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急诊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价分析[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急诊优质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急诊科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前后患者各 300 例,分为对照组(实施前)和观察组(实施后),评价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结果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均较实施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整体护理应用于急诊优质护理中,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是急诊优质护理的重要切入点,应在急诊护理中推 广应用。 [关键词] 责任制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c)-0134-02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患者最多的科室,也是风险较高、医患纠纷较多、护理工作较重的科室,因此对护理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卫生部为了进一步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1],为探讨分析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急诊优质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该院急诊科从 2012 年开始在大力推行急诊优质护理责任制整体护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该院急诊科于 2012 年 6 月开始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随机选取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前后急诊科患者各 300 例,其中实施前患者(对照组)中男性 188 例,女性 112 例,年龄 18~56 岁,平均年龄(37.2±4.5)岁。实施后患者(观察组)中男性 192例,女性 108 例,年龄 17~59 岁,平均年龄(39.4±6.2)岁。纳入标准:年龄在 16~60 岁之间,言语交流无障碍且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住院时间<3d 、昏迷患者、病情危及生命患者、精神病患者。 1.2 方法岗位分配:每天除办公室护士和治疗护士各 1 名外,其余护士均参与管床,将其分成 3 个责任小组,责任组长 1 名,责任护士 4 名,责任护士每人分管 5~8 名患者,全面负责患者的所有治疗和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无缝隙连续护理。排班模式:排班结合白班、APN 班和弹性班。白班为 8:00~12:00、14:00~18:00,A 班为 7:30~15:30,P 班为 15:30~22:00,N 班为 22:00~8:00,其中办公室护士、治疗护士、护士长和组长均上白班,责任护士为 A 班,每两周轮换一次,其余护士进行 P、N、治疗及弹性班次轮换。工作方式:责任组长在专业技术、质量安全及病房管理方面及时给予责任护士指导,并在护理工作质量检查方面全面配合护士长工作,及时反馈意见、积极整改、使护理工作不断提升。责任护士在责任组长指导下落实全面、连续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建立责任护士随医查房制度,责任护士随主管医师每日一同查房,加强医、护、患三者间的沟通交流,使责任护士更明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更好的掌握治疗护理中的要点,能及时跟踪病情变化,向主管医师反馈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可查漏补缺医嘱,提升医护配合。考核方法: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效绩考核,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评优挂钩。为了有效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护士效绩与分管患者的多少、病情轻重以及患者满意度挂钩,以患者为中心,倾斜临床一线,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直接管床护士按不超过管床护士工作量得分的平均分来计算。夜班护士按相应工作日内的护理工作量的平均分的两倍来计算。1.3 评价指标 1.3.1 患者满意度评价患者满意度评价是衡量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能够客观反映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患者对所接受的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该院从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出院患者的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 3 个层面来考察护理工作的患者满意度。护理工作质控小组结合定期调查和不定期检查,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并统计结果。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 100 分,分为 5 个模块,共 22 个条目,包括服务态度及主动性、关爱与沟通、工作能力、健康教育、病区管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满分 100 分,涉及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效果。1.3.2 护理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