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 要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包括必备的法律知识、健康的法律观念、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较强的法律践行能力四个有机部分。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途径、教育实效性等方面都面临困境。要走出困境,一是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二是要尽快改变教育方法;三是要改进 基础 课教学,提高其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四是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律素质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法律素质是指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人在法律知识占有、法律知识运用以及法律意识等方面所具备的素质。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指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法律知识,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与违法犯罪进行斗争,弘扬社会正气,彰显人性美德与正义的素质。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塑造正常人格的制度保证和检验标尺,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就业和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但是,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无论是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都存在诸多问题,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不到位,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是缺乏法律意识。1 存在的问题 1.1 法律素质教育被边缘化倾向加剧在社会层面,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长期滞后,既无明确的 法律素质 概念,更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培养等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在官方正式文件中最多只有 法制教育 、 法制观”念 之类的提法。在高校层面,人们传统上关注更多的是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因此, 两课 、专业课、公体课就成为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三大块;相应地, 政审结论 、 专业成”“”“”绩单 和 体检合格表 也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三块 敲门砖 。高校法制教育长期被视为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法律素质要么被作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容,要么被作为文化素质的一部分,“”似乎永远难登 大雅之堂 。在教师和学生方面,从学生角度看,受自身专业学习压力和未来就业偏好等因素影响,他们往往更愿意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获得一本驾照、一个计算机等级证书、一个英语四六级证书或其他资格证书,却不愿意静下心来修完一门法律课程。从教师角度看,受学校相关政策导向和学生漠视态度等综合影响,教师对法律教育的积极性大大受挫。“05”方案中合并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一学生入门的一门必修课,既包括了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全部内容,也浓缩了专业法律教育的全部内容(法制史除外),其中讲授法律知识和理论的内容较少,而且现在只有 3 个学分,各高校一般只安排了40 学时左右的课堂教学时间,实际上和以前相比,等于减少了1 个学分,法律基础的实际课时数量较以前有所减少,这就意味着按照新的教学要求,法律基础的授课内容被大大削弱了。改革后,课时的削减使得法律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更感时间紧迫,虽然新方案强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但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以法律知识和理论的掌握为基础的,离开了法律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法律意识的培养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多数教师认为法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1.2 教育主体法学素养存在一定欠缺“在 98”方案中,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法律基础》大多是由有法学教育背景的老师承担,教师普遍有着良好的法学素“养。 05”方案实行后,《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合并,任课教师多由原 两课 教师担任,因此,原来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任课教师不得不同时也要承担法律基础内容的教“”学,由于自身缺乏法律教育的背景,存在着 边学边教 、甚“”至 未学法却教法 的现象。有的教师对自己多年讲授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内容多占学时,对自己不熟悉的法律知识和理论少讲甚至不讲,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