和没有学校的农村,这一切突显了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3]本文以 2014 年河南省“”安阳、开封、洛阳、焦作及许昌地区参加 国培计划 的农村英语学员为调查对象,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了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发现主要问题如下。1.城乡教育生源极不均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呈现出严重不足,“”加之前十年在农村的 撤点并校 政策的推行,整个国家的义务“”教育呈现出一种 城挤、乡弱、村空 的极不均衡的局面。例如,在被调查的学员中有 6.1%的班级学生人数在 20 人以下,甚至有的班级低于 5 人。而众多有条件的农村孩子被送到城里“”上学,接受 优质教育 ,造成城市的义务教育教学班额过大,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长,每位学生真正接受到的教育质量在大打折扣。这就出现了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幅度减少,甚至有的学“”校一度出现 关门 的现象,其教育资源大部分被闲置起来,很多教师不得不另谋生路或是坐等工资。而在城镇,以郑州为例,超过四分之三的班级超过了 70 人,而绝大多数教室还是以前按照 40 人左右设计的,拥挤不堪,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这种城乡教育资源极其失衡的现象对国家教育的发展尤为不“利。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 社会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支配和使用上 [4]。2.城乡教育资金投入不平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集中体现,政府应均衡地分配教育资源,使受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从近几年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上来看,存在着较大差距,以郑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