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编外教师收入状况分析和应对策略摘要:幼儿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离不开一支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幼儿教师队伍。当前,幼儿教师存在事业编制和编外两种身份。编外教师同样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了青春和力量,但是他们的收入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从分析公办幼儿园中的编外教师的收入状况入手,探讨提高他们收入的策略,通过保障收入来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从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关键词:幼儿园;编外教师;收入2010 年度是幼儿教育开始发展的春天。当时国家、省、市都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国家将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列在教育八大任务之首,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自此,各地幼教事业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多元发展格局。但是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城和乡、公办和民办之间发展不均衡,幼儿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在幼儿教师队伍中,事业编制教师只占小半边天,还有大半边天要依靠编外教师来支撑。公办幼儿园虽然集中了大部分有教师资格证书的编外教师,但是她们以考编为目标,在考编无望的情况下会选择转行。因此,编外教师每年的流失量非常大,严重冲击了公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编外教师转行的根本原因就是收入低,保障差。 一、 编外幼儿教师的收入现状幼儿园教师相比其他学段的教师收入偏低。政府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印象还是 阿姨 和 保姆 ,认为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低,专业性不强,幼儿教师看管幼儿,不让幼儿磕碰损伤就可以。于是,不管是事业编制幼儿教师,还是编外幼儿教师,她们的人均收入相对其他学段的教师来说一直是处在最低位。公办幼儿园难以实现同工同酬。幼儿园编外教师比事业编制教师的收入至少低一半。编外教师收入一般没有财政保障,完全依靠公办幼儿园自筹解决。公办幼儿园除了按照低标准保障编外教师享受社保外,目前还不能保障其享受住房公积金、教师继续教育和职称评聘等待遇。编外教师职业归属感低。编外教师年龄普遍在 26 至 35 岁之间,未婚女性居多数,她们虽然具有一定的幼儿教育专业基础,但是职业发展前景暗淡,工作压力大,回报少。因此,她们对工作满意率几乎为零,98%以上的教师对收入不满意,48%的编外教师把幼儿教师作为临时工作,结婚后一般都会另谋职业。每年都会有一批业务成熟的编外教师退出幼儿教师队伍,编外教师一直在走马换灯,新人只能享受入职待遇。 二、 编外幼儿教师收入低的原因首先,政府对幼教事业的投入少。财政部门只是保障了事业编制教师的收入和专业发展经费,没有保障编外教师的待遇。编外教师收入由幼儿园自行筹措解决。编制部门提供招聘事业编制幼儿教师的指标数量少,一般每年每个县不会超过 30 人,这与目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不匹配。人力和社保部门要求的职称评聘指标有限,编外教师得到职称评聘机会少,即使评上又存在聘不上的问题。其次,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幼儿教师人均收入水平低,造成高素质人才不愿意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幼儿教师应聘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大专毕业生,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屈指可数,幼儿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偏低,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由此,整个幼儿教师队伍陷入了一个收入水平低造成幼儿教师素质不高,幼儿教师素质不高制约收入水平提高的恶性循环的怪圈。最后,公办幼儿园无力支付过多的用人成本。公办幼儿园按物价部门核定标准收费办学,按当地社会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编外教师的薪酬待遇。编外教师则在工作前景暗淡的前提下,往往把幼儿教师职业作为一个过渡的平台,这就又形成了一个编外———幼儿教师招聘成熟流失再招聘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 提升编外幼儿教师收入的对策首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将幼儿教师的权益纳入已有的法律体系之中,切实受到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抓紧幼儿教育立法工作,争取使幼儿教师受到法律保护。用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作后盾,贯彻和推行有关幼儿教师的政策和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教育逐渐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但“”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 学前教育法 ,相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