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状况分析报告 一、研究简介 (一)研究背景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目标,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先决条件。近些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取得了不容低估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彰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持续发展。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发展中的核心成分,其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可以说,教师心理素质的高低是教师整体发展状况的直接体现。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其心理素质,这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虽然教师接受了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培训,其教育理念及教学技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就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水平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认识与评价而言,相关的研究仍较少。了解教师发展的愿景、所持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效能感等,将为如何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及成效等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准确了解教师群体的发展状况。唯有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教师发展的现状,才能确立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教师发展促进方案。尤其在学校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关键节点,更需深入了解教师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制约因素等,为学校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教师人力资源提供依据,为学校稳健而富有成效的发展提供方向上的导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基于科学的教育理念及研究方法,对朝阳区初中部分教师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满足以下几个 目的: 1.准确了解教师发展的整体概貌;2. 建立教师发展的基线数据库; 3.考察不同教师群体的发展特 点及差异,分析其原因; 4.为制定教师发展政策及开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提供依据和建议。(三)研究内容及实施主要研究内容:基于学校的发展需求及办学理念,参考教师发展状况的有关文献及研究成果,构建了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影响因素三大模块组成的测评框架。心理健康模块主要考察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如工作倦怠、工作压力感知等);教育教学模块主要考察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效能感等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影响因素模块主要考察教师对工作环境及任务等方面的满意度、需求等。研究对象:朝阳区初中部分学校教职工(见表 1 ) 数据搜集日期:2016 年 6 月一 2016 年 9 月,分两次实施 二、教师心理健 康状况 (一)一般心理健康状况1.大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本次调查所采用的心理健康問卷总分为 30 分,分数越高,表示被调查者心理健康水平越差,通常表现为睡眠不佳,容易疲劳,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忧郁、焦虑情绪,且倾向于自我否定。教师心理健康的平均分为 4.39(SD=4.35),因此,总体来看,全体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根据测验总分将被调查者分为高危(总分≥15 分)、中高危(10≤总分<15 分)、中低危(5≤总分<10 分),低危(0≤总分<5 分)四类人群。参与调查的 89 名教职工中,低危人群占比最多,约 62.9%,表明学校大部分的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见图 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高危人群虽然所占比例较少,但一旦心理健康水平继续恶化,将会出现严重后果,由此影响学校整体氛围及工作成效。故应对这类人群给予重点关注,必要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虽然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看比较好,但有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现出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等情况,且一定比例的被调查者处理日常事务时自信心不足,容易自我否定。比如,被调查者中“”“约五分之一的教师会 心情烦躁,睡眠不好 ,觉得自己在 处”“理日常事务时不如别人做得好 ,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觉得 整”“天有精神压力 ,近一半左右的教师表示 整天觉得人生好似战”场一样 (见图 2)。2.不同教职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略有差异对不同的人口学变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水平在婚姻状况、学历层次、职称、教龄以及年级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但在性别、工作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