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 教师政策分析:文本、执行与展望摘“”要:建设高素质 双师型 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难点。从政策文本看, 双师型 教师政策经历了概念提出、内涵深化、系统培训三个发展阶段;从政策执行看,综合运用了权威、能力建设和激励工具等政策执行工具,并取得积极成“”效。与此同时, 双师型 教师政策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政策内容有待进一步健全,政策监管有待进一步落实,制度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应从明确政策标准、完善政策文本、加强政策“”落实、优化制度环境着手,健全 双师型 教师政策体系。關键词:双师型;教师;政策;文本;执行;建议作者简介:郭静(1983-),女,辽宁新民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职业教育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三五 规划 2016 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新起点下职业院校协同管理机制与平台开发研”究 (编号:BJA160060),主持人:邢晖。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2-0064-06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将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17 年 9 月 24 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 健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 。 双师型 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建设高素质 双师型 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难点。系统梳理和分析 双师型 教师政策文本,研究政策执行的工具、效果与存在问题,展望政策发展趋势,并提出改进建议,对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政策体系、指导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丰富职业教育师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政策文本分析: 双师型 教师政策嬗变的三个阶段“”双师型 教师概念的提出源于当时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形成于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培养实践的总结与提炼[1]。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一方面,大量普通高中改制为职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另一“”方面,通过 三改一补 ?譹?訛四种办学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大规模兴起。伴随职业院校的迅速发展,文化理论知识基础较为扎实而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薄弱、尤其是大量从普通学校转岗构成的师资队伍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突出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另一方面着力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1990 年《中国教育报》介绍上海冶金专科学“”校教师培养实践探索,首次提出 双师型 教师概念[2],此“”后,形成 双师型 教师讨论热潮,并逐步纳入国家政策的范“”畴。从国家政策体系对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的演进历程看,大概可以分为概念提出、内涵深化和系统培训三个发展阶段。(一)概念提出阶段(1995-1998 年)“”国家政策使用 双师型 教师概念最早始于 1995 年。在《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将 1/3 以“”上是 双师型 教师作为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之一。1997 年《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和 1998 年《面向 21 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沿用 双师型 教师概念,意指职业院校教师应具有双重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但这些政策都未“”对 双师型 教师的具体内涵做出明确释义。(二)内涵深化阶段(1999-2009 年)“”“世纪之交以来, 双师型 教师的内涵不断深化,有 双重身份”“”“”“”说双重素质说双重证书说双重职称说 等多种表述形“”式, 双师型 教师的来源渠道和激励管理等在政策中也初有提及。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教师应同时具有 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 的 双重身份 。2000 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 双重身份 进一步明确为: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