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制度改革下农村中学教研组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之后,在农村中学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各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学的可持续发展。而加强教研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其中的部分问题,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事制度改革; 教研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50-002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的质量,激发内部活力,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农村中小学不像城市,人事制度改革后激化了一些已有矛盾,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学校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以我校为例,就农村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作一调查分析。 一、农村中学教研组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教师学历和素质不高,导致教研组整体实力较低学历偏低和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江苏省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在 十一五 期间,教师队伍素质要整体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师均具有教师资格、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 60%以上、农村教师队伍保持稳定。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南京市的一所乡镇初级中学,应该是经济较发达的农村中学,而截至 2009 年,教师总人数为 75 人,其中本科49 人,大专 19 人,中专和高中共 7 人,学历合格率才达90.7%,未达到教育部提出的标准。2.专业对口率不高,导致各教研组力量发展严重不均衡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人事制度改革后,学校参与教学的教师有 83 人次,但真正的专业对口的教师只有 59 人次,各学科专业对口率为 71%(实际本校实有教师只有 73 人,多出来的10 人次,为教两门课的教师,还有 4 人次则完全教了与自己专业没有关系的科目),这就造成各教研组的专业对口情况分配严重不均,语数外等中考中的重要科目专业教师的分配比较合理,而一些小的科目,教师专业对口情况较差。究其原因在于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后,广大教师实行竞争上岗,那么年纪比较大、教学水平比较弱的语数外教师在竞争失利后,他们的工作岗位如何安排?我所了解的大多数学校会把他们安排到相对不太重要的历史、地理、生物学科去任教,如此一来,必然会更加弱化这些小学科。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的史地生教研组共有14 名教师,其中专业的只有 4 人,非专业的 50 岁以上却有 6人,还有 4 人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专业化比例只占28.5%,我们南京市的历史、地理、生物还是参加中考,计入学生中考总分的,而那些不参加中考地区的农村中学的小学科教师的师资配备情况就更差了。一个教师要进行相关专业方面研究,其前提是必须进行自己相关专业的教学,并处在和自己专业有关的教研组中进行教学探讨和研究。试想一个教师如果连自己的专业学科都教不到,那么他又如何进行相关专业方面的教学研究呢?结果就是我校在2009 年教师各级赛课和教师论文获奖方面,语数外教研组的教师论文和赛课获奖数量较多且层次较高,生物和劳技信息美术等小学科的教研组在这方面的数量就较少甚至没有,这也无疑会阻碍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全面发展。3.年龄结构分布不均匀,性别比例失调,导致教研组的发展缺乏后续力在一个学校或一个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中,能够起到带头和引领作用的往往是四十周岁以下的教师。这批教师属于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较高,年轻的、富有闯劲的一批人,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比较快,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发展,他们才是学校中真正能够从事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的人员,这些教师人数的多少决定着教研组整体水平的高低。但我们从上表看,学校教师的总体年龄分段情况呈现随着年龄的上升,教师的人数比例在不断增加,老教师的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现象,特别是 50 周岁以上的老教师在各个年龄段中所占的人数是最多的,达 25 人,对于只有 73 名教师的学校来说就占了将近 35%,同时就每个教研组而言,这一年龄档次的教师在每个教研组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较大的,这部分教师要么由于年纪较大身体不好不能从事教学工作,要么因为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更不要说从事教科研的研究了。而四十周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