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备课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题报告课程改革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其宗旨和原则是不变的,即提高课堂效率。备课组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单位,理应承担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职责。备课组内的成员研究的是共同的内容,虽然针对不同的学生,但其目的是一致的。不同的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选择教学方法时,所立足的点不同、站立的高度不同、自己的经验和素质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能将这些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加以整合,集众家之长,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那么课的质量必然能得到提高。正是基于这样的设想,我校于 2007 年 9 月正式向市教科院申请《发挥备课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课题,虽然加强备课组建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尚属首创。因而,我校的这一课题还被市教科院列为市级重点课题。经过三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现将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课题提出的背景 1.政策的引领2006 年 9 月 1“日,新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将 实施素质教”育 写进了教育法的条文中,明确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将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配合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苏州市出台了《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更加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要求:丰富校园生活,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规范办学行为,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开足开齐各类课程,考试不排名,不搞有偿家教,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认真组织教学活动,严格按教学 七认真 的标准要求自己,切实提高教学效率。2.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对 05-06、06-07 两学年度的各次可比性考试的成绩进行统计和对比,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同一备课组内的不同教师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时接手的两个平行班,一学年过后差距拉开,两学年过后的差距明显拉大,导致部分教师教学积极性降低,甚至无法实现初中三年的循环教学。每届初三都要更换一批教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成绩问题,另外,因成绩而导致的家长呼声也对更换教师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些教师因无法胜任初三教学而回到初一或初二,他们感到忿忿不平,认为学校“的政策太无情,不给教师提供机会;一些教师成为初三的 把”关 教师,但这些教师并不是出于自愿,他们希望实现循环教学,三年带出来的学生和一年带出来的学生他们认为差别很大,在教学思路的整体贯彻上有偏差。所有这些,都是学校发展中作为管理者不愿看到的,但事实不容争辩,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教师之间的均衡发展势在必行。 课题研究的目标 1.加强备课组建设,实现组内教师的均衡发展备课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最基层单位,但也是最重要的单位,基于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加强备课组建设应成为课题研究的核心。根据教师自身实际,要求骨干教师设计课时,一般教师实践课时,青年教师跟踪课时,也就是备课组对课的研究由骨干教师起步,每节课的内容首先由骨干教师设计,由主备人陈述自己的设计思路,组内其他教师补充,然后先由设计者试上,评价总结后由一般教师上,青年教师听两节课后再上同样的课。要努力促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提升对课堂教学的把握能力,显著提高教学业绩。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案教学的融合,提高课堂效率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也影响着教育教学。因此,在课题研究期间,要加大对信息技术促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现有的资源(我校教师早在四年前就已经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将多媒体技术与学案教学的推进结合起来,逐步推进无纸化备课,将教师的备课内容渗透到学案设计中去,利用学案和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双重辅助作用,一方面逐步形成有效的学案设计模式,同时将多媒体应用与学案教学同步,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逐步提升。每周进...