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协作学习》自测报告由我校承研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协作学习》,自 2011年 9 月被立项为四川省十二五电教科研专项课题,在四年研究过程中,省、市、区电教馆始终高度重视对该课题的领导管理,自始至终有专家指导研究工作。课题研究在历经准备、发展、深入、总结分析后,较为顺利地完成了研究全过程和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现将课题的有关自测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测目的 自测研究过程和研究效果的真实性,检测研究 成果的可靠性,为成果鉴定提供材料依据。 二、自测时间:2014 年 9 月 30 日 三、研究过程的实效性1.立题论证:该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和论证,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践后提出的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可靠性,课题提出后,经过有关专家论证后确立为现代技术专项课题。课题研究经历了准备、发展、深入、总结推广四个阶段,历时 4 年,期间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2.主要研究措施和实施范围:课题由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及艺体教研组承担实施,全体教师参加,成立了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 10 个子课题研究小组,先后由吴光平、唐文勇、陈龙泉、曾国和、鲁奎、任大军、陈晓辉、彭政等同志担任主研。四年年来有 86 名教师参与研究,四个年级共 2500 余学生。参研教师中有特级教师 1 人,省骨干教师 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 2 人,骨干教师 3 人,区级学科带头人 10名,骨干教师 10 人,校级骨干教师 35 人。3.研究力量的投放情况:(1)组织理论学习情况:研究期间,课题组举办了课程改革理论、转变教师的教材与教学观、多媒体技术应用等专题讲座10 次,邀请专家顾问组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解决理论性、方向性问题,派出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培训 100 余人次。(2)组织研究活动情况:研究期间课题组组织召开筹备会议一次,开题会一次,阶段小结会一次,拟举办结题会一次,组织理论讲座 10 次,成功承办各级优质课赛课活动 4 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20 余次。参研教师上示范课 20 余堂,课题研究课 100 节,汇报课 20 余节,语文教研组被评为成都优秀教研组。(3)外出培训、咨询专家情况:研究期间,一是邀请省市专家来校论证 2 次,指导研究工作,二是派课题组成员到省市县各级培训达 100 余人次,三是课题主研人员对参研教师的传、帮、带培训。 四、研究成果 (一)促进了学校的有序发展1.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四年间教学质量明显升位,学校连年获教学质量稳居同类学校前茅,连年获市教育局表彰。2.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更新跟上了形势,观念是先导,教师是关键,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3.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学校多媒体教室、微课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等得到了添加和改善,更新了网络设施设备。“(二)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全体参研教师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观,树立了 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 的人才“”“观,树立了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了 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的教育价值观。(三)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经过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放想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以协作学习为核心的多元化学习,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关注,提升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热情。参研教师有了亲身的教育科研体验和感受,认识到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其理论素质、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四年年来,我校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故事、教学叙事近三百项,有几百篇区级以上奖励,有三篇论文获全国一等奖;有两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发表,另有二十余篇文章在《教育策划与管理》等刊物发表。有多想课例和课堂教学获奖。四年中,培养出三名副校长、一名校长,10 名科室主任,省级骨干教师一名,市特级级教师一名,市区级骨干教师 10 余名。 五、自测结论 1.该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实效性,有效更新了教师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