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模式决策及其分析要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状况和特征,就必须关注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并且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决策出发,重点考查教师做了什么,不同的教师为什么有不同的表现,哪些因素影响到他们这样的表现。教师各种各样的课程决策主要体现在备课或教学设计和课堂运作阶段。在备课阶段,应该特别关注教师在内容处理、资源选择等方面的决策过程和结果。在课堂运作阶段,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模式、方法以及教师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的决策。 一、信息技术课堂采用的教学模式 1.对教学模式的理解“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它是将相关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的中介,是将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同具体教学情景相结合的结”果。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基本构成部分,即理论基础、目标倾向、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效果评价。教学模式既表现为一种结构,也表现为一种程序。结构展示的是空间关系,程序展现的是时间关系。结构和程序是教学模式的两个重要要素。相对来说,结构是静止的,程序是动态的,它与教学的情境特点和师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有关。教师在将计划的课程转化为课堂中运作的课程时,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选用承载着教师诸多的课程决策行为,体现着教师的学科课程理解、教育理论知识、教学信念和专业能力,也决定了学生能够体验到怎样的课程。因此,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必须关注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选用问题。2.信息技术课堂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及分类框架笔者从两个层面考查了教师在教学模式设计与选用决策方面的特征:一是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是如何设计教学模式的;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实际的做法。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总结出,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初级阶段,从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教学过程特点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课堂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五种,包括基于设计项目的个人活动为主式、基于作品制作的小组合作式、小组合作主题活动式、学案自学和任务驱动结合式、讲授与学生操作体验结合式等,情况如表 1 所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操作体验,以基于任务的探究为主,突出体现了自主探究倾向。师生关系主要是师生双主或学生主导。同时,教师运作的信息技术课程重在掌握技能与方法、运用和解决问题,实践性和实用性是主要的课程特征。那么,教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教学模式决策呢?又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决策的呢?分析访谈与课堂观察的数据发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专业知识与能力、个人经验和教育信念与之密切相关。二、教师课程理解与教学模式决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宗旨和目标。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是信息技术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这种理念、目标的落实与达成,需要对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做出变革。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对课程理念、目标有着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较高的认同感。这对教学模式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访谈中,很多教师都认为信息素养目标的达成,必须坚持选用多种教学模式,特别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在一些信息技术课堂上,选用学生主导的主题活动教学模式成为主要的决策之一。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原理性的内容我也不会自己讲,通过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从中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的采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可能产生的效果,也反映出教师的课程理解对教学模式决策的影响。 三、教师学科信念与教学模式决策 1.对教师学科信念的理解教育学界对教师信念研究的一种结果是把其分为五个方面,即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教学的信念、学科的信念、如何学会教学的信念、自我和教师作用的信念。也有结果表明,教师信念是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受到学科背景、教学经验、个人生活经历和环境氛围的影响。很多研究都表明了教师信念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它通常会影响教师界定教学任务、选择教学策略、运用实践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