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摘要]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目前看来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行为、人际关系和生理心理三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社会、学校、教师职业特征及教师自身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作者简介]李晓丽(1973-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河南 郑州450044 )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1-0146-02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是新世纪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研究发现,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 14 个城市 2292 名教师的调查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 32.18%属轻度,16.56%属中度,2.49%已构成心理疾病。①基于此,迫切需要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表现,寻找原因,以期进行有效的调适和防治,提高教师的身心素质。 一、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般来说,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 现在职业行为、人际关系和生理心理三个方面。 (一)职业行为方面教师身心疲劳过度,可能会出现教育教学方法不灵活、使用不 当的问题,甚至出现行为失常。 1.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教师在职业行为方面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②2.对学生缺少爱心和耐心。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缺少爱心和耐心,甚至开始疏远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会实施体罚。有的教师则表现为责任感缺失,对学生置之不理,听之任之。3.对学生的期望值降低。放弃对学生的帮助指引,不仅不对学生进行任何的表扬、鼓励,反而常常批评、打击学生,任由学“”生自行发展,觉得学生 朽木不可雕也 。(二)人际关系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保持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由于工作压力、人格特点等因素,教师极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适应。如有些教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从不听取他人的劝告和建议,拒绝从新的角度看问题。③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冲同事、学生或家人发脾气等。有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对领导不能理解、配合,经常发生冲突;和同事不能融洽相处,经常发生纷争;对学生不关心尊重,经常发生师生对抗。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封闭、自卑、嫉妒、孤僻、猜疑、自傲等。(三)生理心理方面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导致情绪不稳、记忆力不好、精神不振、多疑、冷漠、自卑等,稍重者表现为烦躁不安、悲观抑郁、入睡困难或易醒等,有的还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最常见的是抑郁和焦虑。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跳过速、头痛、呼吸困难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或宣泄,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癔病等。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教师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个人的问题,也与教师职业特征及社会环境有 关。 (一)社会因素1.过高的社会期望和要求。社会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具体表现为:(1)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淡漠教师内在尊严与自身的欢乐,忽视教师权益的保护。(2)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忽视其家庭生活质量,在要求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工作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工资待遇、住房等的困难和压力。(3)重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忽略其对家庭、子女的责任。繁忙紧张的工作占据了教师们绝大部分时间,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家庭和子女。2.社会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