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区报告之枣庄篇 克服困难,全面实施新课改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高中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而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潜能。因此, 尽早进入高中课改,可使山东的孩子尽早受益。实施高中新课程,不存在失败”问题,而只是受益多和受益少的问题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语)。2003 年 12 月 22 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2003〕21 号文),确定山东省于 2004 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此,枣庄市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筹备与实施阶段。一、课改实验所面临的困难毋庸讳言,素质教育的推行阻力重重,原因在于课程设置、考试评价机制、师资水平等方面跟进不够。高中进行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实现由外延发展向核心突破的必然选择。然而,在2004 年秋季枣庄市高中进行新课程实验时,却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需要克服。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二是办学理念滞后,管理水平偏低。不少高中学校,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学校、指导教学,实施的仍然是家长式经验型的管理,致使办学无思路,工作无新意。三是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过快,造成义务教育与高中新课改脱节。枣庄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于 2002 年秋季开始实施,2002 年有一个区(薛城区)、2003 年有两个区(滕州市、市中区)、2004 年有三个区(台儿庄区、山亭区、峄城区),依次进入义务教育新课改实验,2007 年枣庄市初中学校才有新课程毕业年级,而高中 2004 年就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势必造成课程体系不衔接、学生知识与技能“脱节的现实问题。四是受评价机制的束缚。过于强调高考 升”学率 这一硬性指标,只要高考升学率指标稍有下降,就会招致各界无形的压力,这严重制约着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抑制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同时,也严重制约着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参与热情,极大地制约着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五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枣庄市高中教师专业素养之间的差距还很大,不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不能有效应对新课改。 二、实践智慧,破解课改难题 下面介绍一下枣庄市在实施高 中新课改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建章立制,强化课改推进的力度为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市教育局 2004 年 8 月下发了《枣庄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开设指导方案》,要求各高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特别是音体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同时下发了《枣庄市普通高中选课指导意见》,建立和完善选课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2005 年 11 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大培训的意见》、《关于加强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从课堂教学、示范引领、教师培养、校本研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对推进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枣庄市还相继出台了 课改定点联系校制度 、 课改联席会议”“”“”“制度 、 课改专家制度 、 课改信息反馈制度 、 集体研修备”“”课制度 、 科研带动制度 等。这些制度的创建,使第一线的管理者、教师明确了努力方向。“”(二)实行高中新课程 定点联系校 制度把高中学校作为新课程实验的基地,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形成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帮助学校逐步建立起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在更大范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充分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枣庄市确定 8 所高中作为市级定点联系校。实“”践证明,这些 定点联系校 在课改中确实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三)创新师资培训策略,全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1.“创新培训工作策略,全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本着 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的原则,枣庄市先后把近千名教育干部培训班办到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把近 700 名高中教师分批送进北师大、华东师大开展新课程研修,外聘全国 200余位知名专家来枣庄市讲学授课,14 次组织各级教育干部外出学习,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