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分析摘要: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问题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文章就其管理体制进行了现状分析,对其成因进行了一般探讨,最后对科研管理机制如何创新作为对策性的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 一、地方高职院校教科 研管理现状分析 1.地方高职院校的概念地方是相对中央而言,地方高职院校指办学实体设立在省会城市或地市州一级城市,以就业教育为导向,培养的学生是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学校学生规模在 3000 人以上的技术与教育机构,它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手段。2.科研管理机制(1)领导机制不健全。一所科研能力强的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必须懂科研、重科研、强科研,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校级领导是行政事务型领导、班子成员中职称是副高,最高学历是本科的比较多,他们一般不从事科研,不懂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面对问题无法去论证或解决。机制是一个行为组织机构的基本制度,故而,行之有效的制度没有制定,或制定不够完善和健全,在实施的过程中因种种因素制约,而无法执行,他们在工作计划或年终报告中一般不涉及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对高职科研进行经营的预算和投入,许多高职院校的科研机构因领导不重视而形同虚设。(2)科研管理机构不作为。究其原因是领导的不重视,缺乏认识。学校不拨经费,自己不知如何去争取经费,其经费难以维持正常的机构运行,学校和上级领导机关划拨的经费比较少,教师科研课题大部分无科研经费,也导致科研管理机构的权威不足,地方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经费严重短缺,与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相比,相形见绌,尤其是与研究自然学科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差距十分显著,自然影响科研机构的积极性。(3)科研队伍的人才断层。地方高职院校除主要领导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一般教职人员学历职称明显偏低,有的是师范生,能当个副高就算万幸,有的工作到退休还是个讲师,由于地方高职院校兴起的时间不长,一般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许多学校是 20 世纪末期中专学校升格而成,其师资许多都是从其他行业转型的,对科研从未涉及,学术阶梯形成到组成团队,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3.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构基本现状地方高职院校在我国起步较晚,研究人员的主体集中在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虽然设置了科研管理机构,但编制较少,经费较少,从业人员也非科研出身,除从重点大学,省级科研院所,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博研究生外,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也常结合本职工作,在教学管理之余,开展地方高职教学改革研究和职业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这些人员构成地方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的骨干队伍,就整体而言,地方高职院校研究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组织机构不太集中,发挥效果不明显,与日益快速发展的职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亟待改革和加强。 二、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成因分析 1.历史原因在我国地方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是近 20 年内的事,因起步较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多,一般是低水平的。1989 年我国第一次设立教育成果奖,4 年评一次,近些年两年评一次,大部分成果不完善,或不太成熟,推广起来比较困难,其凸现的问题还需不断地研究与探索。2.现实原因地方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故而很难引起社会的重视或认可,一些从事教育的行政领导,包括政府官员在内,从思想上和观念上转变不够。 三、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对策探讨1.建立和完善正确的领导导向机制,教育行政领导积极参与引导地方高职院校教研人员加强应用研究和新技术开发,注重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注重资源整合,提高自身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强政策导向,正确处理产学研之间的关系;二是注重投资导向,重点支持有志于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引导他们进行潜心研究;三是强化舆论导向,对创新成果,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树典型,抓试点。什么是领导,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