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流失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摘要]在科教兴国政策的大力倡导下,中国教育迎来了它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地各校纷纷向一线的骨干教师抛出香饽饽,致使教师大流动。这虽然对教育的发展应该来说是件好事,但这对于城镇二三类学校和边远山区的学校来说却是致命伤,因为这种流动变成了流失,自身的教师补给成了十分严重的问题。[关键词] 中学教师 流失原因 应对策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已经获得巨大成功。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教育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各地校舍增加,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教师紧缺成了学校领导头疼的问题。虽然每年都有大批的应届毕业生,但为了缩短教师队伍的建设周期,让引进的人员能立马“”走上讲台,教育一线的骨干教师成了 抢手货 ,学校对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业绩突出者等不同类型的人才抛出了不同的招揽政策。优厚的待遇让各地教师出现流动潮,进与出已是常态,城郊教师向中心区跑,农村教师向城市跑,应该说,这种大范围的人才流动对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然而这种流动对于城市中的二三类学校和边远山区的学校来说却是致命伤,因为流失严重,引进艰难,有的学校大批骨干流失,致使教学工作难以开展,像武汉某区一中教师一次性走调 10 人以上,建始一中 02-03 年调出人员也有 10 人以上。这样的无补给的流失是很可怕的,为了了解中学教师流失的情况,我对建始县的初中和高中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堪忧:教师的流失已经对当地的教育带来了重大影响。一、中学教师流失原因审视山区教育的现状,我们是忧心的,因为教育的质量下滑关系到人民子女的成人成才,也关系到地方的经济发展。要寻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必须找到教师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来,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缺乏人才意识。在经济发展的时代,领导们往往狠抓的是投资,注重的是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东西,对于教育,却是得过且过的心态,因而对于人才的引进与储备是不在意的。过去教育的发展没有如今迅速,规模小,入学人数少,教师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加上 守根 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工作,致使领导不珍惜,大量高学历者进入乡村学校,甚至出现北大毕业生被安排在闲职上的现象。不满安排者走出家乡到南京等地工作,领导者却不以为意,安于工作岗位的人员也并不能得到重用。对于回归的人才,在领导眼中就是无能者的归家。而热血青年们,特别是这些淳朴的大学生,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社会寄予希望,当雄心勃勃立志干一番事业的心受到冷落,我们可以想到他们的情绪。2.经济窘迫,生活压力加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但与公务员和经商者相比,教师总觉得付出与得到不能成为正比,经济相对窘迫,而大多中青年教师是上有老下有小,这让他们感到很大的生活压力。而那些公务员们拿着超过自己的工资,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让教师失去心理平衡。下海归来的打工者更是享受着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裕生活。这种脑体倒挂的现象,也使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有了外出“”的心理打算, 终身从教 的传统择业观念产生了动摇,希望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 光宗耀祖 的梦。3.外地教育的高薪揽才。随着中国大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紧缺,各地学校纷纷出台十分诱人的揽人政策,给本已打算离开的教师提供了时机。而青年教师在改革浪潮中始终站在前列,他们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所以特别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在这样的大好形式下,自然敢于抛弃一切,重新站在起跑线上。从了解的情况看,某特级教师被引进,得到了十万元补助和妻子安排工作的待遇,另有上十人的骨干也得到了其他优质学校的不同优待。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员到了新的岗位上,立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教师的家乡意识薄弱。教师是从教者,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而教师的工作应该区别于一般的技术性工作。教师应该拥有胜过他人的国家意识和家乡意识,更能懂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但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师会更看重自身利益的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